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学也可以称为“人学”,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关于“人”的思想,“仁”则是人追求的道德目标,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人必须通过自身修养,方能达到“仁”,无论人的本性是善,亦或是恶,都要通过自身修养完善自我,进而为建立社会公德服务。豆、孔子关于个人品德修养的规范——求仁。孔子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仁”,为了达到“仁”,必须通过一系列道德修养之法,其中主要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克己复礼”而达到“仁”。“克己”就是加强自身修养,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同时还要学“礼”,“不学礼,无以立”。克己与复礼相辅相成,人们通…  相似文献   

2.
学人论孔子人性思想,多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句作为代表。其实,根据孔子实质的人性论,他的人性思想远比这丰富、深刻而系统。孔子将人纳入理性考察范围,结合文明史情况,将观察他人、反思自我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发现人性的主要内涵是以“仁”、“礼”等为中心的德性,性近习远的现实人性被要求围绕这一中心而变化,从而确立其在人性内涵中的真正地位;他认定、推重的人性是人性中善的内涵,要求人们通过学习、克己等修养,化不良的现实人性为善的人性。所以,孔子的人性论是倾向于人性善说的;这成为后儒所谓“孔孟之道”的人性论基础。孔子的人性论,还存在着可以和马克思人性论相沟通的内容,可以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代表,为人类普世价值建设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孔子德治的最高理想是大道之行下的大同社会 ,王道之行下的小康社会则是其最低理想。“仁”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 ,“礼”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总纲 ,“天命”则成了孔子德治思想的封闭环。“克己”与“爱人”是实现孔子德治思想的两条主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孔子为实现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一生坎坷,历尽磨难,不管是从政而不达,还是周游列国而不遇,不气馁懈怠,矢志不渝,其“克己内求”的道德修养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一显著特色,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析孔子的道德修养思想,阐释其深刻内涵,挖掘其合理因素,摒弃封建糟粕,对加强和提高社会主义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有效性,培养“四有”新人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一、“克己内求”思想探源孔子的学说,乃至整个儒家学说,被称为“为己之学”,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①。“为己”即完善自…  相似文献   

5.
九月二十七日,北京哲学会举行学术报告会,我校哲学系馮友兰教授在会上作了关于孔子思想的报告,对关鋒、林聿时同志《論孔子》一文(載《哲学研究》第四期)的主耍論点提出了不同意見。馮先生肯定孔子是奴隶主貴族轉化来的地主阶級的思想代表,也可以說是向地主阶級轉化的奴隶主貴族的思想代表;他的自然观是唯心主义的,政治思想是改良主义的。从这些总的前提出发,报告着重論述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报告第一部分是“作为一种道德的‘仁’”。馮先生指出,孔子的“仁”的主要內容就是“克己复  相似文献   

6.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探索其思想渊源及历史意义有助于深刻理解“仁”的丰富内涵.从宏观历史角度,其产生可溯源至恢复周礼思想的目的;从具体历史评判角度,我们可通过孔子对尧舜禹王者及商周贤者的评价见“仁”的印迹,通过孔子对历史的总结见“仁”的萌芽.孔子“仁”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深化了对“礼”的本质理解,强化了人的主体意识,推动了仁政爱民的社会稳定局面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的人学思想主要体现为孔子、孟子与荀子的人学思想,具体而言:人的本质:孔子提出“仁“;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人的价值:孔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有贡献;孟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天爵“、“良贵“;荀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人有“义“。人与自然:孔子虽然没有明确表达“天人合一“,但《论语》中相关话语却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孟子讲“知性“则“知天“,体现了人道与天道的统一;荀子提出“天人分异“的思想。人与社会:孔子强调了人对社会的责任;孟子反对杨朱的“为我“思想,折射出孟子注重群体价值倾向;荀子提出“明分使群“的观点。人格与精神境界: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是圣人,孔子认为,能够“博施于民而济众“的人就是圣人;孟子提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但只有做到“尽心、知性、践形“,才能成为圣人。先秦儒家人学思想既有合理性的因素,也有显著的历史局限性。其合理性因素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包含了极其丰富的人学内涵。在对音乐社会功能的认识之中,贯穿了孔子对人性本质的深刻理解,包含了他"修己成人"的人学宗旨;在对音乐的文化史考察中,孔子从主体与其精神产品的关系模式入手,提出了"文质彬彬"和"绘事后素"两大命题,确立了音乐所应具备的人文品格;在对春秋时期不同音乐类型的褒贬之中,孔子提出"尽善尽美"的音乐审美理想,既体现了他对审美严肃性的重视,也蕴含着他对士阶层理想人格的总体构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指出孔子思想是源于历史传统和现实本真状态两个层面,但由于种种原因,更为重要的后者却被遗志和蔽了,进而使之具有“先验历史本质”的特征。同时由于孔子思想是一种应然和理想的价值理论加之被形式化、物化,从而与现实的具体生存相矛盾。如何对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学进行创造性转换,则需要我们还孔子以本来面目,深入到“事情本身”,以“过去”和“他者”为手段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从“仁”字的起源、本义,从孔子所生活年代即春秋时期“人”字的具体历史含义,从“爱人”当时的情境所指和阶级属性,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具体解释,可以看出孔子的“仁爱”是爱有差等,是受“礼”制约之下的“爱人”:不是爱所有人,而是爱“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即爱贵族,爱“大臣、群臣”,爱“地方长官”。孔子的仁学思想是等级人学的思想,其实质乃是为了“复礼”而“克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