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其工作对象、模式与队伍受到新媒体传播内容与形式的影响;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在信息收集、信息内容与形式、信息传播渠道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认真研究和分析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做好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工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呈现出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双重影响.准确把握新媒体的概念及主要特征,抓住机遇,认清挑战,依托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媒介素养,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能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具有沟通对话、议程设置和主流引导功能,孕育着丰富的教育价值。高校运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注意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实现三结合,通过善用新媒体优长,整合新媒体资源,优化新媒体环境等路径,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增强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新媒体时代的具体特点,加强和改进思政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积极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关系,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努力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在经历着变迁,主要表现在话语内容对新资源融入不够、话语传播对新媒体运用不强和教育双方共同话语缺失。而其变迁的原因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体系不完善、新媒体平台建设力度不够和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缺乏共识域。为此,高校可以从汲取新思想的经典话语资源、建设新媒体品牌阵地联盟和提高教育双方的新媒体素养等三个方面进行话语权重塑,从而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教育事业朝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指出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不断总结和归纳当前新媒体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并且积极尝试从实现教育思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等角度去实现调整和改善,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符合当前新媒体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现出适应性不强、对接不够的问题,教育工作仍多拘泥于传统的工作理念、模式和方法,对新媒体的认识、掌握、运用不够,实效性不强。而新媒体环境却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价值取向和道德评价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树立主动介入理念,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平台;树立调整适应理念,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内容;树立主体性培养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模式;树立专业化建设理念,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架构,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真正起到行之有效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载体,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应大学生普遍的网络文化习惯,满足教育手段更新换代的需求,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更全面的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梳理高校新媒体平台发展现状,重点对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布的200个首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建设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当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建设多类型新媒体平台,并能够通过新媒体平台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校园服务、精准链接校园文化,但仍存在内容同质、缺少创新形式、反馈机制不健全以及实际运营能力不足等问题。对此,可从创新思政新媒体内容、利用平台特点打造品牌活动、提升服务能力和提高队伍业务能力等推动新媒体平台助力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时代高校声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分析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探讨新媒体时代高校声乐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路径,提出建议:一是加强新媒体素养的培养,提高声乐教师和学生的新媒体意识和能力;二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和资源,拓展声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实现声乐教学的个性化、多元化和互动化;三是建立健全新媒体时代高校声乐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保障;四是完善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声乐教师队伍的管理,推动管理机制的先进化和灵活化。  相似文献   

11.
媒介素养教育对于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传统课程——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实施,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较为有效地解决当前集中在课堂教学和课程论文写作两方面的突出问题,为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媒介素养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具体体现在观念意识的树立、网络信息知识的掌握和鉴别、创造性地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学习空间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收集与获取与人的发展关系重大,作为应对信息社会的一项重要策略,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信息社会,教育公平应该重点考量能否公平地满足人们终身需要学习的机会。媒介素养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素养,培养人们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中国迫切需要构建媒介素养教育体系,重视和发挥教育所具有的减少贫富差距、增进社会公平的功能,以应对信息社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13.
新媒介环境下,媒介“应用”是青少年与新媒介关系的重要表征,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也因此有了新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超越保护主义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选择;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取向的体验学习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恰当的方法选择;依托学校教育模式,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加快媒介素养课程建设,正确组织体验学习活动,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正确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涌现出大量的新事物、新观念、新潮流,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校园媒体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以长春师范大学校媒联盟训练营为例,介绍融媒体的环境、校园媒体的作用等,分析校园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此实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入脑人心.  相似文献   

15.
媒介批判意识是受众主体性的表现,强调受众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媒介信息时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主要是指其使用信息的主动意识和主动权.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文化精英的受众群体之一,也是信息时代新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大学生媒介批判意识,以增进其对各种传媒知识的主动认知,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接收及分析新传媒的讯息,做自主的受众.  相似文献   

16.
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转变与实践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为使受众具备媒介素养而开展的教育.目前欧美国家的媒素教育在教育模式上已超越了传统的保护主义,进入到强调受众主动探索的新阶段.在教育目标上,已从"保护"这种单一目标扩展为包含"预备、保护、享用"的三重目标.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发展趋势从宏观上看.在于追求与"学习型社会"完美对接的终身教育;从中观上看,在于通过媒介素养课程的设置,融入已有的教学体系中;从微观上看,在于引入建立在学习者主动实践与反思基础上的行动学习法.当前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依然处在初始阶段,需要通过社会力量多元化和媒介素养教育政策化等途径来真正落实媒介素养理念.  相似文献   

17.
媒介素养是指社会公众认知媒介、参与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是身处在数字时代的人们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学前儿童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国当前的学前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存在教育的承担主体模糊、媒介教育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解失当、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偏失等问题。笔者针对上述问题,从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传媒 新素养:媒体素养教育的变与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传播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媒体与阅听人二者已不像过去仅仅是"上对下"的产制-接收者关系,而是以一种打破单一产制者或单一接收者的多面向方式存在于当前的媒体环境当中。媒体素养教育面对当前的传播现实,所应持有的"变"自然是发生在媒体近用的方式中;而"不变"的仍是媒体素养所强调的阅听人具有发声能力,以期媒体作为公共领域中实现公民权利的一种方式,并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媒介素养教育向认知科学、信息处理思路的转换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是国际传播界和教育界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和实践领域,其核心是人的信息处理素质,即: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文章结合目前比较完善的媒介素质研究和实践、媒介素质教育的历史演化阐释目前的媒介素质教育有一个明显的向认知科学、信息处理思路的转变,这与目前的大众传播理论的探讨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媒介的形态和种类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智能终端、 微博、 微信等新媒介的大量涌现, 使得媒介与个人生活进一步融合, 媒介真正地成为了 "人的延伸". 而自媒体的出现, 则实现了人与媒介的无缝衔接, 进一步证实了麦克卢汉的预言. 本文从若干传播学理论出发, 分析了现阶段自媒体的传播生态、 传播者、 传播渠道以及受众的特点, 并对自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