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昌晚报》1991年2月14日所载张维元《赣南姓氏春联》一文中,例举了刘、曾、王三姓的春联并解释了其典故。在解释王姓的春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时,说“三槐”是指“王家先贤王右军在家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注意重用人才的历史人物。朱元璋提出了“治天下以人才为本”的人才观,认为成才之法一是“忘利”,二是“积善成德”,并指出了具体的获才之法:荐举和征求、兴学、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朱元璋的人才观对以后明代历朝帝王的人才观起了奠基的作用。后代帝王经常以朱元璋的人才观和科举选才标准为指导来推行科举制度和选拔人才。  相似文献   

3.
高雅 《山西老年》2011,(3):14-14
见过用中文写的传统春联,但你见过用英文写的洋春联吗?有网友在微博上发了一副“洋春联”的图片,不仅全用英文书写,而且对仗工整。  相似文献   

4.
朱元璋“抑商说” ,是一种传统的观点。事实上 ,“抑商”无法准确地概括朱元璋商业政策的真实内涵 ,既抑商又通商 ,才是对朱元璋商业政策的合理解释。这种商业政策是对现实中“物质关系”的反映 ,是宋元明历史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据说,晋代大书 法家王羲之,有一年 搬到一个新的地方 居住,正值大年三 十。大家都在做过年 的准备工作,有的已 经写好了春联。 当天上午,他叫 儿子王献之拿来笔 墨纸砚,欣然挥笔写了一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的春联。不料,春联刚贴出去不一会儿就不翼而飞了。原来,当地的群众都知道王羲之是一个名气很大的书法家,大家都把他的墨迹视为珍宝,千方百计地寻觅收藏。不用说,这副春联是被人揭走了。王羲之只好又写一副“莺啼北里,燕语南郊”,叫儿子再贴到大门上。结果还是“飞”走了。王羲之暗自好笑,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又写了第三副春联“祸不单行,福无双至”,用刀子从中一裁两段,贴  相似文献   

6.
朱元璋作春联、曹雪芹笔下的贾府年节盛况、老南京过年的必备节目……南京年文化醇厚悠远。国民南京政府取消春节的波折、10年禁炮到限放、保卫春节的学者之争……南京年文化五味杂陈。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陈梧桐《朱元璋功过评估》一文中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 :“朱元璋的蜕变 ,则是他在元末农民战争中的主要过失。”“更为严重的是 ,朱元璋的蜕变 ,最后导致了元末农民战争的彻底失败。元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摧毁了 ,但代之而起的是明朝的封建统治 ,广大农民仍然处在遭受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地位。”在元末农民战争时期 ,朱元璋“的主要功绩……推翻了元朝腐朽统治”等等。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8.
“四菜一汤”顾名思义:一餐四样菜一碗汤,“四菜一汤”由来已久,相传为明太祖朱元璋首倡。  相似文献   

9.
从立法、执法和普法的角度看.朱元璋“重典治国”思想具有合理性:一是朱元璋面对“乱世”,适时立法,修定“重典”,用重典治乱世,顺应民众愿望.合乎“形势变迁”的立法机制;二是严于执法、重典惩治官吏,取消“官当”特权,合乎平等适用法律的法制原则江是依法普法,明令律典条文须“家藏人诵”,强化全民学法知法,朱元璋“重典治国”思想对我国当今依法治国、惩贪反腐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对朱元璋的种种指责,是恰当的吗? 朱元璋是一位伟大的农民起义领袖,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这二者之间有一个转化的过程。有些人就是抓住这一事实,说朱元璋“蜕化变质”,以致贬低了他在历史上所起的重大作用。长期以来,人们怀着对革命的胜利阶级的无比崇敬心情,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强调要站稳无产阶级立场。有些同志确实是从这种朴素的阶级感情出发,用对待现代革命的方法去评价历史人物,自然就会产生朱元璋“蜕化变质”的看法。特别是朱元璋由贫苦农民出身,遭受过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  相似文献   

11.
朱元璋的治国方略中矛盾之处甚多 ,有君主中央集权与分封宗藩的矛盾 ,有用人方面的矛盾 ,有法律自身的矛盾。这些矛盾一为巩固集权统治 ,维护皇权之需 ;二为朱元璋“圣人与强盗兼而有之”人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布衣天子”朱元璋的政治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布衣天子”朱元璋对农民革命态度的变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所提倡的“重民”、“尊儒崇经”及治吏之术等思想内容,论述了他的政治思想.作者认为,朱元璋的政治思想,虽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意义,但实质上仍然是为维护封建专制皇权的绝对权威,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社会上的贪污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3.
清代史家赵翼将明代因表笺文字触犯朱元璋忌讳而获罪致死,称为“表笺之祸”。“表笺之祸”为前代所无,乃朱元璋以文字杀人之一大“发明”。朱元璋专横跋扈,疑忌重重,喜怒无常,在处理国内君臣关系与邻国朝鲜的关系中,屡兴“表笺之祸”,给国内君臣关系与中朝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与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有些历史著作说朱元璋“背叛了农民革命”。如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纲要》,说朱元璋“背叛了农民军,完全蜕化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见《(中国史纲要》第三册第139页);吴晗先生写的《朱元璋传》,说朱元璋“逐步变质,最后叛变了农民革命”(见《朱元璋传》第301页);南开大学历史系近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史》,说朱元璋在“背离农民革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逐渐站到了农民起义军的对立面”(见《中国古代史》下册第203页)。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列宁在《论民族自决权》中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见《列宁全集》第20卷第401页)我们分析封建制度下的农民革命,评价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都必须以此作为出发点。朱元璋是不是“背叛了农民革命”,当然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考察。下面,简略地谈谈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15.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七八年第二期,刊载了张永禄同志的《试论朱元璋的蜕变》(以下简称《试论》)一文。这篇文章提出了这样一个论点:朱元璋由一个反封建的农民起义领袖,“后来逐步蜕化变质,在推翻元朝统治之后,做了明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彻底背叛农民革命”,而成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据说蜕化变质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混入农民起义队伍,以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主要是封建帝王思想和孔孟之道),“对朱元璋进行思想腐蚀和影响”;一是农民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的阶级  相似文献   

16.
史学界在对朱元璋政权性质问题展开讨论时,有的同志认为,朱元璋在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一三六七年)以前,“是韩林儿领导的北支红巾军的属部,他所建立的政权是韩林儿为首的宋政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根据是:第一,朱元璋的“文檄用龙凤纪年”;第二,“旗帜等色尚赤”;第三,“朱元璋由左副元帅至大元帅、枢密院同佥、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丞相同佥、吴国公,无一不是由亳都韩林儿升擢的”;第四,朱元璋“一度在江南行省的官署中‘设御座,将奉小明王以正月朔旦行庆贺礼’”第五,朱元璋“所出的告谕和文移,只称‘令旨’,从不妄称‘圣旨’”;第六,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冒着集庆根据地有被陈友谅袭击的危险,力排众议,毅然出兵,亲援安丰,解除了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1328-1398)出身于贫苦佃农的家庭,曾在“家道惶惶”的境况下“托身缁流”,作过游方僧。在大规模的反元武装斗争开始以后,破产的农民蜂起响应,朱元璋在“四境逼迫”的情况下,也卷入了这一斗争的行列,投身于郭子兴军中作了一名亲兵。这是朱元璋一生中重大转折点之一。在此之后,他逐渐蓄积力量,扩大地区,统一中国,建立起为时约三百年的大明王朝——一个家长式专制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朱元璋一生的经历是和元末农民大起义以及明初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决不否认卓越人物的作用,决不否认历史是由人们创造的。历史学家在探讨元末明初之际时,是应该给朱元璋一定的公正评价,而不能忽视和抹煞的。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的第一个马年,人们自然要谈一谈马年的春联创作。 春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现象的存在,已有千余年历史。它虽经岁月沧桑的递(?)变化,却总能继绝存续,长盛而不衰,这正是春联自身内涵所表达、所体现的社会和群众节日喜庆生活的需要。 在现代文明程度较高的二十一世纪,人们眼里的春联仍然是欢度新春佳节的一种“吉祥物”。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人民大众的生活环境变好了,生活富裕了,对文化生活的  相似文献   

19.
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筑城。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西安古城墙就是在这个筑城的热潮中,在唐皇城旧城的基础上扩建起来的。明代的西安城墙曾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西安古城墙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为我们研究明代的历史、军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名家与春联     
贴春联,庆新年,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新年风俗之一,是我国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庆贺春节的活动。许多革命家、文士名流历来都很重视春联这朵艺苑奇葩,他们常常染翰挥毫,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珍贵的春联佳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主席,抗战时期在延安曾特别强调“边区群众家家要有新内容的年画、春联”。1940年春节,他还亲自为延安新市场撰写了一副通俗联: 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 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由权。 联语概括了我党1937年《“七·七”宣言》中的三大政治主张,阐明了我党坚持团结抗战的一贯立场和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