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美国中心城市的"隔都化"与黑人社会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美国人口郊区化的运动一直没有间断,人口、工业和商业活动均向中心城市周边地区扩散,郊区成为白人中产阶级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富裕地区。与此同时,黑人及其他贫困人口却不断涌入中心城市,中心城市逐渐沦为人口拥挤、房屋破败、经济萧条的黑人聚居区——“隔都区”(ghetto)。中心城市隔都化(ghettoization)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底层阶级成为居民主体,贫困率上升,福利依赖增大,家庭破裂高比率,暴力犯罪上升,婴儿死亡率增高,教育质量下降等。这一切都凸显了美国黑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不平等地位将长期存在,也表明种族分离对美国的影响还将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2.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原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二战以后,美国城市人口迅速向郊区转移,到70年代郊区人口分别超过中心城和乡村人口,成为美国社会生活的主体.同时,郊区社会的异质性也不断增强.随着人口向郊区的迁移,经济活动的重心也向郊区偏移,制造业、商业、服务业乃至企业的办事机构也纷纷到郊区安家落户,中心城的功能和地位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推动美国郊区化的原因,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结构的变化、联邦政策的引导、黑人的城市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城市白人和黑人矛盾的加剧等.  相似文献   

3.
二战以来,随着美国郊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郊区的低密度蔓延在全美形成一种趋势.这导致了城市中心的衰落、不同人群分化隔离加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新城市主义理论、实践运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如同所有的城市规划理论一样,新城市主义的产生亦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本文试图在梳理战后郊区蔓延进程的基础上,对新城市主义的缘起做一探析.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7,(4):29-33
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郊区发展迅猛,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经济产值比重大幅提高,深刻影响了美国城市和社会发展。然而,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和总体规划,广大郊区在扩展中逐渐形成蔓延之势,造成诸如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种族和阶层居住隔离加剧等问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新城镇兴起。它们大都位于大都市区的郊区,且以西部和南部"阳光带"居多。这些新城镇拥有总体规划,试图满足人们居住、就业、购物、医疗、教育、休闲娱乐等全方位的要求,而且提供大量的开放空间,倡导以休闲为导向的生活,为遏制郊区蔓延、实现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郊区城市化是在市场经济和制度革新的作用下,城市的要素从原来的城市中心空间置换到城市郊区空间,是"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动态作用.常州市郊区城市化主要是常州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快速发展、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住房和户籍制度改革、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保持常州市郊区城市化的健康持续发展要做好五个必须:必须加强宏观规划与指导,形成良好的城郊空间结构;必须优化房产供应结构,推进住宅郊区城市化;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和功能,推动中心城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政策引导,推动郊区城市化协调发展;必须保护郊区自然、人文环境,提高郊区城市化居住优势.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20世纪美国社会面貌与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中产阶级白人的生存状态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随即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在小说中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从城市转移到郊区的中产阶级白人的生活现状和心路历程。郊区作为中产阶级白人的首选居住地,以无可争议的主导框架将一群迷茫恐慌、纠结抗争的人物形象圈进了20世纪的美国小说。这类小说的显著特征体现在标志性的住所、纠结抗争的心态和模糊的种族和阶级问题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试论大都市中心城与郊区旅游的空间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大都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旅游环境容量的趋向饱和,使得大都市郊区旅游逐步受到了旅游者的青睐和城市旅游规划部门的重视.本文以杭州市为例,在实际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探讨大都市中心城与郊区旅游的空间相互作用问题,以期能够对大都市郊区旅游的发展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都市生活与城市空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市生活是西方城市社会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一种思路认为城市空间、文化及空间的生产是形成和塑造都市生活方式的外部力量,都市生活由此产生不同的特征;另一种思路认为,都市生活方式的形成是人们的一种主动追求和选择,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都市生活方式推动了城市空间的变迁.近年来,美国的新城市生活运动、创造阶级在城市中的集中都显示了追求城市新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影响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应该关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都市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21世纪》2007,(9):34-35
美国人口稀少,土地面积又大,如果你不是住在城市中心区域里,而是在近郊或者郊区,那么去任何地方基本都需要开车,比如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去邮局、银行等,更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各大城市掀起了大规模以拆除贫民窟、重塑中心城市为目的的城市更新运动.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运动虽然使城市焕然一新,却也造成了很多问题,引起民众强烈的不满.在城市更新运动的背景下,纽约苏荷区的市民积极参与到城市的发展规划中,自发形成多个团体,组织多种活动,反对政府主导的城市更新方案,在市民的积极参与下,纽约苏荷区走出了一条以艺术家为主导的绅士化之路.  相似文献   

11.
在18、19世纪英国郊区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中产阶级的家庭理想和宗教理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中产阶级希望使家庭与工作相分离,希望女性可以完全投身于家庭事务当中,远离城市的公共领域;另一方面,他们又服膺福音派的主张,认为城市充满诱惑和罪恶,而乡村有利于宗教美德的培养.中产阶级日益倾向于在城市中心区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同时,居住在环境优美、道德纯净的郊区.因此,中产阶级的家庭理想和宗教理想成为近代英国郊区兴起的重要道德推动力.  相似文献   

12.
美国黑人向郊区迁移,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个引人注目的新趋势。它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种族矛盾的缓解,是美国学术界所关注的、也最有争议的研究课题之一。黑人郊区化在美国已成为一个规律性现象,但与其他少数民族动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迁往郊区后,除部分中上层黑人外,大部分黑人仍聚居在一起,形成新的以居住区隔离为主要特征的"隔都"。这一状况既是解决黑人问题的机遇,又是对美国郊区,乃至整个社会构成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3.
郊区化是城市化进程当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变化则是早期城市郊区化的一个直接动因。在18、19世纪,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区日益成为零售业、手工业、金融业等经济活动的集中区,而市中心的居住功能则被大大削弱。一部分城市居民,尤其是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追求更宽阔、更舒适的居住环境,向城市周边的郊区地带迁移。由此,城市边缘地带逐渐发展成为近代意义上的郊区,城市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原因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动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技术进步、经济结构的演变、联邦政府政策和民族矛盾以外 ,还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 :2 0世纪美国白领阶层的扩大及其对中产阶级地位的追求、家庭主义和儿童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花园城市”理想向“花园郊区”理想的嬗变等 ,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美国城市郊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城市公共交通大体经历了兴起、繁荣和衰落三个阶段.1830-1890年为“马拉街车”时代,是公共交通起步阶段,同一时期,地铁、缆车和通勤铁路也发展起来;1890-1920年为“有轨电车”时代,是公共交通的繁荣阶段,有轨电车成为这一时期城市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而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由于公交行业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以有轨电车为代表的公共交通开始衰落,美国逐步进入“汽车时代”.  相似文献   

16.
自 2 0世纪以来 ,美国城市的种族暴力冲突时有发生 ,但就其频繁性、规模和破坏性而言 ,惟 2 0世纪 60年代以来最为突出。其主要特征是 ,所有暴力冲突都发生在中心城市 ,而且其重心也在向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的西部和南部城市转移。虽然黑人和白人的矛盾仍居主导地位 ,但有色人种间的冲突颇为引人注目。其促成因素在于当代美国人口流动和城市经济结构发生质变后聚居于中心城市的有色种族日益增长的贫困化、新形式的种族歧视、不公正的司法、日趋复杂的种族关系及新闻媒体的煽动性宣传等等 ,这些都是当代美国城市社会问题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7.
"模范少数族裔"理论:神话与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范少数族裔"理论是在60年代民权运动的背景下,在联邦政府刚刚通过了一系列反对种族歧视法规的形势下出台的.它以加州大学社会学教授威廉*皮特森在<时代>杂志上发表的"日裔美国人的成功"一文为标志.80年代该理论再度升温,并将其赞美范围由华、日裔扩大到韩、菲、越等亚裔族群.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借夸张宣扬亚裔族群在经济方面的成功实例,影射美国黑人的惰性及其对联邦政府的经济依赖.这不仅掩盖了亚裔族群遭受的种族歧视,而且煽动起其他种族对亚裔的不满情绪.  相似文献   

18.
在19世纪的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急速推进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住房、特别是下层阶级的住房提出了严重的挑战。而开发商的运利行为、政府的不干预政策加重了工人的住房困难,于是在城市里,从地下室到阁楼都变成了工人住宅,把原先的公寓房子或联排住宅,进行重新分割,出租给不同的人群,或者修建背靠背式的大杂院式住宅,试图改善工人的居住条件。但是,工人住宅的改善,最终还有待于政府的干预乃至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