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影响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性别失衡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重大问题;基于重大攻关课题“中国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成果,以中国性别失衡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实践与政策创新、人口性别结构研究为切入点,提出了研究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框架,系统分析了性别结构失衡产生的社会风险,研究了性别失衡对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等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影响,对性别失衡及其后果的综合治理进行深入系统的制度分析与战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前瞻性的政策建议,从而有效减缓和预防性别失衡及其一系列的社会人口后果,降低社会风险、有力促进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系统分析性别结构失衡及其产生的社会风险,研究人口性别结构失衡对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影响,探讨促进性别平等、改善人口性别结构、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政策和战略,以人口性别结构为切入点,提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框架。首先讨论中国性别失衡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背景;其次简要评述国内外性别失衡的研究和实践现状;再次基于对性别失衡问题复杂性的认识,引入新的研究视角,提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和框架;最后展望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研究报告的评价 人口性别结构失衡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目前,学界有关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研究已经不少,而有关人口性别结构失衡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并不太多.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完成的《中国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是迄今为止最系统、最深入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以人口性别结构研究为切入点,提出研究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框架,系统分析性别结构失衡产生的社会风险,研究性别失衡对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等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影响,对性别失衡及其后果的综合治理进行深入系统的制度分析与战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性别比失衡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性别结构的平衡不仅关系到个人、家庭、人群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及其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性别比失衡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西安交通大学李树茁教授所主持的“中国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一个研究性别结构失衡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全新研究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很多有创新性的结论.我国性别失衡的公共治理既要做好“预前”的防范措施,也要做好“预后”的治理措施,标本兼治全面治理性别比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潮汕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潮汕地区生育偏好呈现出从单一的男孩偏好向多元化生育性别偏好变化的趋势,这种转变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需求、文化需求、家庭需求和情感需求。这四种需求互相交织和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自呈现出转化、淡化和延续的趋势,推动生育性别偏好的多元变迁。潮汕地区的生育性别偏好变化具有地域特殊性,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这表明性别平等的实现仍然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需要借助强大的外力推动性别观念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性别偏好、性别选择与出生性别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中国性别偏好及其产生机制,讨论了性别偏好、性别选择、社会经济发展与现行生育政策等因素对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的影响,并对中国政府治理出生性别比例失调成效不明显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中国歧视性的性别偏好是制度构建的产物,性别偏好、社会政策供给不足、生育数量限制等使性别偏好提前显露出来,并借助于性别选择提前实现性别偏好成为可能,从而促使了中国出生性别比例的失调。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全球化、文化传播、观念转变等,使得出生性别比回归自然的社会经济条件已经逐渐具备,中国出生性别比拐点已经来临。  相似文献   

7.
利用对湖北鄂州、黄石、仙桃三市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育龄妇女生育性别偏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村育龄妇女仍存在一定的男孩偏好;育龄妇女的文化程度和“传统文化”为性别偏好两大主要影响因素;育龄妇女文化程度越高越不会具有男孩偏好;受“传统文化”影响越深的育龄妇女越具有强烈的男孩偏好。据此,从弱化生育性别偏好角度探讨了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中国人口问题日益严峻。人口性别年龄结构问题是造成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冲突的根本原因之一。梳理了国内外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研究成果,以厘清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研究的历史、现状、方法、结论及研究方向。在人口性别结构研究上,重点集中在性别失衡及其原因、生育意愿及生育性别偏好、婚姻挤压等问题上,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在人口年龄结构研究上,重点集中在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养老服务等相关问题上,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性行为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性别失衡是男孩偏好的家庭和婚姻制度在人口结构中的最直接体现,同时由于“普婚制”和婚姻梯度模式的影响,性别失衡将通过婚姻挤压等方式对男女两性都产生不利影响。为了深入剖析性别失衡在个人层次的微观后果,利用安徽省JC区农村大龄男性的生殖健康和家庭生活调查数据,对性别失衡背景下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性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性福利受到损害,41%的人处于极度性匮乏状态,从未有过性生活;他们的平均性伴侣数量少,但类型多样,18%的人曾经为了发生性行为而付过钱,或得到过对方的钱;自慰是弥补大龄未婚男性性福利损害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替代性伴侣的作用。最后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人口性别结构失衡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有不利的影响.相对城镇而言,广西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失调尤为严重.占人口多数的农村是广西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主要根源.要解决好农村的人口问题,除了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外,还要改善农村的社会环境,包括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使农村家庭从...  相似文献   

11.
Wang  Wendy 《Gender Issues》2005,22(2):3-30
Gender bias in family formation, such as sex selected-abortion, imbalance of the sex ratio, child abandonment, and sibling size/order in relation to fertility is well documented in China. Much less is known about continued gender bias after birth in relation to children's status inside the family. In particular, there is a relative scarcity of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he parental son preference in determining differenti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of male and female children. Continued and fast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is not accompanied by the dramatic change in traditional value, and many peasants still hold son preference value. Using 1990 China census data and drawing on ethnographic fieldwork in Beijing and its suburbs, I examine children's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and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who hold the son preference value and their unequal treatment when rearing childre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ontinued son preference value, based on traditional views as well as on perceived financial returns to families, leads to a lower level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ong daughters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The lower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higher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s of rural female adolescents reflect unequal opportunities provided by their parents in addition to social inequality in China. Children who live in urban areas with educated parents received better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and experience less gender bias. She received her Ph.D. in soci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in 1993.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social demography, social deviance, social psychology, race and ethnicity, and quantitative sociology. Her recent publications include illegal drug rehabilitation and detoxificat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sociology of emotions, and gender inequality.  相似文献   

12.
"性别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期间,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实际工作者就性别不平等态势、社会后果与挑战、公共政策与治理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会议认为:在亚洲部分国家,性别不平等现象普遍存在,女性在生存和发展方面难以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利;男孩偏好、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缺乏性别视角的公共政策均会加剧性别失衡,加重婚姻挤压程度,增加被迫失婚男性的数量,进而挑战现有的婚姻家庭形式,对社会稳定形成隐患;性别平等中"性"的多元化讨论正在成为新的关注点,从性别视角关注性与公共健康成为一种趋势。会议促进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拓展了性别研究的领域与手段,为进一步开展性别失衡治理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社会性别为分析视角,从生育的主体--女性的经验、利益和需求出发,不难发现女性地位偏低是导致歧视性的性别偏好出现,从而导致出生性别比失调的深层次的原因.因此,要想有效遏制出生性别比升高,就必须构建平等的性别文化和先进的生育文化,赋予妇女以权利和机会,全方位地改善女性尤其是农村女性的生存状况,切实保障女性的各种权益,进而让女性的社会地位有实质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制度化利益诉求与国家合法化利益诉求,往往存在完全不同的指向和矛盾。其激烈冲突使社会制度失衡,从而出现变迁的内在动力。因此,对二者冲突和矛盾的调和是维系社会制度稳定的关键。以此观察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社会制度的稳定与变迁,将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制度分为四个阶段,其制度化利益诉求与国家合法化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变迁动力。希望据此提供一种中国社会制度演化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15.
在时空语境转换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背景之下,梳理东北移民群体的创业历程,挖掘东北移民文化的创业精神,找寻移民创业文化的内在特质,建构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创业文化,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题中之义。东北移民创业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的"被动生存型"移民创业文化;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组织动员型"移民创业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的"自主发展型"移民创业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新兴移民创业文化的注入,有利于营造尊重创造创业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培育东北本土的区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改革以前中国社会的资源配置呈现低质均等的平均主义特点。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导入、社会结构的分化都逐步改变了以前的资源配置方式,刺激了中国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而社会转型的急剧性则对其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总体性社会格局逐步瓦解,社会分化大大加剧。然而中国的社会分化并非是一种功能分化,而是一种利益分化。功能分化本身蕴含着社会整合机能,而利益分化则对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现阶段,利益失衡问题已然诱发诸多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亟需进行社会建设。通过建设适合中国特殊国情并满足长远发展需求的社会结构,奠定社会管理的结构性前提,进行利益分化基础上的结构整合,实现以利益协调为必要条件的社会有序。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传统向现代性变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之变化。东北地区社会风俗的变迁呈现出发展不平衡态势;多元并存下的变异性;以及外力冲击下的被动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社会伦理之中,积淀了丰富的以"尊亲"、"顺亲"、"养亲"等为主要内容的父子伦理精义;在中国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演变为橄榄型、步入了后喻社会时代的今天,封建社会时代形成的许多父子伦理内容和沟通模式已不适合当今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在今日中国社会伦理系统之中,应该建立新型的父子伦利(互利)关系。这既需要借鉴现代社会的"互喻"模式,又要采补传统伦理的精髓内容。  相似文献   

20.
每当先进的发展制度开始取代落后的发展制度时,整个世界格局就会进入重大的转换阶段。在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有两次重大的历史变局完全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轨迹并深远地影响了当前中国的发展模式。新时代下的中国作为前两次历史变局影响的客体,曾经既是先进发展制度取代落后发展制度的受益者,也经历过作为落后发展制度主体而被先进发展制度冲击的过程。目前世界正处于第三次先进发展制度与落后发展制度交替的历史变局阶段,作为第三次重大历史变局的主体,在三次千年历史变局叠加的背景下,能否有效地认识、适应并改造利用前两次历史变局的经验与教训,构建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领先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决定中国在本次历史变局中能否顺利成为先进发展制度的主体从而实现民族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