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从感性的人的活动或实践的形式去理解对象或现实,把对象或现实理解为感性的人的活动或实践建立的东西。他实现了对形而上学的实践的、现实的批判;与之相适应,他所批判的是由感性的人的活动建立的、真实的对象或现实。这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谛所在。改变哲学漠视真实的现实和真实的生活的传统,把哲学的关注点从“天上”拉回到“地上”来,具体从革命实践的角度批判和反思真实的现实——即运用马克思在新的哲学观基础上创立的分析社会历史的方法论来批判和反思当下的社会现实,是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使命,也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中,"人的感性活动"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方式,它既是马克思哲学探索的逻辑出发点,又是马克思视野中的元存在,处于奠基性的地位。马克思正是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并且围绕"人的感性活动"理论的展开才彻底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开辟了他哲学探索比海德格尔更成功的生存论转向。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哲学观形成的根本思维方式,它贯穿于马克思整个的哲学理念或哲学观中,由此形成了马克思独特的哲学观——实践哲学观。这种哲学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并且为理解和解释现代哲学中的各种哲学观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认为,意识的现实对象是人类自身的感性活动,也就是实践或社会存在。马克思的意识对象观是对以往的意识对象观的扬弃、超越,具有重要的理论变革意义。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哲学的新的理论面貌,科学地回答了一系列理论问题。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对象观,必须理解马克思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感性活动"的形上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理解人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根基。通过对人现实的"感性活动"的方式、内容、形式、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探讨,马克思形成了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实现了"形而上学的颠倒",形成了他"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否定和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揭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使哲学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体现了马克思哲学观念变革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共同体是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对理论来源的探究是理解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超越近代意识哲学重大理论意义的关键所在。费尔巴哈通过提出感性对象性原则,将意识哲学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马克思则在继承超越费尔巴哈的基础上,彻底变革了旧的思辨哲学传统,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转变为感性实践活动,发现了人类通往真正共同体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7.
传统哲学没有把属人世界看作是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的产物,他们的"人的本质"思想也就难免陷入抽象实体化的窠臼。立足于现实的、活生生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以改变世界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代替了解释世界的实体化的知识论思维方式,揭示出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和历史生成性,从而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正是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使马克思实现了对以往哲学家"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本文把马克思哲学放在整个哲学史的背景之下,通过对“人”自身的理解,通过对哲学的理解,试图揭示马克思哲学实现哲学变革的双重必然逻辑,即哲学史的“思想逻辑”和资本主义时代的“现实逻辑”,从而揭示出马克思哲学引起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的合理性所在。  相似文献   

9.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马克思本人十分重视实践思想,在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一文中,马克思明确把“感性活动”即实践作为区别自己的哲学同以往旧哲学的关键。“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同其它思想一样,马克思的实践观也有一个对以往旧哲学的批判继承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对我们正确理解“实践”范畴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理论界研究实践的文章不少,但从这个角度研究的似乎不多见。因此,本文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哲学观与马克思哲学是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发展的:哲学与现实的同一性原则激发了马克思的宗教、政治批判,而包含在这一批判中的自我意识研究又反过来促使他明确了哲学的世界化诉求;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意图使哲学贴近现实的一次尝试,这一尝试虽不完全成功,但却启发他重新提出了哲学与辩证法的关系问题;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要求以"非哲学"的方式发展哲学,而马克思也正是在把"纯哲学"转化为历史观、特别是转化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过程中,彻底否定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所有幻想。至于有研究者否认马克思实现了自己的哲学观,则是由于他们错误地将马克思的理论意图理解为了对具体经验现实的无条件的开放。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批判了旧哲学历史纬度的缺失;他主张从主体的维度、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去理解哲学、理解历史。哲学应当关注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而人首先是一个感性的、现实的、历史性的存在,必须把主体放在一定的历史中,才能深刻揭示人类生活世界的矛盾。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现实化,揭示出了人的社会本质。从历史的纬度.深刻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对于我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论马克思的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实践观点与批判精神的内在统一。实践观点的要旨就是:立足现实,改变世界,关怀人生;批判精神的要旨就是:批判现实,批判理论,批判自我;二者的统一就是:通过实践充分发挥批判的功能,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正是以马克思这一哲学观的创立为标志,马克思不仅完成了本人的哲学革命,同时也实现了人类哲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革命。马克思的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魂,我们只有真正把握了马克思的哲学观,才能真正"走进马克思",进而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更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扬弃了旧哲学思考世界的方式,从实践的内在矛盾中来理解和把握整个感性世界。从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出发,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观必须坚持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现状不断变革、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一体。这一解读科学社会主义观的视角为当前避免对马克思教条化理解、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开启了由纯粹的自我意识到感性对象性活动的“实践转向”,“生活决定意识”思想在此一转向中得以问世。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它源自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对象性活动并随之改变。我们认为,马克思以“生活决定意识”的思想突破了意识的内在性,以对象性的“感性意识”消解了思辨哲学的“纯粹意识”,贯穿了社会生活的实体性内容,实现的是唯物史观的生成。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感性意识的历史,感性意识在由对象性活动建构的同时,也确证了现实的社会生活;感性意识作为“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主体性”,自觉表达了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对象性关系的实体性内容。正是在批判思辨哲学意识的内在性与虚无性中,“生活决定意识”思想切中了社会现实,其作为哲学方法论的价值也不可遏制地呈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在哲学领域的最伟大贡献在于实现了哲学变革,使哲学从抽象思辨世界回归到现实生活世界,此种回归的成功实现,源于马克思将自己的理论基点立足于“现实的人”及“现实的感性活动”。  相似文献   

16.
哲学观问题是马克思哲学走向当代的一个重要视域。由于不理解马克思在哲学观上实现的革命性变革 ,也就导致了我们在不同语境中对马克思的解读出现诸多混乱。本文试图说明 ,只有从马克思终结旧形而上学并实现哲学观的革命性变革之后 ,才能真正达及马克思哲学的真实内涵 ,由此 ,马克思哲学才能回应后现代条件下“消解形而上学”思潮的挑战 ,其当代性言说才能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价值虚无主义课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对现代人价值虚无主义命运的批判性分析.通过揭示现代性的核心理念"理性"及其解放承诺的虚幻性,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最早阐明了价值虚无主义的思想根源,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资本虚无力量的剖析,马克思深刻揭示了价值虚无主义的现实根源.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价值虚无主义课题之间的深层关系,将为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理论背景、理论性质、当代意义等重大问题,提供一个十分重要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哲学把握属于人的世界,理解、诠释和评价一切哲学问题的根本思维方式,是对形而上学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马克思哲学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去改造现实世界,以实践作为根据,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破解形而上学哲学对历史神秘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针对董学文等先生多篇批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的文章,首先论述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针对性和科学性;借鉴哲学界从存在论根基处重新认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意义的新思路,论证了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核心内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人的现实生活过程;重点阐述了马克思的与实践观结合为一体的存在论思想的内容和意义;得出马克思哲学的根基是与实践观一体的存在论,而非抽象的物质本体论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试图摆脱传统、抽象、思辨的哲学研究方式,从人的现实、感性的实践活动出发,以“直接的、非哲学的科学”的研究方式来表述和研究问题,实现了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转变.他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作为理论的基本前提,展开并阐述一种解决历史之谜、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一门科学”的思想便是这一理论在科学观上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从其理论前提出发必然得出的结论: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将是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