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觉思维是一种普遍存在而又颇具神秘色彩的思维。在科学发现、发明创造、艺术创作以及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感受到它的存在。但由于直觉思维不像逻辑思维那样可以分析为清晰的思维过程,而经常是突如其来的、瞬间即逝的,因此对于它的本质,人们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我们...  相似文献   

2.
直觉思维的本质是什么?直觉思维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思维方式?我们认为,直觉思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直觉思维的模式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是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收集、处理、加工各种信息的过程,由于思维模式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具有不同的内在机制,因而思维效率和认识成果往往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直觉思维之所以能够在瞬间内创造性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或问题的  相似文献   

3.
<正> 一、直觉现象及其定义“今天早晨躺在床上,我脑子里出现了下面这些关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07页)。这是恩格斯在1873年5月30日致马克思信中的头一句话。就是这一天在写这封信之前,恩格斯首先写了“自然科学的辩证法”这篇札记,把他清晨涌人脑际的思想记录下来。接着,他以同样内容但更为明晰的思想写了这封信,兴奋地向马克思报告他所发现的“运动形式”这一新概念以及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新思想。看来,直觉的顿悟并非为诗人、艺术家所独占,  相似文献   

4.
直觉与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觉与创造性思维储金生一直觉,即直接的觉察,指主体综合运用经验体验、理论知识、各种认识形式和方法形成的整体洞察事物的能力,是一种以形象和概念共同反映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是一种突然对事物达到深入洞察和本质理解的思维活动。柏拉图时代,直觉被当作神赐的狂迷...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直觉思维是其审美范围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在如何体悟道的方式上及如何达到审美境界方面 ,直觉思维或者为语言符号与审美精神境界架构的中介 ,或者为庄子的主要审美认知方式。庄子的直觉思维类型重在对审美意象的心理阐释  相似文献   

6.
直觉这个课题长期为哲学家、心理学家所倾心探索,至今看法和论述颇为不一。人们试图通过对其探索,找出隐藏在背后的、认识世界真谛的有效途径,找出可资人们发现和认识的规律性的方法。在科学发现中,许多重大问题的突破,好象由对象对人感官直接刺激,或者说由人们对现象的直觉而产生,这就使得一些人们认为:新发现是逻辑中断后,经直觉神奇般地赐予的。所以,他们认为通常所说独立于具体认识对象之外的理性思维,除用作分析和论证外,而对于探新和发现  相似文献   

7.
直觉思维是以已往知识经验为基础,跳跃地、直接抽象地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它具有跳跃性、猜测性、直观性、整体性、创造性的特点。直觉思维往往采用想象、预测、顿悟、直观、直觉抽象等方法。它能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缩短和加快认识进程,在科学发展和理论思维中起重要作用,在指导人类实践的过程中也具有某种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布鲁纳直觉思维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鲁纳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属于认知学派。虽然,结构论是布鲁纳教学论思想最重要的观点。但是,布鲁纳教学论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相互补充的观点。布鲁纳在《教育过程》再版序言里指出:《教育过程》是一本按照结构主义表达知识现,按照直觉主义表达研究过程的书①。直觉主义的核心内容──直觉思维,是一个为许多著名的学者、科学家所承认、但又讲不清的问题,它作为哲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思维科学、科学方法论等学科的重要内容,已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注目。本文只是在读了布鲁纳《教育过程》一…  相似文献   

9.
刘汉民 《河北学刊》2007,27(3):230-233
直觉思维既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形式,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形式。研究直觉思维及其在公安工作中的运用,能够创新公安工作机制,提高公安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公安工作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直觉思维是区别于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一种人类基本的思维类型。在认识过程中,这三种基本的思维类型互相依赖,互相渗透,在认识的不同环节具有不可相互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直觉思维,由于它富于极大的创造性,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注目,成为认识论和思维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11.
<正> 在科学发现活动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最基本的.然而,在原有理论无法解释新发现的事实和对新的理论进行探索时,单单依靠已有的逻辑推理就不够了.这时,直觉思维就成了形成各种新思维和新方法的主要思维形式.爱因斯坦根据自己的科学实践对直觉思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科学发现的道路主要是通过直觉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102页)  相似文献   

12.
直觉思维的内涵是什么?它的结构如何?功能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一、直觉思维的内涵直觉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是直观感觉,就是人们通过自己感官对外界事物直接观察所获得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的总和,人们常称为"直观".其二,是人的思维直接领悟、猜测到事物本质的一种内在的直观认  相似文献   

13.
“五四”以后的现代新儒学(以下简称新儒学),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就是推重直觉。二十年代初,梁漱溟在一片反孔的声浪中打出“新孔学”的旗号,在哲学方法上主张用身心体验之的直觉对抗冷眼旁观的理智,成为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倡导直觉说最有力量的人”(贺麟语)。在新儒学后来的发展中,崇尚直觉成为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新儒家有关思想的剖析,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陈永杰 《兰州学刊》2007,(7):30-31,34
直觉思维是中国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对于直觉思维的评价历来就存在着不同意见.文章试图通过梳理和论证中国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关于直觉的思想,以期达到立笔者一管之见,即虽然直觉具有非逻辑性和偶然性,但却是至关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获得真理的思维方法.没有直觉就难以把握形上智慧.  相似文献   

15.
从脑科学研究看直觉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全部认识领域包括:各门科学的历史;儿童智力发展的历史;动物智力发展的历史;语言的历史,注意:+心理学,+感觉器官的生理学。”(《列宁全集》第38卷,第399页)这一论述同样适合于对直觉的研究。现代脑科学的发展,对我们认识和探索直觉思维的机制、特点和本质,有着直接而重要的意义。 根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直觉指既不靠推理或观察,也不靠理性或经验而可获得的能力”。这种认识能力尽管不同于感性(形象)思维和理性(逻辑)能力,但同样是人脑的机能,有其生理——心理的依据。 现代科学从各个方面对大脑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哲学心理学层面,2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片面地强调对行为的研究,把人内心的心理等同于外部的行为,因为这一缺陷,它被后来兴起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人的思维过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类思维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认为,直觉认识与模糊思维在思维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这两种思维是人类思维整体的有机环节,应当在其生理——心理和社会机制的运动中去作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揭示这两种思维的各自特点,认识其存在的现实性和合理性,并探讨出一定的规律来。 一 一般而言,人类思维可分为逻辑的与非逻辑的两种思维形式。由于客观世界的多样性,人的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的主观能力的多样性,思维形式也应当是  相似文献   

17.
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的思维方式。它不是运用逻辑形式来把握和认识事物的本质,而是在特殊的、具体的直观领悟中去把握事物和认识事物。这种直觉思维广泛体现在中国人的哲学和科学思维中,从而成为中国人思维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试论禅宗与柏格森的直觉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的直觉观与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这两种处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度、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却具有诸多相通与契合之处。本文将从探寻两者直觉思维的源流开始,立足于直觉观的本体论意义、直觉主体的共识以及直觉视域中的时间观等视角对其予以阐释,通过对两者在差异中所存在的契合的观照,阐释其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19.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①东坡是美食家,有“饕餮”之称,但是从这几句诗中不难看出任何佳肴与青翠浓郁的修竹相比,都是无足轻重的,宁可不吃肉也要在居处种上竹子,由此可见他对竹子的深切喜爱。其实,爱慕竹子的何止苏东坡一人?古往今来,数不尽的咏竹诗文、画竹佳作,以  相似文献   

20.
王建在《人文杂志》1990年第4期发表如题文章,从三个方面对竹的文化意蕴进行了阐发。一是君子之德。作者认为,古代人们把竹看成吉详神圣之物,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能耐寒。劲挺耿直,一腔正气,是竹的品性,亦是君子之凤。人们把竹和具有高尚情操的君子联系起来,从而使竹具备了一种人的精神与品格。二是处士之风。作者认为,封建时代,耿直狷介的君子常常不见容于社会而隐居世外,竹的清拨飘逸之姿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不满社会现实而顽强保持自己独立人格的处士逸民。“竹林七贤”“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王羲之等人坐卧“茂林修竹”之中以涤除俗务之烦恼。他们这些人结竹为伴,与竹为友,以示超尘出世的雅趣逸韵。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