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政治文化与外交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以不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积极吸收西方政治文化的合理成分而形成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其根本特征是追求和谐。和谐孕育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而中国外交从传统的双边到多边,从政治外交到经济外交与公众外交均体现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2.
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观点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初期,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极大的增长,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政府在处理内政和外交问题时更加从容自信.胡锦涛创造性地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主张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的理念涵盖了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助于推动建立邓小平所倡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对霸权主义的根源和反霸路径进行深刻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反对霸权和强权政治的历程,论述了"和谐世界"理念的反霸意义.文章认为思考中国当前反霸的路径,应跳出传统的力量、均势等强权逻辑的框架,将着眼点更多的投向"国际道德因素","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外交向世界奉献的最新道德处分.  相似文献   

4.
"和"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传统的"和"文化可以启发我们提出外交理念上的"促和观"。中国外交"促和观"包括经济、文化、安全、外交等方面的要素,具有独特性、包容性、时代性、价值取向与实践的一致性等特征。中国外交"促和观"的实践指向,体现为构建和谐世界理念、促进全球治理以及实现伟大"中国梦"。  相似文献   

5.
“宗藩体系”下的中国外交思想是在“华夏中心说”的思想基础上追求“和”的矛盾体,它经历了由人与人的交往规范到国家内部制度,再到国与国的交往规则的发展历程。当代中国外交思想的母体就是古代“宗藩外交”中所体现的外交思想,特别是“和平共处”、“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既摈弃了“华夏中心”的理念,又继承了和发展“和”的外交思想,成为我国重要的外交软实力,并结出了丰硕的外交成果。  相似文献   

6.
"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高度提出的外交新理念,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延伸,是新世纪我国外交思想的重大创新.本文对其丰富的内涵展开论述分析.  相似文献   

7.
由和谐外交至和谐世界:一个从理想到现实的新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世界的内涵丰富而深厚,可以有空间指陈、学理构造、历史渊源、价值实现等多层面多角度的理解.倡导和谐世界理念,追求人类的持久和平,是我们的一贯立场.推行和谐外交,促进世界和谐,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因为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已经具备了一些最基本的条件.如在国内意义上,主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与成熟的领导集体,不断提升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强健的文化自信、文化张力和愈益明晰、坚定的外交理念与战略等.在国际意义上,主要有在保持利益差异的同时,各国彼此间的共同利益不断彰显,利益相对趋同性不断增强,异质文化之间的沟通能力不断加强,相对和平的国际局势在发展,尤其是大国关系日趋平和等.  相似文献   

8.
杨勉  郇瓛 《阴山学刊》2010,(4):111-116
"和谐世界"的国际关系新理念已成为当代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内涵和国际战略的重要目标。"和谐世界"政策是"和谐社会"政策的国际延伸。"和谐世界"理念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哲学;秉承了中国外交一贯的价值观;是中国外交新阶段的标志性话语符号。"和谐世界"所提出的目标和展示的观念代表了一种顺应时代潮流、代表人类共同意愿的国际秩序的新构想、国际政治理论的新范式、国际关系未来的新憧憬。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从表达自己(和平崛起)到表达世界(和谐世界)后的再次升华,即以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世界历史观,着眼于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弘扬传统文化,通约各国传统文化,超越单纯的国际关系视角,超越普世价值,寻找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方位引领作用体现在:理念引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全球化、全球治理铸魂;原则引领——完善不干涉内政原则,倡导各国掌握自己的命运;实践引领——通过"一带一路"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网络,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抗疫外交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的理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内政和外交上的完美体现,是我党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在外交领域的延伸,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关键性的导航作用。  相似文献   

11.
历史性的决策历史性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主要根据和时代意义,阐明了贯彻这一历史性决策的根本要求,及其在理论工作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赵慧平 《河北学刊》2004,24(6):128-131
在文艺批评实践中 ,受到以实体论、属性论为基本特征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影响的独断性批评仍然存在 ,并且影响着对批评对象现实存在的了解 ,使批评处于孤立、封闭、静止的状态。改变这一状态需要使文艺批评超越认识论范畴而转向人和对象之间的主体与客体关系范畴 ,使对象世界完全敞开 ,同时使文艺批评在把握对象世界复杂关系中获得更广阔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艰巨任务 ,以及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有利条件 ,并结合海南实际倡导全力以赴建小康。  相似文献   

14.
李忌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9,26(1):110-112,F0003
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之一,陈宏薇教授主编的<新编汉英翻译教程>彰显了鲜明的文化特色,渗透了当代翻译理论,体现了传统与当代翻译研究的有机结合,且练习形式多样化.该教程既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以此为鉴可以进一步改进教材编写工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波格丹诺夫两部重要著作《经验一元论》与《组织形态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波格丹诺夫"系统思想"的概念、机制、方法等方面作了分析,得出其基本的理论构架。并且对波格丹诺夫与贝塔朗菲、普利高津的思想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波格丹诺夫可以称得上是"系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6.
虚荣的书房     
《优雅》2005,(6)
  相似文献   

17.
被湮没的辉煌--论"‘文革’地下诗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润霞 《江汉论坛》2001,2(6):73-78
老一代诗人与青年一代诗人在"文革"时期的秘密写作构筑了20世纪中国新诗史一段被湮没的辉煌,他们的创作不仅是"‘文革'地下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酝酿了新时期诗歌潮流的两条主要流向--即"归来者诗歌"和"朦胧诗".本文全面论述了"‘文革'地下诗歌"的生成境遇、文本特征、文学(文化)渊源及其诗学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日本金之旅     
《优雅》2005,(3)
  相似文献   

19.
20.
郑崇选 《学术论坛》2003,(4):131-134
中国社会现实的巨大变化以及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促使了文化研究热潮的出现.然而,在大规模学术转向的背后依然有很多潜在的问题,文章从四个方面做出了尝试性的反思,以期引起各方的注意,促进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