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李德裕与会昌灭佛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德裕是晚唐武宗时期著名政治家,担任首席率相,会昌五年发生的灭佛事件是晚唐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以往史论认为李德裕在会昌灭佛事件上一手策划和具体执行了这次行动。作者根据史料,认为李德裕并本策划会昌灭佛,在灭你行动上也是有保留地参与了一些杆动。  相似文献   

2.
论北朝的两次灭佛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佛教史上,“三武灭佛”是很出名的历史事件,其中两次(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是发生在北朝时期。长期以来,许多史学家把这两次灭佛的原因仅仅归结为佛道之争。解放以来,许多新编的史书仍持这种观点,因而也就降低了灭佛斗争的意义和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就北朝时期这两次灭佛斗争谈些浅见。 一 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以来,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是其发展时期。佛教教义宣传“生死轮迴”和“因果报应”,这种说教是有利于统治阶级的。面临广大人民的反抗,南北朝时期的统治阶级便可以利用佛教的教义占欺骗、麻醉人民,让广大人民把希望寄托于来世,“从而使他们忍受这种统治,使他们放弃革命行动,  相似文献   

3.
刘林魁 《贵州社会科学》2008,217(1):127-132
周武帝灭佛期间,仍有大批佛教徒弘扬佛法,他们弘法的途径大致有四种:出任通道观学士、还俗后继续佛教活动、隐匿深山弘法、流亡北齐南陈弘法.这些人的弘法活动,不但延续了北朝佛教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民间佛教和山林佛教的兴盛,更促进了南北朝佛家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4.
顿渐之诤和朗达玛灭佛是发生在吐蕃王朝时期的两大佛教事件,它们的发生既是长期政治斗争的结果,也是两种文化碰撞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密宗作为大乘佛教的一个派别传入中国,在唐开元年间鼎盛一时,受到最高统治者的青睐.许多学者认为由于密宗与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它在开元之后不久,很快就夭折了.其实,这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密宗并没有因为武宗灭佛而消亡,它在民间依然拥有大量的信徒,时至宋代依然如此.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无神论者,但他又自称“自幼好佛”,并且“求其道积三十年”。对于这一“矛盾现象”,学术界众说纷法,莫衷一是。佛教在唐代已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一,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柳宗元能够正视这一现实,并从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出发“求其道”,既是一个唯物主义思想家对待一种社会存在(包括思想的存在)所应持的态度,也是一个封建士大夫的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丈生活的组成之一。一柳宗元“好佛”,大致经历了幼时的盲目、为政时期的附会时尚和贬官后的自觉三个阶段,前后达三十余年。好佛的…  相似文献   

7.
正梧州是中国历史上佛教的兴盛地之一,苍梧地区是佛教史上两位具有里程碑地位的佛教人物——牟子与契嵩的出生地,而且寺庙和信徒众多,作为古代佛城,梧州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影响深远。今年是牟子诞辰1948周年(牟子出生于延熹五年即公元166年,一说为延熹九年即170年),为纪念牟子诞辰并深度挖掘梧州作为古代佛城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广西社会科学杂志社与梧州学院将于2014年11月在梧州市联合主办"纪念牟子诞辰暨岭南古代佛城学术研讨会"。现面向全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征集与会论文。  相似文献   

8.
佛系现象作为中国社会现象的新动向,是社会价值观多样性的一种体现,主要通过佛系话语、佛系心态、佛系文化、佛系青年等方式呈现了青年价值观的迷失与困惑,使青年一代背离了主流价值取向,消退了健康青年心态。同时,佛系现象会导致理想青年角色的退出,以及社会结构功能的蜕化。因此,应结合青年一代自身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以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为指导,通过营造良好的价值观培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方式、建立长期的价值观引导机制,为青年一代健康成长成才提供指引和保障。  相似文献   

9.
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韩愈,在唐代后期的知识界曾起过领袖的作用。现仅就韩愈的反对佛、道的斗争问题,略加论述如下。 一、韩愈反佛、道斗争内容的剖视 佛道二教自从汉代传入和产生以来,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提倡,发展到了隋、唐,势力达到了新的高峰。特别是佛寺,占有大量土地、农户,自征租税,自立法统,俨然成了一些独立的宗教王国。这样既加深了人民的痛苦,又侵蚀了国家的财政,从而也激化了朝廷和宗教、世俗地主和僧侣地主之间的矛盾。于是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便纷起揭露佛、道(主要是佛)所造成的社会危机。付奕、辛替否、姚崇、李叔明、彭偃、裴伯言、李吉甫等,从唐初到中叶,相继向皇帝剀切陈词,疾呼佛道危害的严重性。这些人就是韩愈反佛道斗争的先驱。韩愈的反佛、道斗争,正是有唐二百年来反佛、道斗争的继续发展。他的反佛、道,系以反佛为主,而反道次之。对于佛,他是“讼言攻之,嫉之如仇”的(《栾城集》卷20《试进士策向二十八首》)。反道则比较一般化。推其原因则为:  相似文献   

10.
薛瑞泽 《殷都学刊》2012,33(4):44-46
浚县大伾山具有开凿大石佛的自然条件,而十六国时期黄河流域的动荡环境为佛教的流行创造了条件,以佛图澄为代表的异域僧人进入中原后,引起石勒等后赵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特别是后赵占领浚县后,利用所开凿的大石佛来实现中原地区思想统一的目的更体现了佛教的作用.作为一个孤立的现象如果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大石佛开凿也起到了群体效应的作用,使黄河流域相关的佛教造像迅速普及开来.  相似文献   

11.
儒佛交互不自近代开始.但近代中国社会天崩地解般的剧烈震荡,赋予了懦佛关系以新的特点。佛学与儒学的交涉、碰撞基本上是不依傍政治权力的,是由学者、思想家自由自主地进行的。在危如累卵的艰难时世中,儒佛之间的种种牵缠纠葛,似乎仅限于某些学界名流和居士、学问僧的范围之内,并没有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然而,思想的意义是超越时代的.对任何一个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成长和生活的知识分子来说,儒佛关系始终是一个绕不过的结.因而对百多年来的儒佛关系史加以梳理,仍然是今日学术的一个课题。一、经世佛学与儒佛交涉梁启超曾说,“晚…  相似文献   

12.
论日本大化体制的内在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在公元645年的大化革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社会改革.在这次社会改革中,日本统治集团内的改革势力,大量移植中国隋唐典章制度,形成了一种外来文化成份几乎覆盖全局的新体制.然而,既使在这时,日本的本土文化因素仍顽强地发挥着作用,构成了充满矛盾的文化系统.这种矛盾的运动和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决定了当时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13.
《琼州学院学报》2016,(6):45-49
历史上佛道二教不断发展的同时都主动向世俗封建政权靠拢,衍至唐代二教都得到充分发展。二者的兴盛与唐朝的政治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借助统治者们的扶植与尊崇、经济上的支持、良好的学术环境为佛道二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反之,唐代政治运用佛道为其服务,佛道二教的发展为唐代统治者的治国提供了舆论影响,巩固其政权的统治。认清这一关系,有利于我们从宗教这个角度更深入地去了解唐朝社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佛系”青年群体以网络为主要阵地,以娱乐性、遁世性的情感寄托为核心纽带,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独具一格的圈层化地带.“佛系”青年亚文化具有三大结构——情感维度的娱乐性、价值维度的遁世性、意义维度的虚无性.“佛系”青年亚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其相悖论的不合理消极成分.它所带来的社会责任的模糊与放逐、价值理念的迷失与错位,以及意义追寻的迷茫与彷徨,亟需以“破茧成蝶,不负青春”的担当精神引领社会责任感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青年价值建设,以“英雄主义”的情怀建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5.
"佛郎机现象"是明清时期中国中心观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源于中国地理知识的陈旧,兴于中国文化观念的保守,主要表现为排斥或漠视新航路开辟后来华的欧洲国家.在欧洲势力不断向世界推进之时,"佛郎机现象"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6.
史怀刚 《船山学刊》2011,(3):134-136
以佛证易、以易摄佛是马一浮易学思想一个主要向度。马氏以"心外无易"之心本论的方式为易佛融通构建了形上基础。他进而在修证工夫与境界上打通易与佛,将易学精神丰富充实。这不仅体现了其深厚的国学功底,也体现了马一浮对当时社会思潮的积极反思和回应。  相似文献   

17.
当元、白新乐府运动和韩、柳散文运动放出了熠熠光芒后,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史上相对地沉寂了一个时期,没有出现什么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文艺思潮。直到公元九、十世纪之际,文采斐然、引人入胜的司空图的《诗品》和提倡“韵外之致“的其他篇章,才重又为理论批评史开了新页。就在九世纪中期,约当唐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四代,也就是在这一个理论批评界一时比较沉寂的阶段,李商隐的反对拘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印光大师的思想作了介绍和评论。印光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他的思想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融合儒佛,以佛包儒,极力反对排佛、斥佛的思想。在民族危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也反映出他探寻救国救民道路的爱国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19.
壮族花婆信仰与佛道思想的文化叠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叠合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壮族的花婆信仰也表现出文化叠合的特质.文章运用文化叠合理论,对壮族花婆信仰与佛道思想的文化叠合现象进行描述与论证.  相似文献   

20.
南朝佛道关系论及其学术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道关系是南朝三教论争的核心问题之一.南朝最早的佛道关系论是优劣异同论.由此分化后,产生了态度温和的佛道异同论和态度偏激的佛道优劣论.南朝佛道关系论的学术渊源在于魏晋玄学.佛道异同优劣论就是玄学老庄与名教异同论和宗教斗争融合的产物.南朝佛道关系论,还受到了玄谈风气、玄学体用范畴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南朝关于佛道关系的论争是魏晋玄谈的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