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乡统筹发展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解决重庆市二元社会结构是构建和谐重庆的必由之路。在规划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路径上.应结合重庆市城乡发展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庆模武,促进重庆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城乡统筹发展引起广泛关注,但在社会管理方面还滞后于经济发展。以“社会质量理论”为视角,从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融入和社会赋权四个条件性因素对重庆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社会管理质量进行检验。下一步,应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经济保障体系、加强基层政府和农村非政府组织规范化建设、提升城乡统筹的社会制度供给能力和通过赋权方式促进社会参与和社会流动。  相似文献   

3.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在界定统筹城乡发展与农业信息化内涵基础上,分析统筹城乡发展与农业信息化的关系,并结合重庆市城乡信息化发展现状,探讨重庆城乡信息化城乡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推进重庆城乡统筹发展。最后提出加大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培育农业信息化人才和开展农业信息化发展制度创新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实质性意义在于通过各种社会单元要素的系统改革加快突破城乡二元对社会整体发展的制约。教育作为社会单元要素之一,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改革是促使其加快改革的直接动因。重庆教育城乡统筹改革必须立足重庆特色,从城乡教育弥合的结构性反思、城乡教育改革的意义性实践、动态式开放性城乡教育统筹思维架构、推进城乡教育发展性均衡的角度.努力加快重庆教育城乡统筹理性培育下的视角突围。  相似文献   

5.
围绕城郊发展都市农业是重庆城乡统筹实践的重要内容。重庆在发展都市农业中应把握好已经提出或规划的城乡发展思路和契机,探索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逐步缩小城乡差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肇始于今年7月的重庆户籍制度改革(以下简称户改),其要旨在于“推动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城镇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引自重庆户改宣传资料用语)。在统筹城乡发展视野下,重庆户改的突破口指向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无疑正逢其时且势在必行。事实上,户改的根本是厘清农民工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仙市古镇丰厚的盐运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及其旅游开发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文章为仙市镇及类同区域加快旅游开发与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现代服务业具有强大的吸收劳动力、创造就业的功能,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作为重庆核心区域的一小时经济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有助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对一小时经济圈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找出其存在问题,并重点对一小时经济圈支柱产业选择以及产业布局进行探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县域面积广大、农业人口众多,"大城市带大农村"特征明显。这种特殊市情,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程度是影响重庆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现实表明,重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且不平衡,不利于统筹城乡建设。因此,充分发挥重庆市高等学校在人才、科技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打通高校优势资源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通道,可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壮大,推动重庆统筹城乡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与农民主体性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和成都的若干乡镇调研为例,从农民对统筹城乡教育的总体性视角扫描、统筹城乡教育概念的农民主体性解读、统筹城乡教育制因的农民主体性困惑、统筹城乡教育对策的农民主体性建构、统筹城乡教育原则的农民主体性预设、统筹城乡教育目标的农民主体性展望六个角度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的价值取向是指在推进城乡统筹建设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和选择的动态目标.它具有整合城乡统筹建设系统中的各种要素的功能,并发挥着使城乡统筹建设向既定目标发展的制约和导向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社会公正、和谐发展等价值取向,符合重庆的实际选择。只有重视并发挥这些价值取向的作用,才能解决重庆市城乡统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重庆市的城乡统筹工作向既定的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统筹城乡发展统计监测研究现状评述及未来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不同学者对统筹城乡发展内涵认识的基础上,从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主要内容以及路径三个方面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评述;以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和路径为线索,从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化三个角度,对相关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对统筹城乡发展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统筹主体以及统筹的主要内容、统筹目标等尚未达成共识,指标体系缺乏层次性和整体性,且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系统结构分析等。针对上述不足,建议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统计监测研究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明确统计监测体系的目标;明确监测重点;明确各个统计监测子系统的构成要素和系统结构;建立复合指标体系;加强对统筹城乡发展绩效的综合评价与监测预警模型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推进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建设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客观要求。海南已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网络,参保人群、待遇水平和政府财力支持水平等显著提升。但客观而言,也存在着城乡制度碎片化、待遇水平差异化、统筹层次过低、管理服务的分散化等问题。基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考量,应坚持统筹协调、分步推进的原则,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村现下的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国家现代化的需要。作为城乡统筹建设的试点之一,在城乡统筹发展这一大环境下探析基层治理的结构,以寻找提升基层城乡统筹发展能力是极为必要的,不仅仅有利于找到重庆"三农"问题的有效杠杆,也为国家其他地区在这方面提供某些先进的借鉴经验。文章从重庆市乡村治理的现状作为出发点,分析了当前该市乡村治理所面临的困难,对于今后的治理发展提供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立体视域中,通过统筹改革试验的本体之思科学厘定新一轮统筹改革试验的总体特征、发展内涵、预期走向、改革目标,从而有效指导综合试验下的诸要素统筹改革,立足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的微观视野,从构建城乡良性互动的教育链、构建区域教育均衡配套发展格局、构建教育城乡统筹的保障体系三大角度,提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若干建议,以期实现二元教育治理,推进教育统筹试验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统筹城乡人力资本积累是研究和实践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新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城乡二元结构调整以及新型农民的培养等实践中的问题所在及其问题的有效解决都与是否统筹好城乡人力资本积累密切相关.文章指出,应把统筹城乡人力资本积累问题置于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全局更突出的位置,深化理论研究,推进实践发展,尤其要倾重于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留守农民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培养.  相似文献   

17.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步骤.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的人,他最先将城乡融合与未来社会理想直接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和谐社会理论.我国经过党的各届领导集体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逐步改变了以农补工、农村支援城市的局面,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全新时期.实践证明,只有较强的行政能力,才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为此,必须加强政府的创新能力、知人善任的用人能力、协调能力、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能力和依法行政促进城乡社会融合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积淀着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特别是城乡发展的深厚的理论根基和中国城乡建设的实践基础.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城乡一体化是一种富有时代特色的城乡统筹的全新发展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体系和路径选择,对践行科学发展现视野下的城乡一体化之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成都市是全国城乡统筹建设实验区,成都市设计了以土地制度改革来带动城乡统筹、减少城乡差距的实验方案,并试图借用市场化手段来筹集城乡统筹资源.从成都市城乡统筹实践来看,通过城乡统筹,成都市农村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但是,本质上,成都市城乡统筹实践只是以土地制度改革为媒介,实现了城市利益向农村的输送,这种利益输送与市场化无关,而只与再分配有关.目前有理论将成都城乡统筹实践理解为建立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甚至成都市政府也是如此理解,但从成都市的实际情况分析,这种理解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20.
推进教育城乡统筹是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主要任务之一。要推进重庆教育城乡统筹,必须从关注城乡教育的实际差距、关注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加强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建设着手,只有找准城乡教育统筹的关注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