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金融中介理论为各国建立金融体系和实施监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伴随着金融和经济的发展,金融中介不断的进化,功能也相应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转型期的中国制度背景分析了商业信用、企业异质性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逻辑,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商业信用有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国有企业及规模较大的企业相比,商业信用的增加更有助于民营企业和规模较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本文采用变量替换、分组样本回归等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并且该检验表明本文假说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晰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中介对技术创新推动效果的影响,以珠三角2002—2019年度9个城市面板数据为依据构造面板模型。研究发现:金融中介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的推动作用最明显,对专利总数的影响也有显著的影响;政府财政支持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影响较大,金融中介则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较显著的作用。基于研究,结合珠三角技术创新发展现状,为建立安全稳固的金融中介体系提出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5.
金融中介发展与企业外部融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中介发达程度与企业成长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二者之间的联系通道金融中介功能与企业外部融资进行分析,阐释了金融中介功能的发挥可以影响企业外部资金获取以及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从而形成影响企业成长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6.
根据数字金融通过技术创新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三个渠道的特点,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中嵌入数字金融引起技术创新的产出弹性,理论上论证了技术创新在数字金融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中介作用;并利用2011-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及中介效用模型的因果逐步检验回归系数法和系数乘积Bootstrap抽样检验法,对技术创新水平在数字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效应,数字金融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利用工具变量法缓解数字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可能的内生性,结果仍显著。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经济基础更优的东部地区,数字金融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总效用水平及技术创新的中介效用强度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我国A股2008—2018年专利引用数据和董事网络数据,从融资约束和风险承担视角分析董事网络对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董事网络通过直接和中介路径作用于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一是直接效应,董事通过其关系网络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活动融入到企业知识获取、创造和溢出过程,进而促进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二是独立董事与非独立董事的作用具有差异性,且独立董事网络作用弱于非独立董事;三是独立董事与非独立董事差异化的中介效应,独立董事网络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作用于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而非独立董事主要通过风险承担作用于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视角分析异质性环境规制对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再选取我国30个省份2004—2016年的面板数据,将技术创新纳入模型中,构建动态系统GMM模型,实证检验异质性环境规制对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与间接影响。结果表明:命令控制型与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和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技术创新传导的中介效应为负向;而公众参与型规制通过技术创新对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九年间我国27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采用系统GMM模型深入探讨数字金融对城市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城市创新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促进作用程度依次为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在城市规模异质性中,大城市、特大城市以及超大城市两者关系均表现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中小城市则表现为反向抑制作用;在城市等级异质性中,一线、二线、三线以及四线城市两者关系均表现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五线城市则表现为反向抑制作用;在城市地域异质性中,东、中、西部地区两者关系均表现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中部促进效果较大,西部次之,东部相对较小。为进一步推进数字金融发展,应制定和完善数字金融相关领域的政策和实施细则,做好数字金融与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对接;加强存量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增量金融机构业务的拓展,拓宽数字金融的覆盖面,加强使用深度,充分发挥数字金融在地域、时空上的优势;因地因城施策,促进数字金融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银行中介体系主导了中国企业融资,这种融资格局在经济体系技术层次不断升级的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理论分析及对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证考察表明:由于中介和市场在投资者意见表达和风险承担方面的差异,当产业技术变迁时,这种差异导致金融体系融资主导权发生转移,要求融资模式更趋向市场主导型。作为对这一变化的适应,金融中介体系内部功能和业务结构不断调整。在这一调整中,不同的金融中介机构的变化不同。这一结论对我国金融中介体系改革中的机构发展策略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大量的跨国实证研究表明,金融中介发展可以提高经济系统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从而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跨省数据的基础上,通过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可以测量金融中介发展对我国技术效率省际差异的具体影响。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模型的研究结果显示:整体上看,我国金融机构贷款规模的增长并不有利于我国的技术效率进步,但是从金融机构贷款的配置结构上看,提供给国有企业部门的贷款规模增长将导致技术效率下降,而提供给非国有企业部门的贷款规模增长却将促进技术效率进步。  相似文献   

12.
企业技术创新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措施;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振兴和发展企业的必由之路。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为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应促进企业尽快面向市场,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立足企业结构调整,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和科技人才队伍;实行科学管理,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法规体系,同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从根本上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金融中介是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金融中介是指与金融市场对应的资金配置机制,而金融中介机构则是指处于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之间买卖金融资产的企业。金融中介机构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狭义的金融中介机构作为一种企业,有自己的金融产品。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金融中介机构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种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比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三种模式,指出合作创新模式在整合内外资源、节约科研成本和降低投资风险等方面独具优势,并通过大连宝力摩新材料有限公司与高校院所合作的案例,分析论证合作创新模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微观企业债务来源异质性的视角出发,利用2009—2018年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构建相应的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债务异质性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验证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债务异质性与企业价值之间显著正相关。货币政策宽松时期相对于紧缩时期,金融性负债对企业价值的削弱程度更强。货币政策紧缩时期相对于宽松时期,经营性负债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自主技术创新进行了界定,建立了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主、客观动力模型,企业在大力提高其客观自主技术创新动力的同时不能忽略主观自主技术创新动力:企业文化感染力、自我实现驱动力、人生观价值观指引力、信仰保障力。企业要在客观政策的指引下,制定相关的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创新,最终实现可持续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7.
董事会的人员结构特征对企业创新战略及关键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异质性是衡量董事会人员结构特征的重要指标。文章利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实证检验了董事会成员结构三个关键维度即人口统计结构、知识结构和地缘文化结构的异质性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董事会结构的三维异质性均与企业创新产出呈现倒“U”型关系,这意味着董事会人员结构异质性对企业创新产出存在某个“最佳”点或区间。文章的研究结果对于基于企业高层团队结构的创新理论发展与管理实践,均具有较好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章指出企业技术创新是科教兴滇战略的支撑点 ,需要财政支持。但现行财政投资法律制度与企业技术创新不相适应 ,需要改革财政投资管理和审批制度 ;改变财政投资战略和方向 ;改变财政投资方针和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我国2011—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金融资产配置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资产配置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随着金融资产配置比例的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先上升后下降。对于不同产权性质、规模的企业以及处于不同融资约束状况下,金融资产配置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异质性;传导渠道检验表明,过度配置金融资产会挤出流动性供给,进而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负面影响;政府补贴程度在金融资产配置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实体企业不应该盲目投资金融资产,应当积极探索金融资产配置最优水平的存在,预防过度金融化隐患。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期以及国际产业链重构背景下,由规模速度型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转化是我国企业建立完整产业链、提高在产业链中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质量效益提升战略要求企业实施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同时,还要求企业解决目前财务管理中支撑战略不够、业财融合广度和深度不够,以及对长期盈利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的问题.企业应以质量效益为导向,实现从核算型财务向以分析为基础的管控型、战略型财务的转化,充分运用企业的内部信息和宏观数据,从预测与决策、过程管控、业绩评价三个维度为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