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金元时期,因战乱的影响,北方社会包括孝道在内的伦理道德遭到空前破坏。在统治者无法建立稳定统治的情况下,全真教却利用宗教的教化功能,尽力予以弥补。教祖王重阳创教时即援引儒家之孝道,且把儒家经典《孝经》引为全真经典。其后全真教的许多道士也身体力行,或者宣传孝道,或者践行孝道,对世俗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全真教之重视孝道,究其要因,一是战乱导致社会伦理崩解所带来的刺激,二是全真教内许多道士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三是全真教借孝道建立教内等级秩序。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性灵理论源远流长,自先秦诸子萌芽出性灵之概念,发展至明清而臻于丰富,自足成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壮观之象,其对古代文学创作和社会生活之影响甚为深远。其中金元时期的全真教,对性灵理论做出了重大的演变和推助,将宗教涵蕴融入其中,使性灵的涵义得以拓展延伸,具有重要的变革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祭祀对象和历代统治者阐发的文化内涵来看,位于今天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的尧帝庙无疑是一座代表儒家正统文化的国家正祀庙宇。但仔细阅读《大元敕赐重建尧帝庙碑铭并序》和明朝《增修尧舜禹庙碑记》,却意外地发现元朝时全真教曾对尧帝庙空间格局有过较大的重修,儒道共处或亦儒亦道的空间格局背后隐含着更为复杂的象征意义。但这种格局在明正德年间再次扭转,大规模增修尧舜禹庙的同时彻底拆撤了老君、伯王祠,尧帝庙再次恢复了儒教独尊的象征意义,却也使我们难以察觉元朝时全真教曾在这里留下的痕迹。对尧帝庙象征意义变化的考察,既提供了一个元明时期全真教在北方盛衰的鲜活个案,也可以从中看到一个代表儒家正统文化的国家正祀庙宇的历史脉络和传承轨迹。  相似文献   

4.
彭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曾生活战斗在山西 ,直接参加了山西党组织的创建 ;多次组织学生运动、工人运动 ;参与部署党在华北地区动员和发动群众的工作 ,为山西革命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全辽金文》所收刘方《施地碑记》的标题应为《施地状刻石》,该《刻石》的主体部分“施地状”的撰写年代为1233年,将该“施地状”刻于石的年代为1258年。该“施地状”是在金元之际山西遭受蒙古军的残酷掳掠的背景下签署的,其刻于石的历史背景为金元之际山西全真教势力的壮大昌盛对佛教教团产生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6.
随着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实践中已初见成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经济社会正在向协调发展的方向迈进,然而转型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存在有些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有些干部脱离群众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和执行决策的能力,以及环保问题的制约等问题。毛泽东作为中国的一代伟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超人的胆识与勤于学习等这些催人奋进的精神,在推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日战争作为一个长时段的历史过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作为中日双方激烈争夺的山西,对战争的感受尤其强烈。战争的氛围使得山西社会在战争爆发之前就已军事化与政治化了,山西社会的诸多层面都被打上了战前动员的烙印。而日军的侵晋则完全打破了山西社会的正常秩序,进一步使山西社会呈现出一种非正常的战争状态。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中止了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山西在日军的统治下建立了日伪山西省公署,在日伪华北临时政府安排下,曾先后向日本派出了四批共44人的留学生。在此期间还有部分在省外就学的山西籍学生通过其它的途径留学日本。抗战期间的山西赴日留学,是非常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10.
11.
存思与天算——六朝道教上清派与中国传统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六朝时期,出于士宦之家的道教上清派宗师在修习仙道之时,亦融入了天文历算之学.存思术作为上清派具有代表性的神仙方技,便融合了天算学的内容.上清派道士存思星象时,需要经验观察和数理推算,在他们看来,宇宙有数可循而并非杂乱无章.上清派以其经法传承和社会组织,对数学学术的保存和发展产生了影响;而实际上,数学(主要是天算学)也成为构建上清派的宗教意识、修行方法的重要一环."道非数不行,数非道不立",上清派为我们提供了宗教与科学关系的又一种特例.  相似文献   

12.
宋金元奉使诗探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辉斌 《江淮论坛》2010,(2):161-169
奉使诗是宋金元四百年诗歌史上的一道文学盛宴。由于宋金元各个时代的政治、文化与使者出使情况等方面的不同,因而也导致了其奉使诗特点的不同。北宋的使辽诗,以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与鲜明的时代性而著称。南宋使金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诗人们因“靖康耻”所产生的山河之痛、家国之恨、黍离之悲,皆寓其中,从而构成了其艺术精神的核心所在。融汉民族诗人与少数民族诗人于一体,以描写自然风物人文景观等为主,并视沦陷区中的中原地区为“异域”者,是金元奉使诗所表现出的最主要的几个方面特点。  相似文献   

13.
周立升 《文史哲》2006,(3):71-74
全真道是由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创立的。在山东半岛,他度化了七大弟子即后来的北七真,山东半岛遂成为全真道的重要阵地。全真即全有形之物的本真,这个本真就是万物所蕴涵的道,道也就是真。人的本真就是人的本性,亦即人的道性。故全真道因倡导保全人的本真、纯粹人的本性而得名。  相似文献   

14.
张颔 《晋阳学刊》2009,(1):122-123
山西在古代是我国汉族历代与其他兄弟民族文化融合的纽带地区,所以至今在语言名词等方面保存着许多迹象。 我省宁武县城中有姓赫连者。在1981年间有名赫连福者,是旧剧演员,民间称为“唱戏的”。赫连福死时大致40多岁。赫连氏乃母系鲜卑的匈奴族姓氏。  相似文献   

15.
"文化认同"是道教与中国封建王权的关系从原始道教时期的"对抗"转向神仙道教时期的"融合"的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寇谦之"以礼度为首"清整北天师道、陆修静以"斋仪"改造南天师道、葛洪主张"外儒内道"以及陶弘景倡导"三教合一"主张等,为道教与王权达成"文化认同"奠定了基础,通过"夷夏之争"的磨合,双方形成了事实上的"文化认同",由此双方渐渐走向了"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6.
北方地域文化与辽金元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维江 《文史哲》2005,(1):91-96
辽金元时期 ,随着“北方”地域文化生态的变迁 ,大量的非汉族作家出现于文坛 ,少数民族语文学获得较高水平的发展 ,中原文学的中心也由传统的中原地区而向北转移 ,独立的北方文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辽金元文学作为北方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 ,其基本风貌和审美品质 ,实际上也是北方文化与文学传统滋养的结果 ,是对北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辽金元地域文化为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与中原传统的农耕文化的交汇与融合的产物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上的三朝文学 ,所体现的社会审美意识、文学观念及其创作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也相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赵维江 《齐鲁学刊》2003,(3):111-114
由于新兴曲体文学的繁盛和词与曲的天然联系 ,金元词创作无可逃避地受到了曲体艺术的影响 ,在体式格调上呈现出“类曲”的倾向。这一倾向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部分作品风格趋于通俗浅白 ;二是某些作品在用韵上相对宽泛 ,即与元曲的用韵方法相接近 ;三是作品句式允许有衬字 ,在一定范围内字句可作适当增减。  相似文献   

18.
庄小珊 《阴山学刊》2009,22(6):43-46
玉箫、韦皋两世姻缘的爱情故事在唐宋时已广泛流传,多种笔记小说中有记载。随着故事的流传,许多剧作家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出现了元杂剧《玉箫女两世姻缘》,明传奇《韦凤翔古玉环记》、《玉环记》、《鹦鹉洲》,清传奇《玉环缘》、《玉指环》等戏曲作品。元明间的戏曲作品中,玉箫、韦皋形象不断演变,与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孙昌武 《河北学刊》2012,32(5):48-53
在契丹、女真、蒙古诸族在进入汉地并建立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入与汉族的交流,这种交流与其接受汉地文化同步,而佛教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与影响,有力地推进了这些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进程。这也是中国佛教对中华民族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