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城市史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得到了现代诸多学科发展的推动和新兴的城市史学的影响。当今的中国城市史研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并形成了城市历史地理和古都研究、城市社会史研究、城市文化史研究、城市经济史研究、比较城市史研究以及城市史学理论研究等热点专题领域。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未来发展可从城市史学的学科建设、城市史研究视野的拓宽与领域的开拓、城市史的整体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等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2.
段渝 《天府新论》2012,(6):159-160
何一民先生的《中国城市史》日前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中国专门史文库"第一辑中的研究成果。作为一部以"专门史"为定位的学术著作,何一民先生的《中国城市史》通过贯穿中国历史的整体视野,对从史前到近代伴随着整个中国历史兴衰的城市史进行细致考察,引申出对今人城市建设发展等问题的思考,为我们当下更好  相似文献   

3.
陈忠 《学术月刊》2012,(12):14-21
在城市社会语境下,城市不仅是研究的对象,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视域。作为实在,正义是一种良性、可持续的秩序;作为观念,正义是人们对良好、可持续秩序的价值追求与知识确认。宏观正义是一种以上层建筑、政治权力、社会精英为价值基点与合法性来源的正义,微观正义是一种以日常生活与普通人为生成基础、价值基点的正义。微观正义不仅是一种基础性的关系与秩序状态,更是一种逻辑、价值与情感基点。城市是正义生成与转换的场域,正义是城市存在合理性的价值确认,城市与正义历史互动、本体关联。正义转换史与城市发展史深层互动。在方法论与语境论意义上,正义也就是城市正义,没有城市也就没有正义,反之亦然。正义是一个城市存在与可持续的价值保证,非正义的城市繁荣只能是昙花一现。在城市与正义的历史互动中,伴随城市社会的生成,微观正义不断走向前台。从宏观正义走向微观正义,是城市发展、城市社会的必然趋势。但微观正义不会自然生成,需要人们进行自觉的建构。城市化的综合效应特别是其微观效应,将深层推动中国社会的正义转换。尽管中国目前的城市化仍存在诸多问题,但中国正义转型的希望又恰恰深寄于此。  相似文献   

4.
十六国城市史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国的城市有着浓厚的军事色彩,诸政权为了自卫和拓展版图的需要加强了对城市的控制,一方面在一些重要城市沿袭魏晋以来的都督制和护军制,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以城市取代郡县的方式管理城市。这是十六国城市史的一个特色。与此相关的是各个政权普遍的城市化,城市数量急遽增加,城市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中心。  相似文献   

5.
特色文化城市是文化城市的一个基本类型,也是我国当下文化城市建设的重点形态.在“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的框架和视域下,把原本主要属于城市规划学的“城市特色”和属于城市文化学的“文化城市”结合起来,一方面,对“城市特色”和“城市文化功能”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矛盾与关键问题,另一方面,城市特色重建是修复中国城市文化功能的重要抓手,而城市文化功能的健康成长则有助于从根本上推动中国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以城市文化功能修复和城市特色重建为现实切入点,还有助于探索和发现一条真正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型城市化新路.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城市已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推动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从总体上说可以通过实施“农村城市化”和“城市城市化”这两个城市化发展战略来进行。然而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江苏城市要想走向世界并参与世界城市体系竞争,应该走“城市城市化”为主导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城市已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推动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从总体上说可以通过实施“农村城市化”和“城市城市化”这两个城市化发展战略来进行。然而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江苏城市要想走向世界并参与世界城市体系竞争,应该走“城市城市化”为主导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后,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城市化进程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是引致经济结构难以转型升级、结构失衡等深层问题的核心原因.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中国当前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在城市化过程中,政府的有效作为十分重要;而政府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必须把握住城市及城市化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9.
何一民 《天府新论》2012,(2):130-134
深入推进中国城市史研究,需要进一步打破传统的历史分期的制约,将20世纪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段来研究,由此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探究20世纪中国城市的历史变迁、特点以及发展规律。20世纪百年间,中国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城市化兴起,但发展道路曲折;二、现代城市兴起;三、城市成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四、城市功能向综合性、全面性发展;五、城市的对外开放性加强;六、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日益齐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现代化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城市发展存在一些特点:设市城市数量逐年减少,小城市增加停滞;城市发展不均衡,西部城市明显落后;城市界定不清晰,行政体制混乱,统计口径不统一;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作用愈来愈明显。城市现代化的战略思考:一是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质量;二是增加城市数量,特别是中小城市数量;三是重视城市个性,制定特色战略;四是增加经济实力,促进城市全面发展;五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空间。  相似文献   

11.
<正>《城市史研究》创刊于1989年,是国内城市史研究兴起后第一本专业刊物,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本城市史研究学术刊物,由天津社会科学院主办,原为年刊,2012年中国城市史研究会成立后,成为该会会刊,扩展为半年刊,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至今已经出版32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相类似,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即存在区域性差异和城市化发展滞后等特征.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必须实现由追求城市化率向追求城市化质量方向转变,城市发展由粗放型向可持续型转变,即从数量型城市化同绿色城市化、生态城市化、低碳型城市化方向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在从城市化初期向中期转变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入先进的、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适度合理地规划城市、建设城市.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文化形象的构建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经济时代,城市文化形象被赋予更广泛、更深层的意义,特别在保障公民文化权益、促进城市转型、推进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对现代城市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城市文化形象的发展历程表明,城市文化形象研究与实践根源于城市形象理论,其带有强烈的经济指向性,这是导致城市文化形象建设诸多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构建适应文化经济时代和中国城市发展转型期需要的新型城市文化形象理论,以城市文化形象引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中国城市应该在成立专门的城市文化形象策划管理机构,挖掘城市文化,保护利用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积极拓展城市文化空间等方面加大力度,构建新型的城市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4.
姚尚建 《晋阳学刊》2014,(4):111-116
自雅典以来,政治学就从城市开始形成,城市既是政治学的出发点,也是政治学论述的核心内容。经历过工业革命的洗礼,现代城市不仅作为人们的生活居所,也是公共治理的核心所在。在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同样也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城市不仅仅作为地方政府而存在,也同时作为社区共同体而存在。因此中国城市政治学在直面城市化的进程中,既要观照城市自身的权力平衡问题,更要解决空间隔绝中的权利保护问题,在城市与政治体系的双向发展中论证中国城市的空间重建、权利保护与正义供给。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力作——《中国城市史纲》述评刘舟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而城市文明往往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人类文明的积累、整合和传承的过程。在城市发展鼎盛的当今世界,城市学的兴起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过去、现状以致将来作一深刻认识和集...  相似文献   

16.
由四川大学城市研究中心主办的“近代中国城市研究学术讨论会”于去年底在成都召开。来自京、津、沪、汉、渝等市从事中国近代史、中国地方史和城市研究的6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是应国家七·五重点课题“近代城市史研究”——上海、天津、武汉、重庆四个课题组部份同志于1988年9月上海座谈会上的建议举行的。会议以近代城市研究为中心议题,就近代城市研究的意义、内容和近代城市化、城市近代化、近代城乡关系、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模式及其特点与  相似文献   

17.
城市史研究是中国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以一个城市、区域城市、城市群、城市类型乃至全国城市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结构和功能,分析其作用、地位和发展,论述各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探讨城市发展的规律。中国近代城市史以研究城市的近代化为主线,上溯传统城市的转换,下连20世纪  相似文献   

18.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十分古老的历史现象。中外古代史籍中不乏有关城市的记载,然而,城市史作为历史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则直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才崭露头角,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较大发展。这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是现代社会进行自我认识的产物。它得益于现代发展理论、“自下而上”的社会历史观和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正是在这三者的作用和影响下,本世纪60年代出现了区别于传纪性旧城市史的“新城市史”,与人们津津乐道的新政治史、新社会史和新经济史并驾齐驱,成为国际史坛的一枝新蕾。  相似文献   

19.
基于熵权法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广东省面临着严重的城市化发展失衡问题:广东城市化水平呈现出"珠三角——东翼——山区——西翼"渐次降低的发展格局,珠三角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东西北地区;珠三角产业城市化与社会城市化之间的失衡最突出,而东西北地区产业城市化水平普遍较低,工业化对城市化发展的支撑不足,城市化发展的经济驱动力不足;珠三角大多数城市的主导城市化维度是产业城市化,非农经济集聚发展是珠三角城市化的主要牵引力量,西翼和山区城市多以社会城市化为主导维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是城市化进程的主导力量,东翼城市和广州的城市化主导维度为人口城市化,人口转移与集中是城市化进程的主导动力,而以土地城市化为主导维度的城市最少,表明土地占用和扩张并非广东省城市化的主要动力。针对广东城市化失衡问题的治理要区别不同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土地经营,就是将经营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注重把城市的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特别是城市土地这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变成城市建设最大的财富。运用市场机制进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有限资源的作用,提高城市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