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2012—2021年福建省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指数和 DEA-Tobit 两步法,综合评价福建省各地级市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及效率损失原因,并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福建省各地级市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不同城市和区域的影响存在差异。据此,建议以数字经济发展为抓手,打通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流动壁垒;充分发挥协同发展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和地区,设计差异化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路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合肥经济圈族团式发展模式中合肥、淮南两市产业发展特征、优势进行剖解,分析科技推进淮南融入合肥经济圈的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条件,紧紧围绕“两淮一蚌”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的现实需求,探讨区域科技发展平台和区域科技发展联动体系建设的着力点,探寻建立两地科技合作协调机制的基本思路;基于科技资源配置的分层次性分析经济圈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及科技创新重点突破口,提出合淮实现科技对接的具体机制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优化配置高校科技创新资源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采用DEA模型评价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5—2017年的高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并对各省份2017年的产出不足量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一些省份高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三大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西部、中部和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的总体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协同变动,东部地区的总体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协同变动;纯技术效率对总体技术效率起着关键作用。为提升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应从宏观层面完善政策体系建设;从中观层面加强社会资源整合;从微观层面优化高校内部分配。  相似文献   

4.
科技布局研究的目的是寻求科技生产力空间组织的最佳形式和一般规律,以求合理利用区域资源,实现最大效益.文章在分析山西省科技战略布局模式和影响科技布局的主要因素基础上,围绕山西省生产力总体布局框架,探讨了山西省“十二五”期间的科技布局战略.提出以太原都市圈、晋北城镇群、晋东南城镇群、晋南城镇群为辐射中心,市、县、乡三级农村科技服务基地建设为基础的资源配置合理、功能明确、相互衔接的“一圈三带一网”科技布局体系,旨在通过重点科技攻关、产业示范、技术辐射、科技服务,带动山西省“十二五”期问区域经济的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和综合试验站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正处于重建阶段。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资料,对我国农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和综合试验站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对区域创新中心和试验站的功能定位、布局、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经费来源与分配等基本问题的分析和阐述,有关结论和建议可以为我国即将进行的农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和综合试验站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科技资源配置的战略地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科技资源配置是科技决策的核心。使科技资源的运用达到节约、高效、创新的优化配置 ,需要在规模、结构、运行方式上进行改革和完善。科技资源是国家的第一资源 ,科技资源配置是战略配置。知识经济时代是科学技术 (知识 )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时代。科技资源配置的要素包括科技资金、科技人才、科学研究实验 (试验 )装备、科技信息。科技资源配置主体分为执行主体和调控管理主体。科技资源配置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关键 ,只有使其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 ,才能发挥其最佳的创新功能。目前我国科技资源配置规模与社会需求有很大差距 ,计划经济体制给科技资源配置结构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至今仍是改革的难点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互动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产业集群是新型区域发展理论,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是产业集群的基础,而集群创导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可行路径.本文认为以产业集群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向纵深发展的政策主要在于: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区域范围内要从产业政策转变为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政策;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努力消除区域产业集群的制度壁垒,整合区域经济资源;培育促进产业集聚的区域社会文化环境;推进区域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等等.  相似文献   

8.
科技创新通过对区域生产要素、产业结构、人力资源、资源配置、生产效率、生产工艺等要素的改造与升级,产生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改善生态环境的外溢效应。这种正向的外溢效应可以促进区域发展。为了探讨科技创新是否具有促进区域发展的外溢作用,本文选取长江经济带为研究样本,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依次分析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11省(直辖市)的科技创新存在较为稳定的空间正自相关性;科技创新对区域发展具有正向的空间外溢效应,即一个区域发展除了受自身科技创新影响外,还受到周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此,各省市政府既要积极发挥本省、市科技创新对区域发展的正向外溢效应,还应该加强跨区域的科技合作,有效发挥科技创新“跨区域外溢效应”,进而促进长江经济带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9.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是在国家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海洋产业区域创新则是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在特定区域海洋产业中的应用。通过梳理环三都澳区域海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而提出以创新体系构建带动环三都澳区域海洋产业的跨越发展: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对海洋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创建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立开放式的创新研究开发体系,引导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0.
论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区域科技支撑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急需新的区域科技支撑体系,这一体系的构成要素由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区域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区域创新人才服务体系、区域创新环境体系等构成,这些要素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急需要件和必备条件,因此,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科技支撑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园区链”是多个科技创新园区为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合理配置、产业升级、园区功能升级而基于要素禀赋和区域比较优势选择地区布局,通过园区合作或新建园区的方式所形成的政产学研结合的跨区域、跨园区分工合作体系。“园区链”和“产业链”密切相关,但也有区别。地理区位条件、法规政策环境、产业发展情况、社会文化环境、政产学研合作水平、园区建设情况等是科技创新园区链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对园区链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为科技创新园区和园区链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R&D活动中政府作用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府在R&D活动中的财政手段、行政手段以及其他政策手段配合作用可以引导R&D资源有效配置。通过定量分析可以发现,江苏省政府资金投入可以拉动数倍于政府资金的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但其拉动作用与我国内地 R&D活动发达省份仍有差距。要进一步发挥江苏省政府在 R&D活动中的作用,就要明确定位其服务者角色,发挥其对全社会科技资金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大力扶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苏南为中心,苏中苏北为两翼的江苏区域科技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在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区域竞争加剧的转型发展期,"郑洛三工业走廊"工业化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从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发展的角度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郑洛三工业走廊"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价值。该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战略要点在于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协同创新、产城融合和利益协同。  相似文献   

14.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北京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能促进区域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各界人士的共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更好地建设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是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等技术创新主体,以及这些主体之间的联系及其运行机制组成的网络系统.本文以北京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为例,从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和政府机构等不同的创新主体出发,提出方针政策、改革举措和实施办法,以不断优化和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5.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统一的大市场能够使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从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高质量发展。财政分权体制改革与晋升锦标赛治理模式所引起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抑制了市场一体化发展,影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建设国内一体化市场,然而地区间市场分割、贸易壁垒始终存在,极大地阻碍了要素流动,影响科技创新发展。长三角区域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始源地,是双循环的重要承载地。技术创新是推动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促进高质量发展。为此,文章以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首先利用相对价格法、绝对偏差法、变异系数法计算长三角城市群商品市场一体化指数、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指数、资本市场一体化指数与总体市场一体化指数。其次建立区域创新能力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群技术创新能力指数进行计算,最后运用面板门槛模型研究市场一体化及其细分类型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看,商品市场一体化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但其影响不存在门槛效应;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与资本市场一体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而市场一体化总体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省内城市群看,江苏9城市的市场一体化及商品市场一体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浙江9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安徽8城市的资本市场一体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文章创新性地将市场一体化内涵拓展为商品、劳动力和资本市场一体化,将长三角城市群三省一市间存在的区域异质性纳入研究,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对于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影响,文章结论对于有效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水平及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具有一定耦合作用机制,判断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对于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对系统耦合度测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对2010—2017年中国省域层面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有较大区域差异性,部分地区科技创新投入并未带来相应的科技产出,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也没有带来相应的产业效益;科技创新系统与产业发展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持续改善,部分地区两者已经进入高度耦合协调发展阶段,但仍有近半数地区耦合关系还有较大改善空间;有些地区科技创新系统与产业发展系统的耦合较差,部分原因在于经济发展阶段不高,部分原因在于科技创新活动与产业发展活动的“背离”。  相似文献   

17.
科技创新基础水平是一个地区创新发展的基础。以中央“十二五”规划精神为指导思想,按照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科技创新基础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浙江省11个地市的科技创新基础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科技创新基础水平还不均衡,应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创新基础投入,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相似文献   

18.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运用要素错配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长三角城市群41个地级市2010—2018年科技创新要素空间配置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各地区科技创新要素的空间配置存在显著差异,且科技创新资本要素配置较人力要素配置更不合理;信息化水平、企业内部研发及城市化水平均有利于科技创新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而工业化水平不利于这一配置,各因素空间溢出效应明显;财政政策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正向促进科技创新人力要素合理的空间配置,而对外开放程度仅通过本地效应正向促进科技创新人力与资本要素进行合理的空间配置。基于此,从积极采取差异化的要素配置模式、充分利用主要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关政策等方面,提出优化科技创新要素空间配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我国科技创新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格局,加剧了东西部地区经济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距。四川省科技创新紧密围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战略部署,形成了以成都和绵阳科技创新为主引擎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持续增长。当前,四川省在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平台、全球科技合作等方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应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发展战略,拓展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创新高地的合作与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推动四川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潜伏在我国新疆地区和中亚国家的"东突"恐怖势力已成为新疆地区稳定和中亚国家安全的一大隐患.本文指出了我国新疆及中亚国家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政治平衡机制中的"东突"问题,分析了境内外"东突"恐怖势力对地缘政治格局资源配置的阻碍,阐述了其对地缘政治格局平衡中输入与输出关系的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