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积极转变金融增长方式推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张同信(工商银行南京市新街口支行南京210005)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率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  相似文献   

2.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杜贞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实现今后5年乃至15年奋斗目标的一个关键环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项复杂...  相似文献   

3.
浅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田建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与主要指导方针提了出来,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对于今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  相似文献   

4.
重构国有资产产权运营主体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向晓梅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实行“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必须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其一便是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论粗放型与集约型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王庸金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指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实现我国跨世纪宏伟目标的两个关键之一。那么,究竟什么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什么是集约型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管理科学化──国有企业实现集约经营的永恒主题刘思东,高琰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第一次提出了我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战略方针,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7.
关于“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考毛卫平(中共中央党校副教授)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坚持可持续发展。这是对实现“九五”和2010年奋斗目标具有全局意义的一个根本性转变。这个转变,是在总结经验,并清醒地预见...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完成“九五”和2010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其阶段性特征的具体把握,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最深刻体现。如何处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估价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一个什么样的判断,都将成为深化企业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环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指出:实行“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完全正确的。我认为要顺利推进、实现这两个转变,都有赖于深化企业改革,更好发挥国有经济、公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从体制转变本身来说,通过改革,建立新的体制与运行机制乃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作;从增长方式的转变来说,搞好国有企业、公有企业,提高国有经济、公有经济的效益,乃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   

10.
这次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第一个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制定的五年规划,是科学发展观的一次全面而具体的体现。它内容丰富,涉及广泛。既确定了发展的方针、目标、任务,又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具体举措。强调“十一五”时期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基本要求,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六个必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这里,我着重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一内容,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1.
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几个问题韩庆华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九五”期间核心问题是两个转变,而牵动经济发展全局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经济增长,按照传统经济学的原理,指的是经济总量扩张,而对结构的变动和调整,被认为是市场行为...  相似文献   

12.
一、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一个根本性转变是指生产关系的改革,是改革战略,可以叫做“体制转轨”;第二个根本性转变是指生产力发展途径、方式的重大调整,是发展战  相似文献   

13.
对实现广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常委袁正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作出了一是实行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简称《建议》)中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5.
我国资深经济学家刘国光和沈立人合著的《中国经济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是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回答两个根本性转变问题的一部力作,也是我国目前第一部论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经济学著作。全书约17万字,分四篇九章。该书对两个转变的论述,采取“合一分一合”的方法,即在第一篇中对两个转变合起来进行“总体思考”;在第二和第三篇中分别对“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论述;在第四篇中又合起来进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对策思考”。对“两个转变”的关系上,作者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16.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价值与社会经济意义王西庆,黄鲁闽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建议》[1]提出了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  相似文献   

17.
王卉 《天府新论》1997,(2):24-27
为了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键是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前一个转变是基础,后一个转变为前一个转变创造条件和环境,二者是不能割裂开来的。本文仅就增长方式的转变,谈两个方面的认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依据1、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粗放型增长方式主要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如资本和劳动力,从而使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总量增加;集约型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要实现“九五”时期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性重大举措。其实质是继续加大力度,深化改革,以改革为动力促进可持续性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地位和发展滞后于现状决定了在我国要实现“两个转变”,必须以经…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发展已走过了八个五年计划的历程,回顾与展望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应把追求高速增长转变为求得适度增长,把单纯注重速度增长改变为求得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要借鉴和批判地吸收西方经济发展理论。江泽民同志的《正处十二大关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为我国今后经济增长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经济增长、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于天义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视为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执行的一条重要方针。本文的研究,旨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尽快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一、对两种经济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