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能力体系的构建与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界定大学生能力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大学生能力现实情况的实证分析,找出社会对大学生各种能力的需求情况以及大学生在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欠缺;然后在对大学生能力形成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前提下,构建出了大学生的三层次能力体系模型.  相似文献   

2.
创新环境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关系的统计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人的"社会属性"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文章探讨了大学生所处的创新环境、大学生自身的创新效能感和大学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创新效能感作为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之间的中介变量的理论模型,对江苏省内"211类"综合性大学的43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证实:大学生所处的创新环境能够促使大学生创新效能感的产生;大学生创新效能感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具有直接作用;大学生的创新效能感在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理论演变的基础上,梳理与此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理论发展过程;通过研究经济发展理论内涵的演变过程,重点分析了几个典型的测量与评价体系特征,厘清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内涵相一致的测量与评价理论发展脉络。通过文献研究,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与测量的理论研究提供思路,并依据测量与评价理论研究成果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主创新能力测度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明确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涵义,从自主创新能力系统结构、测度指标体系、测度层次和测度模型等方面讨论了自主创新能力测度的理论与方法;重点围绕企业创新能力并结合网络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逐层展开,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完整自主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可用于对我国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证评价与比较分析。文章提出了企业创新能力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的观点,并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测度理论与方法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5.
组织认同心理和行为结构方程全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组织认同心理和行为分别构建测量方程,心理对行为的影响构建结构方程,运用结构方程建模(SEM)进行检验,得到了转型时期中国企业员工组织认同的全模型,拟合结果比较满意,内容效度和结构信度较高,并分析了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心理因素,获得了与理论假设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区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是区域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文章借用管理熵理论,从区域创新的系统角度出发,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得到了各评价指标的熵值计算公式,并根据Brusselator模型给出了区域创新系统耗散结构的判据,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和区域创新系统的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根据创业过程的Timmons模型,对大学生创业者的相关影响因素做了研究分析,构建了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力模型,并通过调研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依据此模型,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7):107-112
社交媒体在大学新生顺利过渡到大学生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与同龄人联系和沟通,从而使他们顺利过渡到大学生活。建立了一个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及持久性影响的模型,既包括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的传统测量指标,也探索了这些因素对大学生持久性的影响。通过收集一年级大学生的数据,研究了使用社交网站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交网站中大学朋友的数量与社会适应性正相关;社会资本、社会适应性与持久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国大学生教育质量、规模是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大学生思维敏捷,具有旺盛的创新能力,教师指导他们创作高质量的论文,对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增强中华民族的创新意识,提高我国科技创新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通过指导统计学专业优秀学士论文的具体案例,结合国内外一些创新观点,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一些规律性结论。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主成分分析从七个方面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从定量方面作了较深入的比较分析,建立了企业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在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上作了很好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混合系数线性模型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背景,如经济分析、可靠性退化分析以及生物学等领域,因此对该模型的研究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应用角度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在研究连续测量数据情况下混合系数线性模型的参数估计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压缩估计方法给出该模型的一类有偏估计,并研究新估计的一些优良性质,在一定条件下证明此类估计优于s-K估计。  相似文献   

12.
文章构建了企业信息化、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市场能力、企业竞争力的之间的影响关系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信息化通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来影响市场能力,进而通过市场能力来影响企业竞争力;管理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对企业竞争力有直接影响,而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竞争力不存在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琦  李风 《统计与决策》2023,(11):100-105
文章基于2001—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基准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分析市场规模、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规模是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要素集聚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基于市场规模的门槛效应,当市场规模小于门槛值时,要素集聚会显著抑制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要素集聚最终会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市场规模、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当市场规模超过门槛值后,中部地区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最强,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  相似文献   

14.
MDT是对被试进行分类决断的测量理论,在真实的测验情境中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该文首先介绍了MDT的模型结构,然后以一个3个项目的测验演示了该模型中被试类别与项目选择的一系列决断准则,并展望了该理论在我国心理与教育测量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开展科技合作是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在理论分析区域内、跨区域科技合作对城市创新能力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借助2013—2020年黄河流域地级市经验数据,系统考察了科技合作对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合作显著促进了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且这一影响在上、中、下游城市具有异质性;科技合作通过影响黄河流域城市在国家创新网络的中心性,促进城市创新能力提升。进一步研究表明:科技合作对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吸收能力门槛效应,高吸收能力区间内科技合作对创新能力的提升效应更为显著;科技合作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黄河流域内其他城市创新能力提升,但区域内、跨区域科技合作的空间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拥塞控制与带宽分配研究中,建立合理的网络流量模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利用极值理论,对于具有相关性的网络流量序列,借助分串的方法,引入极值指标,建立了阈值模型。根据阈值模型,得到了超过某个阈值的流量的渐近分布,并对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测量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阈值模型能够很好地刻画网络业务流量的特性。根据阈值模型,可以设计合理的流量带宽分配,并对未来可能遭到的网络拥塞进行及时的预报和控制。  相似文献   

17.
顾客感知价值构成型测量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刚  拱晓波 《统计与决策》2007,(22):131-133
学术界在描述顾客感知价值与观测变量的关系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构成型模型和反映型模型。本人从顾客感知价值的实质及两类模型的使用条件出发,剖析了顾客感知价值测量模型的本质,并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证明构成型模型是一种测量顾客感知价值比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萨帕的终身职业发展理论的视角对可雇佣性的内涵和动态研究模型进行了探究.首先对职业发展理论和可雇佣性内涵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然后基于职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就业能力、胜任能力、职业能力与可雇佣性的关系进行了辨析,从而对可雇佣性的内涵重新进行了界定,接着构建了可雇佣性动态发展的研究模型,最后从职业探索期、职业构建期和职业维持期三个不同时期对可雇佣水平与雇佣时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假设构建了可雇佣性曲线图.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太原师范学院的部分大学生为样本,对SEEQ问卷的结果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了其九因素结构的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因素的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证实了八因素亦是一种比较适合的模型。  相似文献   

20.
“十五”期间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五”期间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经历了大学毕业生人数急速增加的特殊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界的深切关注。本文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对某地方院校“十五”期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作了统计研究,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一、基本情况及数据来源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