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并进一步肯定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从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核心的确立到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执政为民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丰富,也是对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并非西方人道主义哲学的专利,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更非“敌视人的哲学”———经济唯物主义或“人学的空场”。考察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就可以发现,马克思扬弃了西方传统人道主义哲学中以抽象人来解释和评价历史的人性论原则,建构起了以实践的人和人的活动来解释和评价历史的唯物主义原则与社会主义观念。唯物史观把“以人为本”当作必须在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中加以践行和实现的原则,而不是将人的发展停留于纯粹意识形态的抽象建构。  相似文献   

3.
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对“以人为本”内涵的阐述,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没能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现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教育的“双主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马克思关于"政治暴政"、"经济暴政"思想的现象、根源以及消灭"经济暴政"、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和力量的思想分析,揭示了经济暴政问题对马克思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意义,概括了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一生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论高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本位是现实的人、价值目标是人的需要的满足、价值原则是人的主体性。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了“以人为本”理念,而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对“以人为本”理念产生了误读,有矫枉过正之嫌。我们必须正确解读和合理构建高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用以指导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的政治自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政治自治思想建立在其自治的本体论基础之上,并以其异化理论为逻辑起点,其具体内容有:将社会自治与国家机器的消亡联系了起来,认为社会自治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从人的解放的高度来把握政治自治,将政治自治理解为个人自由支配自己权利的重要形式;认为无产阶级民主的实质就是政治自治;在具体实践中有必要实现直接自治和间接自治的有机结合,也有必要采取地方自治和民族自治这两种具体的自治形式.  相似文献   

7.
从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与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关于“以人为本”的比较分析说明,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是马克思和西方人本主义对“以人为本”的共同回答,但二者因对“人”的理解的不同又存在着本质差别。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应坚持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指导,而最根本的是把具体的、现实的人作为“本”。  相似文献   

8.
目前,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理论边界的讨论,不能不涉及到马克思哲学中的人学理论,从讨论的情况看,许多人仍然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本主义理念存有误解.其实,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规定,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科学性之所在,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人本主义.但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以人为本具有自己的特殊意义和性质.  相似文献   

9.
10.
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贯穿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始终。本文重点讨论了军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学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实施以人为本的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及运用,试图为军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其著作里阐述了消极政治概念和积极政治概念,消极政治显示了一种现实主义政治观,积极政治显示了一种理想主义政治观;马克思在建构意义上论述消极政治,在整合性意义上论述积极政治,这种一体两向的政治观是在对黑格尔政治观的批判中形成的,并在马克思的不同著作中得以显现。马克思在不同语境下使用过他们,其对政治的细致论述,为人们深入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体现人文关怀;珍视社会责任,贴近民众情感;注重民生报道,关怀人的社会本性;协调基本关系,构建和谐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论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解放阶段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解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是一致的。马克思把无产阶级解放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经济的社会解放—人自身的解放。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是政治前提,经济的社会解放是社会物质文化基础,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人自身的解放,亦即实现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三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是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由之路,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规律。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只有明确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角色,才有利于其工作的开展,使其为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而服务。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必须进行角色的创新,转变战略角色,从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管理者转变为企业管理者的合作者,为组织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竞争力提供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我国司法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在宣传和赞许以人为本时,往往只看到"以人为本"在法学领域好的一面,而忽视因理解、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的司法不公。司法中的以人为本在一些案件中并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而是我国司法的思维方式——可接受性的反映。司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超越司法,在社会其他领域解决,从而达到多方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实践人学的理论起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人学思想;马克思实践人学的起点是自我意识哲学,推动原则是黑格尔的人学辩证法,而其哲学立足点是费尔巴哈的人学唯物论;马克思实践人学实现了对传统人学的思想变革。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思维是一个有机整体,可以划分为五种基本形态,依次是宗教思维、哲学思维、科学思维、数学思维、艺术思维。它们各有自己的本质规定,具有独特的存在形态和意义。从所研究的内容来看,人类的思维可以划分为宗教、哲学、科学三种形态:宗教奠基于世界的神秘性,哲学立足于世界的可理解性,科学则依赖于存在的可确证性。宗教思维是最早产生的思维形态,哲学思维从宗教思维形态中分化出来,科学思维又从哲学思维形态中分化出来。从所研究的途径来看,人类的思维可以划分为哲学、数学、艺术三种形态:哲学从质的途径切入对事物的把握,数学从量的途径切入对事物的把握,艺术从既综合质与量又将质与量赋形的途径切入对事物的把握。哲学的质是纯粹的质,数学的量是纯粹的量,都具有形而上的性质;艺术则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哲学思维具有超越性、批判性、反思性等根本特征,各种思维形态均具有各自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从而人类的思维具有整体性、复杂丰富性、多层次多极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特征和实质,是社会的人的真正的奥秘。由对各类“文化”定义的分析可见,文化最为突出的特征或最具有根本性的内容是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意识方式,概括说来就是人的活动方式,而在这种活动之中内含着人的价值追求。文化在本质上是相对稳定的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的统一。首先,文化是一种程序;其次,文化是人为的程序;第三,文化程序由取向引导;第四,文化取向是为人的;第五,文化以人为中心;最后,文化具有稳定性与变动性。通过扩展和深化对文化及相关问题的认识,会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文艺学以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崭新人学理论为深层根基。深刻了解马克思在人学理论上所实现的范式革命,对于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文艺学价值指向和学科动力学等方面,这种新的人学理论深刻规定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文学是人学的命题显示了新型人学理论对于文艺学的基础性指导意义;这种新的人学理论对文艺学同样具有普遍意义。深入研究人学理论,是深化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制度分析方法就是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阐述制度与人、制度与社会之间的辨证关系去把握制度的本质。马克思对人的问题的考察历来强调要从现实出发,这就要求我们关注现实中人的生存境遇,而制度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实现形式。马克思在分析揭露资本主义制度时无处不渗透着其深切而强烈的人文关怀,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前途以及命运。马克思制度分析的初始点源于对人的“实然”与“应然”矛盾的解决,而其制度分析的终极目标则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探寻一条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