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袁清  阮春英 《浙江统计》2011,(12):56-57
2009年浙江省建立的分市粮食生产统计监测调查制度,较好地解决了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问题,但由于各地粮食生产情况差异较大,现行调查方法难以满足推断粮食总产量的需要。通过重新设计调查方法,补充和完善粮食监测调查制度,以取得各地市的粮油作物总产量。  相似文献   

2.
中国粮食生产函数的构建与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杰 《统计与决策》2007,(20):74-76
本文用中国1978-2004年间的粮食生产相关投入要素数据,并考虑农业改革的政策影响,通过逐步回归和加权最小二乘回归等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了一个统计特征合理的中国粮食生产函数。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发现:土地和化肥使用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主要要素,并认为在土地、化肥施用以达极限的背景下,技术进步是提高我国粮食产量的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统计报表制度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粮食生产已由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统一经营转变为以家庭户为主的多层次经营,使基层粮食产量数据的来源五花八门,受地方干扰大,层层上报难,数据质量不高。正因如此,国家统计局已做出决定,今后有关全国及省级粮食产量数字应以抽样调查数据为法定数据,其它调查方式取得的数据做为内部参考数据。这是国家统计局为了加强抽样调查,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数据质量采取的重要措施。事实上,运用抽样调查来搞准粮食产量数据,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肖海峰 《统计研究》1997,14(5):59-62
由于德国从事粮食生产的农场大多数都是中小型农场,因而德国的粮食产量也是通过对播种面积和单产两大因素的调查而确定的。粮食播种面积是在每年一次的“土地使用主调查”中确定的,而每一种粮食作物的单产则是通过“农作物生长情况及产量报告制度”和“特别产量调查”两种方法综合确定的。  相似文献   

5.
978年以后,我国农村逐步推行以户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那种以集体统一经营为主的全面调查、层层上报、逐级汇总的粮食产量统计方法已难以为继,无法准确反映我国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经国务院批准,1982年国家统计局决定井在全国农村实施粮食产量抽样调查,随着粮食产量抽样调查的不断完善,国家统计局在1986年正式规定粮食抽样调查效为法定权威数。上海从1983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开始实施粮食产量拟样调查。粮食产量抽样调查采用对称等距抽样方法抽取样本点。一般来说,抽中的县应抽取6—8个乡,抽中的乡应抽取3—5个村,抽中的村至少抽取7个地块。各阶段抽样均采用近三年粮食平均单产作为有关标识,按高低顺序排队抽取样本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统计周期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多而粮食需求量大,因此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去反映粮食产量的波动状况,进而分析粮食产量波动的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保障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粮食产能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由资源状况和经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实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齐齐哈尔市的粮食生产已连续多年获得丰收,特别是近三年全市粮食产量连续创历史新高。继续保持我市粮食产能稳步提升,是我们统计工作者所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明确指出了粮食产量抽样调查是国家对县级粮食生产统计方法制度的重大改革,详细地分析了汤原县粮食产量抽样调查的新特点、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论述了粮食产量调查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粮食产量抽样调查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粮食产量数据是国家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农业政策及安排人民生活的重要依据之一,因而搞准粮食产量数是当前农业统计的一项重要任务.多年来,我国一直有两个粮食产量数据,一个是层层上报的全面统计数,另一个是抽样调查数,两者互相验证,互为补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粮食生产已由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统一经营转变为以家庭承包为  相似文献   

10.
顾名思义,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是以农村社会经济为对象的调查研究活动,目的是为各级党政领导研究农村经济问题、制定农村经济政策、指导农村经济工作、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提供依据。但是从实际工作看,目前农调工作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影响了农调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误区之一:农民人均收入统计等于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由各级农调队承担,而农调队主要从事农村住户调查和农产量抽样调查,其核心指标是农民人均收入和单位面积产量,前者是各级党政领导经常关注和使用的指标,后者则用以推算辖区内粮食总产量,以验证全面统计…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粮食生产函数的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用内蒙古1988~2006年问的粮食生产相关投入要素数据,通过逐步回归、自回归与异方差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了内蒙粮食生产函数.分析发现:土地利化肥施则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主要要素,并认为在土地利化肥施用达到极限时,技术进步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抽样调查中,变量按具体作用可分为调查变量和辅助变量两种。调查变量是指要估计的变量,如在农村经济抽样调查中,要估计粮食总产量,农村住户总收入等指标,这里粮食产量和农村住户收入就是调查变量。辅助变量指为提高调查的估计精度在抽样调查或估计阶段引入的其他变量,比如,以农村住户作为抽样单元,通过住户的人均收入和总人口来估计农村住户的总收入,人口数就是辅助变量。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 河南省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近十分之一,河南省保障粮食产量稳中有增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自1978年来,除少数年份外,河南粮食产量都保持增长,2011年的粮食总产量为554.25亿吨,是1978年2.6倍。但受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的影响,河南省出现耕地面积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失等现象,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粮食总需求在激增,总的来说我国粮食增长面临较大威胁且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积极探索一条保证粮食供给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显得尤为迫切,对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进行统计监测常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基于客观指标的多指标综合评价和主观感受问卷调查两类方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对同一监测对象使用这两种不同的统计监测方法,有时会得到不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首先整理了国内外关于客观指标和主观调查数据差异性的研究,然后对统计监测中客观数据和主观调查的异同点、数...  相似文献   

15.
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贵州粮食产量被低估,影响了对贵州粮食供需平衡以及关联产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的判断。本报告从分析贵州粮食生产条件特别是耕地条件入手,通过对粮食生产、消费和供求平衡等方面的综合考察,测算了全省实际粮食产量大于当年对应的统计产量,贵州粮食生产自给率达到90%以上,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但部分优质粮食品种存在一定缺口。  相似文献   

16.
农村居民存粮持续增多浅析张鹏,湖永清自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不断提高,1993年突破45000万吨大关。在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农村居民的家庭粮食存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对我国粮食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根据全国6.7万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对这...  相似文献   

17.
推行县级粮食以测定产/文贡凤涛,刘兴远,陶传芳抽样实测调查是取得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方法。1988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统计局规定全国和分省级粮食产量以抽样调查数据为准,并作为全国正式数字在公报中向国内外发表使用,从而把粮食“以测定产”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阶...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我国1978~2007年的粮食生产及其影响因素的数据,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建立了粮食生产的预测模型,并进行了计量经济学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两个最主要因素是实际播种面积和化肥施用量,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灰色马尔可夫模型的粮食产量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产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粮食供给能力及安全水平,因此对粮食产量进行精确预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根据江苏省历年粮食产量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单纯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其预测值与实际产量误差为-4.25%;通过马尔可夫对其预测结果进行修正,其预测值与实际产量误差为1.67%,精度提高了63.05%。这为粮食安全预警、改善粮食宏观经济调控奠定了平台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破解抽样调查和普查面临的费用不断攀升、无回答率持续升高、调查效率和数据质量越来越低、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等难题,本文提出将基于行政记录的名录库调查作为我国官方统计调查的新思路,介绍了目前世界主要先进国家使用行政记录进行统计调查的基本情况,讨论了建立名录库调查的理论和方法,与传统的普查以及抽样调查方法进行比较,总结了名录库调查在统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深化我国政府统计改革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