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苍海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苍海郡是汉武帝在东北亚设置的一个边郡,两年乃罢。该郡的辖区应包括东濊、沃沮(东沃沮和北沃沮)所在领域,即今我国延边地区、牡丹江地区东部、朝鲜江原道和威镜道以及俄国滨海地区。武帝设置此郡,一是为了打通汉朝同东北亚地区的通道.开辟东方丝绸之路;二是为削弱卫氏朝鲜在东北亚的影响.减弱来自朝鲜半岛的压力;三是为了隔断匈奴同卫氏朝鲜的联系,以防匈奴同卫氏朝鲜结为联盟。该郡之设置,使我国图们江流域首次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行政辖区,进一步开拓了通往朝鲜半岛的商路,促进了东北亚地区一些古族古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真番郡考疑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后,在其地设置了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其中真番郡的地域方位究竟在今何处,学界历来是仁智互见,莫衷一是。有持“在北说”者,有持“在南说”者,本文运用比较史学的方法,将“真番郡”与“古朝鲜”、“高句丽”相比较,梳理真番地区历史变迁的脉络,对南北两说作进一步考释,将武帝所置真番郡比定为今朝鲜半岛黄海南、北道及京畿道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古朝鲜即箕氏朝鲜 ,是公元前 1 1世纪商周时期出现于我国东北的特定的历史产物 ,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箕氏朝鲜自西周初出现于东北历史舞台 ,经历了西周、春秋战国大约近千余年的历史。燕国统一东北前 ,箕氏朝鲜以西周侯国的身份活跃于东北东南部及朝鲜半岛北部。秦统一六国后 ,箕氏朝鲜附属于秦。秦末汉兴 ,中原政权无暇东顾、燕人卫满乘势灭亡了箕氏朝鲜 ,并以卫氏朝鲜之称谓取而代之。武帝元封三年 ( 1 0 8) ,西汉王朝为统一东北计 ,以武力灭亡了卫氏朝鲜 ,并以其地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自此 ,古朝鲜即箕氏朝鲜和卫氏朝鲜先后退出历史舞台 ,但其居民即古朝鲜族仍以中华民族重要成员的身份为东北开发建设发挥着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4.
燕北长城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长城在燕国史乃至战国史的研究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战国时期,由于列国间常年进行兼并战争,所以防御战也与进攻战一样,被摆到了列国的议事日程上。列国为了有效地进行防御,除了修城郭、筑要塞而外,还在边境上修筑长城。由于战国时期活动于我国北方的林胡、楼烦、匈奴、东胡等族时常南下侵扰秦、赵、燕三国,所以秦、赵、燕三国又都在北部的边境上修筑了长城。其中以燕国的北界长城最长,西起今冀北,东达今朝鲜平安南道,这在当时是一道莽莽苍苍的屏障,它犹如一条长龙,蜿蜒于我国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及朝鲜西北部的崇山峻岭,溪流河谷和平原沃野之中。而且,它的东、西两段复线重出,构成历史的奇观。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一千纪——公元前二世纪时期朝鲜半岛发现多枚与青铜短剑支石墓伴出的细纹铜镜,经与我国商周青铜文化比对,半岛的细纹铜镜以线的艺术构成几何形图案,确认其渊源于中华古文化,尤其与殷商文化密切相关。青铜短剑支石墓渊源于山东东夷文化与东北地区古文化的融合,并经由辽西辽东而后进入朝鲜半岛,青铜短剑为东北系铜剑,分东胡系与貊系,箕子族团“走之朝鲜”,接受北方的青铜短剑石墓文化,建立“衣冠带剑”的君子国:半岛所出明刀钱与布币系箕子朝鲜与中原燕、齐等国经济交流与商品贸易的遗留物证。  相似文献   

6.
至晚在公元前2世纪初,已经有能够讲授儒家经典的中国学者进入朝鲜半岛北部,这是儒学在朝鲜半岛传播之始.儒学传入朝鲜半岛南部的时间相对较晚,但也不会晚于公元5世纪.最早在朝鲜半岛传播的儒学可能与谶纬卜筮关系密切.朝鲜半岛的儒学一直受"北学"影响较深.儒学虽然较早地进入朝鲜半岛,对朝鲜半岛古族风俗的影响却并不十分明显,其真正成为朝鲜半岛内政权的治国思想是在统一新罗以后.  相似文献   

7.
西汉右北平郡治平刚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燕北筑长城,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是祖国历史发展上的一件大事。它密切了东北各族人民的接触,促进了经济开发和生产技术交流,给先民们创造白山黑水广大地区的整个文化体系,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右北平是五郡之一,秦汉因之;西汉时,  相似文献   

8.
达斡尔族和蒙古族都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从二者的语言、习俗以及有关资料查考来看,他们是发源于同一地的两个民族,他们分别是东胡系(种)宇文鲜卑……契丹和蒙瓦室韦后代。 一、东胡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宇文周书》记载,“辽为炎帝之后,世为森济(原作审吉)国有一个名曰葛乌图(本名可能是叫葛恩图,发亮的意思)者,世雄朔陲,号曰东胡”。据《满文传记》记载在周敬王初(公元前六世纪即519年)把周围远近的大小十七个部落组成东胡部落联盟,它地处匈奴以东,肃慎和扶余的西南,据文献记载,它早在商周时期就活动在我国的东北,春秋战国时期在燕国的北和东北方。《晋书》卷108《慕容廆载记》:“首先…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其牙帐设在紫蒙川一带(今辽宁省朝阳县西北)。  相似文献   

9.
战国至秦,东北地区华夏人口有几个类型:郡县官吏、驻军、军政长官家属、燕秦长城修建者、移民、退守辽东襄平地区的燕王喜和太子丹之众。还有两支进入朝鲜半岛。大部分是长住人口和准长住人口,人数超过前代。由于种种原因而造成年龄和性别结构的失调。他们与各少数民族共同开发东北边疆。燕国的努力经略和秦朝各项统一措施,既有力推动各少数民族华夏化进程,又致使汉族的民族意识最后形成。  相似文献   

10.
赵春兰  李树林 《中州学刊》2023,(12):137-143
西汉“岭东七县”及乐浪郡东部都尉治不而(耐)县所在何地,以往中、朝、韩、日诸国学者的研究,都是依据极其有限的文献史料进行地望探讨,且众说纷纭,见解繁杂。根据近年来考古新发现的燕秦汉辽东长城遗迹,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后汉书》中所载的“单单大岭”即为今长白山老岭支脉,分布于岭东鸭绿江中上游的七座大中型行政性汉代城址当为“岭东七县”所指,其中处于接合部位要塞区内的朝鲜慈城郡土城里1号城址,极可能为乐浪郡东部都尉治不而(耐)县所在。  相似文献   

11.
本刊封面是俄罗斯、日本、朝鲜与我国领土交界地域的一角,其中明显可见在绿树丛中有一花岗岩质界牌,这就是吉林省东疆“土字牌”。 “土字牌”立在中国东部边疆重镇──—吉林省珲春市敬信乡防川村沙草峰南麓尽处,图们江下游左岸防护堤上。西北距珲春市城152华里,南临图们江,堤北是图们江冲积平原,俄罗斯的包得哥尔那亚城座落在东约2华里处,西1华里许隔图们江与朝鲜豆满江城相望。东南约500米处是朝鲜通往俄罗斯的铁路大桥。界牌面向西南223度,高为1.44米,宽0.5米,厚0.22米,底部露出地面部分0.09米。…  相似文献   

12.
古朝鲜文化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朝鲜文化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华古老的汤谷扶桑十日神话,汤谷指朝鲜半岛东南端观日出测日景之地,也是朝鲜一词产生的人文基础。二是颛顼高阳族团文化,颛顼萨满文化、卵生神话与人工改变颅形习俗影响古朝鲜文化。三是殷商文化,殷商先起于东北并影响东北与朝鲜半岛,古辰国是商族海外属地,箕子所以“ 走之朝鲜”正与之有关。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古代中华民族成员之一的高句丽族,兴起并形成于我国东北的新宾、桓仁一带,后于前汉晚期在汉代郡县内建立地方民族政权,辖有今辽吉二省的东部即辽河以东土地,历时七百余年。当中原地区唐太宗灭隋建唐抚定四海之时,其王建武因惧唐之征伐,乃于贞观五年下令举国筑长城,用十六年时间,修筑东北自扶余、西南至海千有余里的长城。但这道长城在哪里、形制如何?史文缺乏具体记载,因此今天研究者言人人殊,出入颇大,甚或否定其有,迄无结论。笔者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认为高句丽千里长城在今辽、吉二省,并确曾筑有长城,而所谓“东北首扶余(城)”之长城起点,既非扶余国的扶余城,也非高句丽的扶余城,而是起于早已灭亡的扶余国故地,其起点所在即今吉林省德惠县老边岗屯第二松花江南岸,南到今辽宁省营口市后岗子屯渤诲岸边,长城在辽河东岸,长达一千余里。高句丽长城的中间线段,后为明代万里长城的辽东镇长城所沿用,但又未能留下沿用的记载,因此世人只知此地为明长城,遂掩盖了高句丽长城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朝鲜王朝北方“四郡”问题在中朝边界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深入考察慈城、茂昌、虞芮三郡的最初设置问题,是探讨“四郡”相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1433年,在“癸丑婆猪之役”发生后,随着朝鲜王朝对以鸭绿江上游南岸为重点的平安道边防布置全面深入的开展,作为朝鲜王朝在鸭绿江上游南岸进行全面开拓的“急先锋”及“领头羊”角色的闾延郡,便开始了对其所属广袤辖域进行分割细化的历史.1433年,在此辖域最西部首先增设慈城郡;1442年,在此辖域最东部又新增茂昌郡;1443年,在此辖域中部西半部分即慈城与闾延邑城之间更加设虞芮郡;由此,分割后的闾延郡辖域,此后仅剩余其此前辖域中部东半部分.显然,这种逐步分割辖域的过程,就是深入开拓鸭绿江上游南岸的过程.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朝鲜王朝最终得以彻底实现对这片地域的完全占有.  相似文献   

15.
关于高句丽民族起源,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秽貊说、高夷说、高夷—貊部说、夫余说、古朝鲜说和炎黄—商人说等,上述诸说皆有一定问题,包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诸说之中,高句丽族源主体为辽东“二江”和“二河”上游“貊”部说更具推断和探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汉籍在域外的传播渐为学界所重视.本文从朝鲜半岛的史籍、文人文集入手,搜集、梳理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朝鲜传播的第一手史料,进行甄别分析发现,<三国志通俗演义>介入朝鲜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朝鲜人民不仅接受了儒家文化视域下的忠义观念,而且以此小说为模式,创作出一系列朝鲜小说.在朝鲜小说 史上,<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于朝鲜小说的衍变、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东胡的疆域四至,日人白鸟库吉曾作过探讨,他认为“东胡之北界毫无文献可征”,“其东南二面,盖自造阳(今河北怀来县)以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市)以长城与中国接境,西方则以兴安岭左右之地与匈奴相连。关于其东北方面……东胡强盛时代,此方面已与具有哈尔滨以南铁岭以北一带平原之貉相临矣”。这里关于东胡西境所至之论述,历来并无反对之意见,但笔者却认为东胡全盛时的疆域应包括锭个蒙古高原或蒙古高原的大部在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匈奴部落只是东胡部落联盟的一名成员,和东胡诸部具有同族或亲属关系,根据何在呢?据王沈《魏书》记载,乌桓(亦称乌丸)人的葬仪是这样的:“贵兵死,敛尸有棺。始死则哭,葬则歌舞相送。肥养犬,以宋绳婴牵,并取亡者所乘马、衣物,生时服饰,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后期,朝鲜咸镜道边民越界进入我国吉林省东部,即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区,私垦者日渐增多,并由此引起朝鲜与我国的界务交涉。这次交涉虽迁延数年,几经曲折,而且在图们江源头究竟为哪条水问题上悬而未决,但在茂山以下直到海口的图们江为中朝既定边界这一大问题上,两国还是取得了一致。然而,本世纪初日本帝国主义者却利用朝鲜农民越垦,以  相似文献   

19.
战国时期,处于四战之地的赵国为抵御南方的魏国及北方胡人的进攻,分别在其南部和北部边境修筑了长城,此即人们所说的赵国南长城、北长城。文章对赵国两道长城修筑的时间、原因、方位及现状作了考证,并对赵国北长城与当时燕、秦两国的长城,相继的秦始皇长城及今所见的明长城的关系作了辨析。  相似文献   

20.
1794年,朝鲜正祖时期学界领袖洪良浩第二次来华,主动结识乾嘉学界领袖、礼部尚书纪晓岚.初次见面,他们并未交谈.随后洪良浩派其子带着诗文稿前往纪晓岚宅拜访.纪晓岚热情接待,并为其诗文集写序,评价极高,从此奠定他们交往的基础.1782年洪良浩首次来华之时,就接受了“北学”思想,上书国王,提出北学“六条”,将朝鲜北学思想推向实践.他主动与纪晓岚交往,既是这种北学思想的影响,也表明乾嘉时期的中朝关系十分融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