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建莉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3):82-86
古人重视同义词内部成员的不等同性正是其优良传统 ,而以往研究滞后 ,无人问津。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 ,认为《尔雅》同义词具有不平等性 ,这种不等同性表现为同义范畴词内典型成员与非典型成员的认知差异性及层级性。《尔雅》的训词与被训词有典型与非典型的差别 ;构成同义集合的多义词据义项做典型或非典型成员 ;同义聚合体的成员显著度呈多层级递属变化。这从一个方面证明《尔雅》为一部同义词典 ,当时人们对同义词的研究已相当深入 相似文献
2.
3.
李冬英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5):19-22
<尔雅>解释普通语词部分有二义同条现象,文章搜集<尔雅>二义同条30例.按照同一释条中,释词所取两个义项词性的异同,将二义同条归纳为同类同条和异类同条两大类.最后文章分析了二义同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荆亚玲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6):89-91
在《诗经》中,以民间传唱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民歌占据了大部分篇幅。由于民歌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回环复沓的形式,便在《诗经》中形成并积累了大量的同义词。文章借鉴王力先生的“一义相同”说,以词语在文献中的用例为根本依据,结合古代训诂文献材料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对事实材料进行翔实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地从词义角度揭示了《诗经》中同义词之间的内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尔雅·释草》与虇蕍相关的若干条,郭璞注失读:或失条理,或分连语,或误连属。郭璞以下,专治《尔雅》者,清人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皆于虇蕍有疑义,但是大体一仍郭读。今人则有周祖谟《尔雅校笺》,于虇蕍不议;徐朝华《尔雅今注》,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于虇蕍皆纠正郭读之分,而细节各有歧见。非专治《尔雅》者,段玉裁、王念孙、王国维、马叙伦、黄侃等亦尝论涉,然而终究未能明确是非。《尔雅》旧厕于经部,今日仍有其语言、文化等研究的重要价值,故辨析诸说,证诸故书,明其条理,正其句读。 相似文献
6.
从研究角度上看,同义词研究主要有两种:一是从词汇角度研究;二是从修辞角度研究。从词汇角度研究《诗经》同义词,主要有8篇论文,文章探讨了同义词的界定、判定标准、构组辨释、具体操作等;从修辞角度研究《诗经》同义词的论文不多。我们只探讨同义词的界定、修辞同义词的界定、修辞同义词的构组与辨释,探讨《诗经》修辞同义词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春健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5)
朱熹学识宏富,遍注群经,却惟于<尔雅>一经既无专门著作,又极少论说,学者对朱熹与<尔雅>关系的研究因此也十分罕见.从总体上说,朱熹对<尔雅>持一种较为明确的怀疑和否定态度,认为其"不足据以为古".尽管朱熹对<尔雅>的基本态度是否定的,但在其著作中对<尔雅>解说进行正面驳正的例子却极少,更多的则是对<尔雅>解说的撷取.朱熹对<尔雅>的态度,首先与<尔雅>一书的词典性质有关,词典的形式使它无法像其他经书那样可以更直接地表现其义理思想,因而难以引起主要作为理学家的朱熹的更大关注;其次,朱熹对<尔雅>的怀疑态度,是宋代以来疑古辨伪思潮的必然结果,朱熹怀疑<尔雅>也是其辨伪学的重要成果.朱熹对于<尔雅>的言说应当成为朱熹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张艳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3(3):77-82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包括了古语、今语、方言、雅言、俗语等各种语料。在对《尔雅》的双音词进行了穷尽性调查后,共归纳出双音词1261个。现代汉语语法构词中的联合式、偏正式、支配式、补充式、表述式及附加前缀等构词法在《尔雅》中均有体现,但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尔雅》中还出现形容词“老”虚化为词头的现象,从而形成了附加前缀式构词法。 相似文献
9.
黄晓冬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9-54
从同义词所具有的共同义位的数量、共同义位的类型、一组同义词中的方言词情况这三个角度对<荀子>单音节同义形容词进行分类,可知大多数同义词都是在各自的引申义列上有"点"的重合关系,单音节词的词义相同,最主要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从对多组同义词的意义关系的探讨,我们看到,两组同义词的意义之间如果有相反关系、推演关系,这样的两组词的成员也比较容易构成双音节词.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对从古至今关于<尔雅>的成书时代和作者问题的各种论说进行了总结性研究和评述,分析了各种论说产生的原因,指出战国末期成书说以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因而较为可信,但同时<尔雅>也有在秦朝初年成书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薄守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94-96
郑樵《尔雅注》有一些较具特色的注音体例,挖掘这些材料能够促进汉语语音史研究的进一步完善,也能够补益方言史研究的某些问题。文章把这些注音体例列举出来,主要是体例描写,同时还对郑樵在不同文献中分别使用“某某反”和“某某切”截然不同的问题、多字并排直音注音的问题作了一定的语言学解释。 相似文献
13.
名书《尔雅》逻辑思想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涛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4):23-26,41
名学是先秦逻辑思想的重点和核心,名书则是名学逻辑理论的实际应用。成书于战国的《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名书。中国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扩展到应用逻辑领域。本文以《尔雅》为例,探讨了《尔雅》所体现的名实释义系统和分类归纳方法。可以说,《尔雅》所体现的逻辑思想代表了当时的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丁伟祥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4):109-115
本文结合翻译课的教学实践 ,着重从词类和语态转换、长句分译和合理使用汉语成语和四字结构等方面 ,对德汉翻译中的有关技巧举例进行了对比和解释。德语和汉语无论在词法还是在句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只有遵循这些差异 ,才能在翻译时做到忠实通顺 ,明确易懂。要提高翻译能力和水平 ,除了对原文的内容要透彻的了解 ,能写出通顺畅达的汉语外 ,关键还是要注重翻译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李煜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89-92
要确定《尔雅》中的被释词语,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字与词的关系问题,一是被释词语的位置问题。《尔雅》全书被释词语总计2877,以往学者们都说《尔雅》汇集了4000多个词语,是将训释词与被释词语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16.
孙少华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125-129
从文献学角度对《小尔雅》的成篇时代、作者及其与《孔丛子》之关系进行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小尔雅》最早成书于秦汉之际,最早的作者为孔鲋,其后此书历汉、魏、晋又经后人增益、改定。《小尔雅》对《孔丛子》而言,最早于秦汉之际被附于《孔丛子》,魏晋之前被辑出单行。后人以为其先单行后被采入《孔丛子》,与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17.
"莫"是古代汉语中一个重要的常用词,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它的词性该如何认定,在学术界却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主要有无定代词、否定副词、动词三种不同的观点,我们可从"莫"的语法功能角度入手进行考察,确定其词性应为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 相似文献
18.
李倩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1):28-31
P.3719《尔雅》白文写卷至今未见详尽校理,我们将写卷与阮刻十三经注疏本《尔雅》进行对校,校得近百处异文。本文对其中一些条目进行疏证,以见写本的特点,进而较为全面地评判写本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