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曾盛行所谓“教育投资论”,对日本经济和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探讨这一理论在日本经济与教育中的作用,将是有意义的。 一 “教育投资论”一词,是1961年前后在日本开始使用的。它把教育支出看作是“人力资本的最大投资”和取得“将来收入的投资”,也就是把人看作资源,把教育视为发展经济的  相似文献   

2.
在战后国外教育领域先后出现的各种教育思潮中,终身教育思潮最为引人注目。从六十年代起终身教育就成了国际上非常流行的思潮,它的原则现在几乎被世界上所有社会制度和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所接受,它的理论已成为国外各教育学派的重要研究课题。终身教育的倡导者认为当代社会成员要终身从事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求不断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外界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巨大变化,科学  相似文献   

3.
李文英 《日本学刊》2002,(1):122-134
近代日本教育的快速发展 ,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日本走了一条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教育经验的“捷径”。日本的成功为落后国家的发展 ,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勇于和善于学习外国的教育经验 ,学习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适时调整相应的学习方针 ,建立健全留学制度 ,等等。  相似文献   

4.
日本传统的民族扩张思想同西方“弱肉强食”理论相结合构成了日本民族主义的核心,使其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二战的失败并未实质改变日本民族主义的本质。战后经济上的成功使它死灰复燃,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又鼓舞了民族主义者。国际上和亚洲邻国正密切注视日本的动向。日本部分政治家宣传“中国民族主义抬头论”是“中国威胁论”的变奏与深化,自有其目的。中国爱国主义教育不主张民族利己主义和沙文主义,它与国际主义相结合,追求国家振兴,各国平等和世界和平。决非狭隘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5.
刘芳 《生存》2020,(5):0210-0210
学前教育“打造神童”是指将幼儿阶段的教育内容整合到小学阶段。小学学前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给孩子造成了过多的学习负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不利。小学学前教育强调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强调指导幼儿进行探索性学习,而忽略了幼儿思维能力、行为习惯、社交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小学教育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不一致,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基于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学前教育不是“打造神童”!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日本流行的“日本文化论”流派繁多,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认为天皇是日本文化的中心这一派由三岛由纪夫到江藤淳一脉相承。他们主张否定战后日本的民主主义,重新估价从波茨坦宣言到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历史。二、以山本七平的“日本人论”和最近企业研究提出的“日本文化论”为代表的一派。这一派的基调是大平时代的首相咨询机构政策研究会的报告《文化的时代》中的观点。他们认为:由于高度的经济成长,日本就要迎来“超现代”的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就是文化的时  相似文献   

7.
科技快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快速变革。通过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可以培养既具有钻研精神、创新精神,又具有广阔视野,能够分析新现象、解决新问题的创新人才。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该文借鉴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阐释以“共生理论”为研究基础,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两个共生单元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两个共生界面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共生共存的关系,在“共生理论”的基础上,提高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联度,实现二者的多元耦合。  相似文献   

8.
日本从“脱亚”到“归亚”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李阁楠80年代末期,日本出现了“回归亚洲”的主张。进入90年代后,“归亚”在日本已形成一种思想潮流。实际上,在日本近现代历史上曾几次出现过“脱亚”和“归亚”的现象。对此,如认真加以分析便不难发现,这几次“...  相似文献   

9.
全球主要国家的“印太战略”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学界对于日本“印太战略”的研究基本聚焦于国际体系层面,从国内政治层面分析其形成及演进机理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认为,日本“印太战略”是由国际体系压力经日本领导人战略认知、国内政府力量的传导后形成、调整的。文章以2012年末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至2020年9月卸任作为研究区间,将日本“印太战略”的形成与嬗变作为两大阶段进行了剖析。本文提出,安倍晋三对国际局势的认知在较大程度决定了日本“印太战略”的内涵与走向,而安倍第二次执政以后首相官邸及首相本人决策能力的强化为安倍贯彻自我认知、对“印太战略”的构建与调整奠定了客观基础。日本国内政治为观察“后安倍时代”日本“印太战略”及对外政策走向提供了较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刘永红 《生存》2020,(9):0181-0181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水平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高考成绩,还会因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对学生的观念形成以及日后的成长与发展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因此,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相当重要的。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一定的弊端而不再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需要,所以“翻 转课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就显得至关重 要,“翻转课堂”应当被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张河川  李如春 《社会工作》2011,(4):39-42,44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开放性、探究式教学互动模式,对研究性大学及创新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基于研究性学习与社工教育实务特质的高度契合性,本文以“老年社工”课为平台,以“老年研究小组”为切人点,以研究性学习为途径,总结了为期五年“以问题为导向,教、研、实务三结合”的教改对职业社工素质培养的效果,并就本土社工教育的学科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今年初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郑重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思想。为了深入学习研究和宣传贯彻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于近日召开“学习江泽民同志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理论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来自广州市人大、市委政策研究室、市纪委、市委党校、市教委、市文化局、市妇联、团市委等有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20余人。大家畅谈了学习体会 ,并对“以德治国”思想的意义、内涵、实质以及如何落实“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精神、如何加强广州市的思想道德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西方世界逐步发展起今天称作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有人批评早期的战略,并力图提出新的方案。六十年代末特别是七十年代,一些人更激进地抨击在四十年代的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发展模式,另一些人对全世界的发展前景感到悲观。最近,一种新的倾向逐渐形成,达就是探索重建和巩固工业化国家的“进步”的办法。本文旨在综合评介有关主要思想流派的发展状况。战后模式Ⅰ是由一批人(普雷维什、纳克斯、刘易斯、切纳里、赫希曼等)先后提出的理论组成的。第一阶段的理论涉及与人口和工业化有关的一切问题,可以归纳为:(a)欠发达国家的人口众多实际并不是一个负担,而是使这些国家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的主要因素。(b)这一思想主张先提  相似文献   

14.
近半个世纪以来,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在西方的历史命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由马克思在世时的“缄默抵制”和马克思逝世后20余年的“非难”与“攻击”,转向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重新研究”,乃至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沟通——融合”。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某些学者——不管是采取褒扬、还是采取贬责态度的——在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沟通一融合”中,一般都是以“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研究”马克思思想为旗号的,并在很大程度上自诩为“发展”了马克思思想。然而,这种所谓的“发展”究竟是把马克思理论推向前进,还是扼杀了马克思理论的生命力?这需要我们作出冷静的思考。一、西方学者“重新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两个阶段纵观近50年来西方经济思想史,人们不难发现,西方学者“重新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沟通”乃至“融合”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思潮,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危机为契机的;当然,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危机只是西方现实经济危机的结果。一般地说,同起始于  相似文献   

15.
1989年是日本企管教育史上划时代的一年。从这年开始,日本的国立大学首次设置相当于研究生水平的夜间MBA(企管硕士)课程。不过,日本企管教育的观念,着重在“培养创造性思考力和批判力”,与欧美的MBA着眼于“培养熟悉商场实务的专业能力”有所不同。一、日本的MBA教育观与欧美的差别美国的MBA教育始于本世纪六十年代,仅1987年就有67,500人拿到MBA学位,而且近30年的累计,总人数已超过100万人。最近,欧洲也开始风行攻读MBA学位。  相似文献   

16.
儒家思想与古代日本人的“孝”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人道德观的形成曾产生巨大影响,“孝”即是其中之一。古代日本人的“孝”道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成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和日本人的精神生活有何影响?本文试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为“全球化”这一术语不被滥用提供了学理依据。“全球化”这一很不规范的普遍流行的术语所涵盖的许多事实,都是对“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一种认定,但它并不能引导人们去认识这一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世界历史的结构性变化。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中,相继形成了“国际社会”和“全球社会”,从而构成了世界历史的“双重结构”。这两者在其主体结构、利益结构、发展目标和原则、发展特点、格局结构等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但又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基于对“全球化”的“世界历史”批判,以及对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状态和趋势的科学分析,由此提出的世界历史“双重结构”理论,既是把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全面地运用于全球化及其发展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在当代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同时也将会为我们正确探索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在全球中的发展路径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沈旭辉  刘鹏 《日本学刊》2007,84(2):34-46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中亚外交政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已经逐渐从原来的“援助型外交”升级为“战略型外交”。这一转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经济援助主导阶段”、“经济援助与战略外交并重阶段”以及“战略外交主导阶段”。相对于时下比较流行的“贸易说”和“能源说”,本文提出了“政治战略说”来理解日本中亚外交政策升级的背后逻辑。并总结了三大具体原因,其中内因为日本对国家政治利益的追求,外因为日美同盟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大国地区外交竞争的推动。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明确提出“技术立国”方针的日本官方文件,是1980年3月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审议会制定的“80年代通商产业构想”。但是,“技术立国”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方针、国策,则有着一个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早在70年代初,当日本实现了持续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成长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基本完成了明治维新百年来追赶欧美先进国家的战略目标,在日本就展开了有关今后日本向何处去的大讨论,“技术立国”论就是在这场大讨论中产生的。进入80年代,尽管“技术立国”方针已被明确载入官方文件,但从日本科学技术的实际发展和一系列有关科学技术的官方文件可以看出,“技术立国”论仍处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根据经济成长的“长周期”理论,根据把资本主义分成为阶段的理论,讨论经济“成长的局限性”问题,讨论的中心是技术作用的重要意义。一、欧洲唯理论的危机继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经济成长与技术进步的欢声笑语之后,不可知论的情绪笼罩了七十年代中期。包罗万象的生产自动化将会降低劳动异化程度、加强自治和满足工作要求等希望,证明都是不真实的。认为借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