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目前居民储蓄增长率高于居民收入增长率的现象进行解释 ,通过判定城镇居民收入统计被低估、测算城镇居民实际收入 ,说明城镇居民收入统计低估是城乡居民储蓄增长率显著高于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2006年4月9日,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今年首场主题报告会上,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表示,“科研老板”现象在中科院无土壤;鉴于一些科学技术奖项模糊了科学本质,他建议减少科技奖励,一般贡献让市场直接给以回报(据《新京报》2006年4月10日报道)。说有容易说无难。中科院有没有“科研老板  相似文献   

3.
“四声”之说在转读佛经的直接影响下,肇始于南朝宋齐之间。这一点,学术界似无异议。但是,“四声”之目是谁最早提出的,却是长期以来颇多歧异的论题。择其要者,我以为至少有三说。其一是王融首创说。钟嵘《诗品序》云:“王云长创其首,谢(月兆)、沈约扬其波。”又《梁书·庾肩吾传》载:“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月兆)、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把王融置于前位,似亦主此说。其二是沈约首创说。王通《中说·天地篇》称李伯药说诗“上陈应刘,下述沈谢,四声八病,刚柔清浊,各有端序。”  相似文献   

4.
前段时间,西方媒介纷纷报道说,中国大陆经济实力已跃居世界第三位。其依据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公布的研究报告。 这类研究报告用一种新的国际比较方法——“购买力评价法”推算出的大陆经济实力比用过去的旧方法推算出的大得多。由新方法得出的结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强国”或“中国已成为超级经济大国”是不可信的。那  相似文献   

5.
西路军司令部下设一、二、三、四局,分别负责作战、技术侦察、通讯和后勤保障。这是一般的西路军研究者都知道的。但是,在有关西路军的各种组织序列表中,却没有二局。这是为什么?1991年11月11日下午我就此访问了曾任西路军司令部三局破译科科长的吕黎平,他的回答是: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后,二局没有随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西渡黄河,所以后来组成西路军后也就没有二局。西路军三局局长宋侃夫的说法与吕黎平完全一致:“(1936年11月17日纪念十月革命大会)会后,徐(向前)陈(昌浩)找我和王子纲(三局副局长)谈话。由于二局没有渡过(黄)河来,首长要我们兼作二局的敌情工作,……我们才答应决心破译马家军密码。……大约用了一周时间,可译出敌台电报80%。”(引自《红军的耳目与神经》第243页) 至此,西路军没有“二局”的原因已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四年来,有一百多万老干部下岗让位,迈出了废除干部终身制的第一步;一大批中青年干部被推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初步形成了新老干部交替与合作的局面。 为了防止领导职务终身制再度变相地出现,保  相似文献   

7.
“小鸟依人”今天专用于形容那些娇小可爱的女孩子。不过,这个俗语最早是用在男人身上的。《说文解字》:“雀,依人小鸟也。”这是“小鸟依人”一语的最早出处。麻雀之所以“依人”,当然是因为凡人所居之处都能找到吃的,因此麻雀还有一个别称叫“嘉宾”,形容它们栖宿在人家里,状若宾客。  相似文献   

8.
“共产党的哲学是斗争哲学”一语,系邓宝珊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亲口对毛泽东同志说的。 邓先生家在榆林。抗战期间,他看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形成了这样一种不确切的断语。当他路过延安回家时,在  相似文献   

9.
关于“按劳分配”范畴的最早出处王志毅苏中一《论按劳分配科学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见《晋阳学刊》1994年第1期)一文,对“按劳分配”范畴之历史渊源追溯的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只是未能探寻到这个范畴的最早出处,颇令人遗憾。苏文认为是列宁首次概括出了“按...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断亲现象,理论上可区分为宏观意义上的一般性解释、中层意义上的跨文化以及社会学本土化中的“关系性”解释。从人情与面子的研究框架出发予以审视,以往的各种理论均倾向于从社会结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即认为“断亲”是由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所引发的社会流动导致的个体化结果。而人情与面子的研究框架则将此种社会现象指向行动主体的主观意图,即如果一个人的地方社会网络能够给其带来充沛的社会资源,那么他不会采取“断亲”行为;当一个人从其原有的地方网络中无法获得他所要的社会资源,或此资源已派不上用场时,其依附性便随之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关系本身不再重要,因为现代性社会生活会使人们在自己的生活或事业领域重建自己的社会网络,“断亲”只是表示与旧有的亲属网络不再发生联系。  相似文献   

11.
经济学院李坤望、蒋为、宋立刚发表的《中国出口产品品质变动之谜:基于市场进入的微观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一文以中国出口品质为研究对象,利用大样本贸易数据和企业数据,对出口产品品质表现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评估,并从市场进入的视角对中国出口产品品质的变动给出了一个微观解释。文章研究发现:一方面,中国出口产品品质在入世前后变化迥异。入世前出口产品品质呈升级趋势,但  相似文献   

12.
欧阳竟无的佛学思想以"体用简别"思想为核心,有体用对立、即用显体、即体摄用、即体求体等多种形态,都与唯识学的"体用不二"思想不相符合。从思想渊源上进行考察,可知"体用简别"思想与朱熹"理气论"的"理气二分"思想,在逻辑上、思维上、思想上具有同质性,甚至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佛学化。对"体用简别"思想的极端表现"无余涅槃唯一宗趣"思想进行考察,可知欧阳竟无的生平经历激发了他解决生死大事的强烈愿望;而一方面批判宋明理学对于佛教的误会,一方面基于其思想的理学本位而要为自己的佛学研究做出合理性、合法性之辩护,甚至要用"无余涅槃"作为沟通儒佛的根本和关键,则是更为深刻的原因。佛教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佛教化"与"中国化",同样是体用不二的关系,这反证了欧阳竟无的"体用简别"思想是非佛教的。  相似文献   

13.
《文史哲》1976,(4)
“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这三项基本原则,是毛主席对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区别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标准,是识别党内资产阶级的锐利武器。从叛徒、卖国贼林彪到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都是大搞修正主义、搞分裂、搞阴谋诡计的而又都在三项基本原则这面照妖镜下暴露了原形。毛主席在  相似文献   

14.
我今年42岁,平时好饮酒,近几年身体逐渐变胖。前几天突感左脚指关节疼痛难忍,经检查诊断为痛风。回想我们单位还有好几位四五十岁的男同事也惠有痛风。有人说痛风偏爱男性。请问是何因?  相似文献   

15.
含羞草由于生长在热带,那里多狂风暴雨,它只要被第一滴雨、第一阵风触动,就会立刻把叶子闭合,把叶柄下垂,以保护自己柔弱的躯体免受风雨折断。这是它适应环境的一种本能反应。  相似文献   

16.
姜哲 《江海学刊》2023,(6):237-252
“中国比较文学”在国际学界的发声固然十分重要,但其不能由是而成为争相举异的仓促之学,更不应将“比较文学”毫无底线地降解为“异同游戏”。即便其冒“中国学派”之名强“异质性”为“可比性”,亦只是源于对“法国学派”和“美国比较文学”的草率抽象而已。这种喧哗一时的“中国声音”不仅未能建构出独特的“中国话语”,反而聒碎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初心。在重访“法、美之争”并钩稽二者之深细牵连的基础上,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应该被功能化为一种“可汇通性”。这一理解既无违于“比”和“comparo”在古汉语及拉丁语中的“本义”,又可消解实体化的“可比性”所潜藏的范式规训,并阻遏其向“文学比较”的隐秘滑落。“可比性”犹如门户之“枢机”,入于中空之环,始可纵横捭阖、以应无穷。具体于“比较文学”,即是因由“后设语言”而对“比较之第三元”的先行组建,遂使“前两元”之间亲密相交、互文以见义。  相似文献   

17.
世间为何会“有”“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有”“无”问题涉及形而上学基础,也涉及海德格尔的全部思想。传统形而上学只知问万有之“有”,不知问“无”,而万有之“有”实为一个抽象的思想体,世间并无此种思想体,有的是可无化万有又可成就万有的“无”。因为世间是人的世间,而人就是海德格尔的Dasein,即会死者。因此,人的存在是生生死死的存在(过程),“生”是“有”的根据,而“死”则是“无”的“龛位”。因“生”而展开出(有)一个世界,“生”着同时就是“死”着,这个世界又是(有)一个“无”。作为“无”存在,意味着作为否定(无化)了一切存在者的自身存在,“无”即存在自身,它是万有的起源、本质和真理。从“无”到“有”,让自身(真理)显现,这是人要做的事情。天、地、人、神就在人的这种“事事”中拧在一起在世,并作为存在的“命脉”得到保存  相似文献   

18.
现在,我们习惯把自己非常要好的朋友称作“死党”。有人可能认为,这是一个新词,因为在古人眼中,“死”是一个非常不吉利的字眼,应该忌讳才是。其实,这个词早在汉代便已出现。《汉书·翟方进传》中有这么一句话:“案后将军朱博、钜鹿太守孙闳、故光禄大夫陈咸与立交通厚善,相与为腹心,有背公死党之信,欲相攀援,死而后已。”唐代颜师古注解道:“死党,尽死力于朋党也。”文中提到的三人都是西汉名臣,皆有忠名,尤其陈咸抗拒王莽篡位,不仅自己辞官,还责令三个儿子也辞官。如此看来,死党最早有“为……赴死”之意。  相似文献   

19.
从接受“常识”教育的20世纪70年代初起,资本主义的“垂死、黑暗、腐朽”等诸如此类的概念就在我的脑海中扎下了根。无知尚能无畏,随着对“资本主义世界”的“表面现象”知之渐多,特别是在被教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之后,有时便觉得心虚。说句让人脸红的话,忝为人师,我心中有个结很长时间没有解开。对“30年代经济大危机”,大凡有初等文化程度的国人都耳熟能详。我知道那次危机的时候,还是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听老师讲这次危机对“美帝国主义”打击最狠,着实感到过瘾、痛快,社会主义的优越感、身为新中国公民的幸…  相似文献   

20.
最早替曹操平反的是谁?这个问题,建国以来,一直没有明确过,在一些读者中间,至今仍有模糊的认识。据我们所知,如从时间的先后着眼,为曹操平反的讨论,早在一九一七年三月,钱玄同与胡适之间,就以书信的形式在《新青年》杂志上提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