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期以来 ,人们对谢幼伟的思想学术研究不多 ,尤其对他的《现代哲学名著述评》介绍就更少了。实际上《现代哲学名著述评》里有大量关于中西哲学的歧异与会通的例证 ,诸如对中国传统哲学的阐发 ,对西方学理的介绍与输入 ,对中西哲学的融会贯通 ,综合创新 ,这些对促进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向现代的转换方面做出过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就其主要倾向而言,虽同为"形而上学",但中西哲学一为爱知之学而一为成人之教,二者在哲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及其功能上均有重大的差异.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主要是以自然界为其研究对象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主要是以人为其研究对象;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主要是以思在关系为其研究内容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主要是以人我关系为其研究内容;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主要是以知识批判为其文化功能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主要是以社会批判为其文化功能.实际上,这两种哲学之间的差异并不妨碍二者根本上的会通,因为正如自然与人本身须臾不可分离那样,科学主义的哲学与人本主义的哲学亦始终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信息思维与后现代思维的研究与比较,指出信息思维与后现代思维具有许多相通的特质,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歧异;信息思维与后现代思维的共同点在于都提倡多元思维、重视差异性、倡导复杂性思维等,而在实在论、进化论、还原论等问题上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在2010年8月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国际信息科学基础大会上,西安交通大学的邬焜教授第一次用英文提交了将近三十年来的信息理论与哲学研究成果。其理论(信息哲学的基础理论:BTPI)聚焦于信息的自然本体论属性,以及它们对于适当理解信息的社会功能的重要性。邬教授的BTPI理论,关于需要统一诸多关键学科及其规划的新信息观,作为一种元哲学对一般信息理论(这次大会的主题)而言形成了一个主要贡献。所描述的理论能够形成一个新的跨学科范式的部分,在其中信息具有核心作用。信息元哲学的协同应用能够为解决信息领域的关键性突出问题做出贡献,并为新兴信息社会的伦理学发展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在张东荪看来,科学与哲学在对象界域、“真”的标准、研究“进路”、治学“态度”、性质、功用以及地位上都迥乎不同,两者既界限分明又相互会通,在相互区别而又密切相关之中相得益彰、并行不悖地共同进步。张东荪关于科学与哲学关系的精辟见解,不仅为中国近现代哲学的生存与发展争取了合法地位,也为我们正确处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科学看待中西文化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6.
西安交通大学邬焜教授是国内同行公认的信息哲学创始人。从1980年开始,邬焜教授就独立开展了建构信息哲学的理论研究。他不但是我国从事信息哲学研究起步最早的少数学者之一,而且在  相似文献   

7.
邬焜和肖峰分别在《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信息主义及其哲学探析》等论著中阐述了各自的信息哲学观。在如何理解信息哲学、信息哲学是否带来了全新的哲学革命,以及在如何揭示信息本质等问题上,邬焜信息哲学表现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风范,而肖峰信息哲学则显示出既坚持近代哲学的诸多思维传统,又继承现象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尽管邬焜和肖峰都力图为信息时代人的生存发展寻找理论根据,但二者在信息哲学观上仍然尖锐对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现象学的当代冲突。  相似文献   

8.
中西传统哲学的形成和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了中西哲学不同的理论传统.就其主要宗旨而言,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乃在于在一种超时间的无限中重现自我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在于在时间之内的无限绵延中实现自我;同时,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传统决定了中西文化在伦理观、科学观及审美观上趣旨之迥异;而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建设的任务不是在西学与中学之间扬此而抑彼,而是应走向二者的结合与会通.  相似文献   

9.
文化因素影响了社会学的发源地,影响了社会学的发展,影响了社会学的特点,更影响了社会学的有效性。由于文化的原因,欧洲社会学是理论型的,美国社会学是实用型的,中国社会学是经验型的。中国学界应当结合自身文化特点,吸取西方社会学精华,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特点并适用于中国社情与民情的中国特色社会学。  相似文献   

10.
对邬焜先生“信息哲学”的再批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邬焜先生的"信息哲学",将信息分为"客观不实在信息(客观信息)"与"主观不实在信息(主观信息)",并赋予了"客观不实在信息"以特殊的(第一性的)地位。在推理论证中,他离开"客观不实在信息"范畴的原意,认为信息可以进化或退化,局部痕迹可保存全息,构建出"自然演化的全息境界",在认识论上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也有违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1.
由于湘西地处多元文化的碰撞地带 ,故其自身的文化不断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 ,苗族传统的“万物有灵”基础上的原始宗教信仰发生了局部的歧异性变化 ,但苗族信仰的根本性质依然较为完整地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2.
在"五四"以来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本质主义的思想模式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和表现,然而有关中西哲学各自的特质及其差异的诸多本质主义的"宏大叙事",既不可避免地面对着自己无法解释的诸多"反例"或"例外",而且其本身也并不具有什么实质性的哲学意义.一旦超越了本质主义的思想模式,就会认识到"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合理对象"只能是具有其内在思想统一性的中西某位哲学家的哲学或者某种类型的哲学;与此相一致,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合理形式也只能是"哲学史取向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和"哲学取向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而两者之间的理想关系则是: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思想延伸和问题重思.  相似文献   

13.
信息的客观根基是现实世界中物质和能量的存在和运动的形式,后者被自控主体反映形成感知信息,再经过控制中枢结合主体行为目的进行加工变为操作信息,并经过实施转化为主体的质能活动返回现实.信息贯串现实、知、行三个层次的存在,使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念表征的是中国人对其生命体验的自我理解,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塑造“哲学自我”与实现“马中会通”,二者是一致的:一方面,当代中华民族在思想与实践上创造性地理解、运用与实现自己的文明理念,需要在现实性、实践性、哲学性以及历史时代性等方面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另一方面,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需要超越用西方哲学的模式解释中国哲学的哲学观,消解直观性、外在性、机械性的思维方式,以各自保有其个性特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为基础,实现二者的真正会通。实现“马中会通”,需要真实地把握其思想实质、现实基础与哲学使命,阐明相关哲学观及其变革,揭示二者的内在契合性,澄明会通的连续性与时代超越性。只有在“马中会通”的基础上,才能憧憬当代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文明境界与塑造新的“哲学自我”。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元哲学——信息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19、21、22届世界哲学大会都在关注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哲学问题。信息哲学是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元哲学,是人类历史上哲学形态的全新革命。信息哲学创始人中国信息哲学家邬焜教授将信息概念作为哲学的最基本范畴之一引入哲学,创立了信息哲学。并相应从元哲学的高度建构出全新的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进化论、信息生产论、信息价值论以及信息思维论等信息哲学理论,进行了开拓性、独创性的研究,从而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完整的有关信息哲学的观点、理论、体系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话范式"业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哲学范式.它的异军突起无疑是对独白主义思想范式的纠偏与反拨,也是对迷执于主客二元、非此即彼的哲学探究方式的彻底拒斥与消解.其核心要义是平等协商、真诚沟通、宽容互让、悬置中心、和而不同.援用"对话范式"审视中西文化,不仅可以走出中国文化本位论或者西方文化本位论等中西文化之争的偏执与狭隘,而且可以使中西文化在彼此认同其差异的基础上圆融会通、达成共识、走向共在.  相似文献   

17.
分析哲学与现象学的对话,不仅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性,而且是发生在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历史现实。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弗雷格与胡塞尔、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之间的对话在一定意义上促成了各自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典型意义。这种对话不仅表明他们的思想形成具有历史的一致性,而且表明他们的思想在逻辑上也是相当的一致的。通过对西方哲学家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揭示这两种哲学传统的共同思想根源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思想联系,从而寻得二者之间开始交流乃至融合的逻辑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在中西方古代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影响之下 ,中西方音乐美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针对存在论和认识论、演化观和时空观、人类生产和社会实践理论、人的本质和价值哲学,以及信息系统模型和信息思维方式等领域的重大科学与哲学理论问题的研究,具体展示了信息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对传统哲学所具有的全方位、根本性改造和全新突破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西哲学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复杂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对其进行全面的比较是非常困难的.20世纪的语言哲学突破了传统哲学的语言工具论,把语言当做存在的建构性力量,因此,通过对西方语言哲学的代表之一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和在某种程度上与其具有相似性的道家哲学思想进行深刻分析,可以为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认识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