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文信息》2007,(9):131-135
中部的溶洞主要以湖南、湖北、河南等省的溶洞组群为主体,大多数溶洞群位于景致秀美的山林地带.在洞外可谓“别有洞天”.在洞内可谓“洞天福地”整个溶洞群包含了水洞和旱洞有水便有的洞.有洞必有水的特点乍一看犹如金碧辉煌的龙宫一般.十分奇妙.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堪称溶洞中的“全能冠军”-黄龙洞.生成于亿万年之前.洞内流水潺潺.若明若暗.和龙宫无异:有亚洲第一大洞-九天洞.无不展现出大.奇.美.幽的绝妙风貌;还有那流水飞瀑.别有洞天的腾龙洞是水洞.旱洞结合的精华,这些水旱结合的美妙溶洞即彰显了流水的犀利又展现了大自然奇特的力量.将最神秘的水旱溶洞景观呈现在世人面前。[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神秘与永恒     
艺术作品的神秘现象是世间神秘现象中最精彩的一种,它能给人带来永远说不透的体验、高深莫测的震撼。许多艺术杰作本身就是人类最为深层、最为神秘感受的表达方式,它们不限于时空范围,超越于地域界和文化差异之上,而直通永恒之境。  相似文献   

3.
<柳毅传>中有扣树入龙宫的情节,充满了奇幻色彩.这一情节中有两处不易理解的地方:扣树时为什么需要织带,大橘树怎么会成为龙宫在俗世的门户.爬梳资料会发现,奇幻的、似乎想象之辞的背后有深厚民俗信仰的支撑.织带是用来拜祭、胁迫社橘,在扣树过程中充当了巫术灵物,这是对现实中祭社仪式的反映.大橘树会成为龙宫的门户,不仅是承继六朝以来的扣物(树)传书母题,更基于这样一种俗信:树木、森林是神秘的,常成为人世与异域(神界、冥府)沟通的媒介、门户.这种俗信的形成可能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远古信仰中神树能"通天",是"万鬼出入之门"应是其神话源头.  相似文献   

4.
织金洞位于贵州西部的织金县境内,以织金洞为主体,是贵州喀斯特地貌最为丰富的区域。总面积307平方公里,织金洞以规模大、气势磅礴称雄于世。织金洞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多类别、多形态的完整岩溶系统,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5.
《文史哲》2020,(5)
"自然写作"在西方是一种后现代时期对于工业革命进行反思与超越的写作,是20世纪中期的产物,但在中国却是具有原生性的文化形式。蒲松龄《聊斋志异》在传统儒家"爱生"论基础上,由其特定的语境决定选择了"自然比人类更美"的"美生"论自然写作,并以一系列无比动人的动植物寓言形象地呈现了这一写作形态,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生态美学实践。中国17世纪的"美生"论自然写作的观念与20世纪加拿大卡尔松的"自然全美"有其类似之处。"自然全美",从相对的意义上,可能是片面的,但从总体上,却是一种最终的哲学指归。自然的永恒美丽与神秘魅力是无法抹杀的,这恰是生态哲学与生态美学所包含的自然的部分"复魅"。蒲松龄《聊斋志异》通过艺术形象所倡导的"美生"论具有这种部分"复魅"的意义与价值,需要我们通过回顾展望人类历史并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慢慢地体悟与咀嚼。《聊斋志异》这样的"自然写作"是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生态美学与自然文学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林英德 《江淮论坛》2005,(4):130-135
贵尚"巧似"成为晋宋之际尤其是元嘉时期一股重要的文艺风尚,它同时体现于诗和画这对姊妹艺术之中,这不仅可以从刘勰、钟嵘以及宗炳等的批评著作中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可以从当时代表作家的作品中得到证实.我们看到,"巧构形似"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其基本审美取向是以自然景物作为主要表现对象,追求作品中的景色与自然形态的景色的高度一致和相似."巧似"既是诗画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又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即自然山水日益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7.
自然理性·神秘理性·人间理性──前希腊化时期美、形式包忠文,宁耘自然理性时期人类精神的童年时期,总是或多或少地包含着神秘的色彩。关于遥远的英雄时代的知识我们只能主要地从荷马的史诗中获得。荷马在他的史诗卷首曾向缪斯女神呼求灵感。这一行动本身暗示了一种艺...  相似文献   

8.
<正> 阳春是山区县,自然资源丰富,矿产有铁、铜、钨、锡、煤、石灰石、滑石、磺石、大理石等等,林产资源有杉木、什木、竹、棕、藤等,土特产有春砂仁等贵重药材和各种林果.自然环境优美,有被称为南国第一名胜的凌霄崖,又有洞奇石秀的埪垌崖、龙宫崖等旅游胜地,在国内、国际都享有盛行名.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经济发展的速度,不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显得落后,而且也比不上我省一些自然条件相似的山区县.针对我县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分析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探求解决的途径,将对发展我县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认为诗词中所以有独绝于一世的名句,是因为有"境界".而怎样才是有境界呢? 《人间词话》是这样写的:"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生中之一境.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是境界的辨别标准.喜怒哀乐是人心中之一境的说法很有独到见解.景本指客观自然景物,在诗人词家的眼中,景是感情的依托.而王氏把情也认为是一种境界,指出了文学作品中景的特殊性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景,非是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作为文学艺术,它已经饱含着作者喜怒  相似文献   

10.
文人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精华,它不仅以自然山水为描绘对象,体现自然的美,更在画者凝神静观、与对象交通相应和同构契合中创造了第二自然,创造了最高的美:人内在自由的实现.人不仅依附于自然,并且在理解与接受自然之美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美,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从生态美学角度看,文人山水画艺术对于我们认识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极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上古历史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型时期。社会是用血与火来为自已的前进开辟道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残酷的肉体杀戮和严厉的精神恫吓;先民们又对原始宗教充满着狂热的激情,巫术宗教的恐怖性、神秘性笼罩着一切。这种血与火熔铸的深沉历史和原始宗教的神秘渗透进艺术领域,就在艺术风格上体现出一种狰狞、神秘之美。西周初期,这种艺术风格还继续存在着,当时的青铜艺术和乐舞艺术无不给人以一种威严感、神秘感和恐怖感,体现出庄严神秘、狰狞崇高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2.
谢江平 《学术研究》2008,(4):151-153
伽达默尔认为,"20世纪哲学最为神秘、最为强大的基础就是它对一切独断论所持的怀疑主义",可谓切中了哲学的真谛和现当代哲学的精髓.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身处独断论中而浑然不觉,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有关"人的解放"的独断论.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课文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表现了祖国绵绣山河的如诗如画,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如“处处有丰饶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的天山景物(《天山景物记》),色彩素淡朦胧、旋律和谐悦目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雄奇峻拔、文物荟萃的泰山奇观(《雨中登泰山》)。可以说自然美在语文教材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笔宝贵财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美,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并借助于课文中的自然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  相似文献   

14.
一、神秘体验的三维结构一个有趣的精神现象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未能消灭人的神秘感。今天,许多为古人所迷惑不解的现象虽然都被科学阐明了,但是人类仍然有他所不能解的、神秘的东西。人类似乎天性中就有对于终极的、不可知之物的强烈兴趣,而这种兴趣在艺术、审美活动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梅尔文·瑞德和伯特兰姆·杰塞普在其合著的《艺术与人类价值》一书中指出:“那些仍然相信生命神秘性与独特性,相信价值观念的重要性与效果的人们趋向于反抗‘科学主义’,从宗教或艺术的想象性的解放中寻求安慰。”的确,杰出的艺术品往往都有神秘性,伟大的艺术家常常对于神秘之物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和体验。他们倾向于认为:最多的美犹如最高的存在,是神秘的、不可言说的;艺术活动就是要通过超越日常经验的神秘感受去接近与表现这种美。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主张一种自然纯朴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超越了一切事物美与丑的界限,追求一种顺应自然的"大美",即"备于天地之美",肯定了天地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审美尺度,都有其自身独有的审美价值.庄子的审美观追求"至美至乐"的境界,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自然、纯朴、和谐的人生,追求一种超越的精神,追求人性的解放和人生的自由.庄子的自然纯朴的审美观,至今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时空和现实时空存在巨大差异,并具有强烈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来源于原始思维、神话思维和宗教观念对世界的神秘认识。中国文化和文学领域的时空观念体现了古代人们的生命意识,古代小说中的时空描绘更多反映出人们的生存理想、生存状态,是内心情感和心理愿望的文学表现。当具有神秘意味的文学时空和人物命运相结合时,非现实的小说时空就具备了创作层面的结构意义和叙事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子>文本所蕴涵的生命境界、人生智慧和人格精神三个方面,从形上和形下、体与用的关系层面,诠释了宇宙、自然与生命之间所具有的层级关系.老子以"道"为本体的生命境界是宇宙之"真","上善若水"的人生智慧是自然之"善","美之为美"的人格精神是人生之"美".老子以"道"为本体的生命境界在社会历史文化中所彰显出的"德性"精神(人生智慧、人格精神),对于消解社会生活与人类世界的种种矛盾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是人类心灵的光环;美,是人类生活的瑰彩。美为人类所永恒拥有;美为人类所矢志追求。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每个人都热爱美,渴望美好的事物,寻求美好的生活,追逐美的情愫,期待美的享受。但是,美又似乎是那样高深、神秘,那么陌生、遥远。暨南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的“美育丛书”,则为读者撩开美的神秘面纱,使她步入大众的厅堂,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美、感知美,架起了一道绚丽多姿的彩虹。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通过文学、艺术以及其他各种美的形式对于人的影响,以  相似文献   

19.
王志清 《江淮论坛》2004,(6):131-134
以"美不自美"对中唐诗美现象作总体把握,是中唐诗歌现象自身的特质所决定的."美不自美"观,是中唐诗歌诸流派所共同遵守的一个审美原则.这种诗美观,充分体现了人类自我中心的意识,标志着 儒家伦理诗观在中唐诗美学中的胜利."美不自美"最大限度地强化了人的本质力量,最大极限地张扬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对自然役使和赋形为诗歌创作的审美特征,其美学效果是抒情者的心理真实代替了山水对象的客观真实,因此,他们诗中的山水自然,大多有被扭曲了的遭遇,呈现出形意失谐、意象失衡的诗美形态,被强加上哲性化的理解而成为意义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道家关于自然、全美、虚静、坐忘、虚实结合、得意忘言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的"道"、"心"、"悟",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意境的自然美、融合美、超越美的特征,造就了李白自然、奔放、淡远的诗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