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系统分析性别结构失衡及其产生的社会风险,研究人口性别结构失衡对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影响,探讨促进性别平等、改善人口性别结构、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政策和战略,以人口性别结构为切入点,提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框架。首先讨论中国性别失衡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背景;其次简要评述国内外性别失衡的研究和实践现状;再次基于对性别失衡问题复杂性的认识,引入新的研究视角,提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和框架;最后展望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性别平等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向。既有文献概从经济发展或治理维度关注共同富裕的推进,基于性别视角的嵌入研究较少。从理论来看,性别平等和共同富裕共生于历史发展特定阶段,性别平等惠及共同富裕的高质量推动;从实践考量,性别平等和共同富裕亦有互动逻辑,共同富裕有其性别平等图景,需要发挥女性力量和提升性别平等的战略定力。同时,面对当下各种发展不平衡积弊下的性别发展不充分问题、人口新政下的女性隐性发展成本提升、女性发展短板等挑战,共同富裕新策更需要以社会性别为分析视角,从理论建构、发展基础、制度保障、基层治理等方面加以破解。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在中国学术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来自不同学科领域或社会相关部门的研究者,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公共政策进行性别分析,提出政策建议,以进一步推进性别公平公正。本文追溯了性别与公共政策的相遇,讨论了公共政策性别分析包含的内容、性别关系与政策过程的互动,提出了对性别与公共政策这一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立法中的社会性别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法作为世界各国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活动,在其过程中贯彻社会性别意识,对于实现"性别正义"和男女两性的平等意义重大。以我国的立法为视角,探讨社会性别意识在我国当前立法中的体现以及存在的问题,贯彻社会性别意识的角度,完善我国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5.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学性别平等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研究发现,教学中隐藏着性别不平等的问题,主要有教学标准的“性别中立”、教师在教学中所持有的性别刻板印象等。要改变教学中的性别不平等现状,社会、教师、学生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可以通过淡化传统性别角色、发展多样化的教育、优化教师的性别平等观、促进男女生和谐发展等措施逐渐实现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性别失衡与Sexuality: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与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性别失衡研究与sexuality研究在学科层面、研究视角、研究对象以及政策实践等方面的异同,探讨了在性别失衡研究领域引入sexuality视角的可行性。最后,以sexuality视角为着眼点,围绕性别失衡的理论拓展和政策实践,进行了性别失衡研究框架的创新。新研究框架的提出可以开拓性别失衡研究视野,纳入新的研究主题和内容,也有利于在多元化性差异的社会变迁中,准确把握社会舆论走向和社会需求,提升性别失衡研究和实践工作的科学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进程的加速,乡村治理与乡村发展的社会性别问题愈演愈烈。一些村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正因政治代表权的缺失、经济分配中身份认定的错位以及文化上的错误认同而被剥夺,成为现阶段乡村治理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性别正义理论主张男性与女性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社会事务,实现两性在经济上的公平分配,文化和法律上的认可,政治上的代表权,形成两性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制度安排。社会性别视阈下的乡村治理运行机制,正是通过完善保障农村妇女权益的法律机制,村集体资源分配机制和社会性别文化倡导机制,引导农村男性与女性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社会生活和实践,获得同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和待遇。  相似文献   

8.
随着性别研究和公共政策研究的扩展与深入,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性别与公共政策"正在形成。为更好地推广和宣传性别平等理念,推动有利于妇女发展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促进性别与  相似文献   

9.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与艾滋病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艾滋病研究与社会性别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其研究过程可以分为1998—2002年的起步阶段和2003年以来的发展阶段。社会性别视角下的艾滋病研究突出了作为主体的女性,认为社会性别不平等是艾滋病流行特别是在女性中流行的深层原因,主张在艾滋病防治与研究中实行社会性别主流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社会性别视角,对2063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考察了大学生性别、性别平等态度与约会暴力发生情况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男大学生的约会暴力施暴率和受暴率都显著高于女大学生(p<0.01),但女大学生遭受到更多的性暴力(p<0.001)。这一发现凸显出性别不对等的社会文化可能促使男性与女性之间形成权力与控制关系。性别平等态度在性别与约会暴力施暴频率之间起到完全中介效应,在性别与约会暴力受暴频率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建议以性别平等教育为入手点,推进高校社会性别课程与“促进性别平等,预防约会暴力”干预项目的建设,以期实现预防约会暴力的效果,共同促进性别平等与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1.
国外社会性别发展研究进展及对我国性别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社会性别是指在生物性特征之外的个体特征和社会性特征.在传统的社会性别理论基础上,Ruble和Martin(2003)提出了新的性别理论框架,该框架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性别发展的主导理论.本文对Ruble和Martin的社会性别发展理论进行了介绍,并以此为基础,将社会性别发展分为性别角色发展和性别平等意识发展,并相应地将性别教育内容划分为性别角色教育和性别平等意识教育两方面,并结合我国性别教育现状,对性别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权力、身份、形象、建构、消费等一直是女性主义关注和讨论女性问题的关键词.新媒介环境下,传媒对社会性别形象(女性、男性、中性)的建构采取通吃的方式,已超越了女性主义关注的视角.在传媒消费主义视野与逻辑下,文章分析了我国传媒“男性、中性乃至第三性”的性别形象建构,指出其中的弊端并做出学理批判,认为新媒介环境下,作为性别平等的公共领域,传媒应本着真实、客观、公正、平等、开放的专业主义视角进行社会性别形象建构,以推动社会性别文化建设的健康与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研究分析和实践妇女与发展社会性别与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全球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当人们用性别意识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农村妇女地位时,深感妇女地位在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存在着男女事实上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教育就业收入资源利用政治和社会参与家庭性别角色等方面因此,有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关注宏观政策,优化农村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将性别公正纳入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有其内在原因,但本质上反映了性别歧视背后两性地位的失衡和女性权利的深度贫困,是性别不公在生命孕育时期的显性标志。促进出生人口性别平衡需要将社会性别视角纳入国家社会发展主流,完善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体系,以及加强机构队伍建设,提供性别平等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5.
用社会性别意识审视中国的女性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透视了我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教育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分析了教育领域性别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只有克服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障碍、认清教育中社会性别意识的现状与问题、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才能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实现两性和谐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高校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课程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理论倡导,我国高等教育应该针对大学生性别主体意识淡漠、公共政策敏感度低、相应课程体系不完善等状况,在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课程建设中,强化社会性别主体意识的启迪、理论视野的拓展、本土化的案例教学和互动参与式方法等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实践中主体能动性的培养,引导大学生用科学合理的社会性别视角反思、评价和参与各项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17.
立法作为世界各国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活动,在其过程中贯彻社会性别意识,对于实现“性别正义”和男女两性的平等意义重大。以我国的立法为视角,探讨社会性别意识在我国当前立法中的体现以及存在的问题,贯彻社会性别意识的角度,完善我国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性别文化的变迁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阐述了中国性别文化的含义及特点;总结了性别文化变迁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平等的性别文化阶段、传统社会不平等的性别文化阶段、当代社会趋于平等的性别文化阶段;概括了性别文化的两次转变:由原始社会平等的性别文化向传统社会不平等的性别文化的转变、由传统社会不平等的性别文化向现代社会趋于平等的性别文化的转变;提炼了我国当代社会性别文化的三大特点:复杂多样、群体差异显著和滞后于经济发展;分析了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的意义:有利于推进男女平等进程,有利于促进性别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促进性别文化转变的政策建议: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夯实性别文化转变的物质基础,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实际上存在着性别的歧视和性别的不平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土壤,滋生并繁衍了男权中心文化.张爱玲的著名中篇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从解剖"对的世界"、逆转"红"白"世界、以及颠覆"既定的世界"等三个方面,质疑并颠覆了男权中心文化语境中的性别观念.作品中的"红玫瑰"(指王娇蕊)与"白玫瑰"(指孟烟鹂)的相互转化,使男权中心主义者的婚姻指向和"性"期待互相矛盾、严重冲突,使男性自我中心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消解.  相似文献   

20.
将社会性别的概念及相关的性别与发展理论引入教育领域,用性别视角(即社会性别视角)审视和批判教育,用性别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领域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和性别分化等现象作出科学而系统性的解释,可得出针对两性的教育发展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命题和结论的过程,就是性别与教育理论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