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8 毫秒
1.
自清末中西大规模接触以来,中国故有的一切均以纳入世界共同轨道为旨归,语言学自不例外.汉语和汉语研究的"现代化"也以此肇其始端.百年来,汉语研究始终摆脱不掉模仿西方的阴影;汉语本身也浸染于西化的浪潮当中.汉语和汉语研究现代化与西方关系颇为微妙.  相似文献   

2.
说"及其"     
"及其"是古汉语里经常连用而固定下来的一种凝固说法.它与古代汉语里的"有所"无所"等的说法有类似之处."及其"中的"及",是一个文言连词,其语法作用与连词"和"相同;与"其"连用时,所连接的前后两项都属于名词或名词性偏正结构."其"则是古代汉语里沿用下来的起指代作用的文言代词,它的词汇意义相当于名词加结构助词"之",其语法作用是在句子中充当定语.连词"及"与代词"其"连用时,它连接的一般是并列的两项,且两项之间结构上是加合关系,意义上则是从属关系,即后一项或从属于前一项,或从属于前一项中某个限制成分.  相似文献   

3.
中外学者早就注意到,中国河流名称的分布具有区域特征:北方以称"河"为主,南方以称"江"为主,黄河、长江之间地区则有称"水"的."北河南江"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江、河"词源又如何?这成了汉藏语言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罗杰瑞、梅祖麟、桥本万太郎等学者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假说,他们认为,"江"、"河"均非汉语本身固有的基本词,而是分别借自南亚语和蒙古语.桥本万太郎还进一步假设,汉语是南岛语言和阿尔泰语言南北夹击的产物,而"江"、"河"名称的来源正是在基本词汇方面反映了这一南北推移过程.然而,研究表明,这些假设中有关"江、河"词源的部分有违语言历史事实.根据语言学、民族学、历史文献以及地理学等方面的材料,可以证明,"江"是汉语本身固有的基本词,至于其他语言中的相似形式,则可能是受汉语的影响而产生.区别外来借词和固有基本词有一个原则:若某词的得名过程与某语言中的固有基本词的得名过程类似,同时,它在这个语言中还具有一个完整的同源词系统,那么,它就应是该语言的固有基本词.至于外来借词,则不具备这些特点.考察汉语"江"的得名过程,其结果正和这一标准相合.  相似文献   

4.
中外学者早就注意到,中国河流名称的分布具有区域特征:北方以称"河"为主,南方以称"江"为主,黄河、长江之间则有称"水"的."北河南江"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江、河"词源如何?这一切成了汉藏语言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罗傑瑞、梅祖麟、桥本万太郎等学者为此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假说.他们认为,"江、河"均非汉语本身固有的基本词,而是分别借自南亚语和蒙古语.桥本万太郎还进一步假设,汉语是南岛语言和阿尔泰语言南北夹击的产物,而"江、河"名称的来源正是在基本词汇方面反映了这一南北推移过程.上述说法在汉藏语言学界似乎已成定谳.然而,这些假设中有关"江、河"词源的部分有违历史事实.梅祖麟和桥本万太郎都声称汉语中的"河"借自于蒙古语,这种假设主要建立在上古汉语中"河"的语音形式gal和蒙古语中"河"的语音形式rool的联系上,以及"河"所呈现的地理分布上.根据语言学、民族学、历史文献以及地理学等方面的材料,例如来自汉语词源的证据,来自蒙古语的反证,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十三经>、<国语>、<庄子>、<楚辞>、<战国策>等)的证明,以及"河"在中国历史地志中的分布以黄河为中心、分别向南和向北两边扩散的史实,证明"河"是汉语本身固有的基本词,它的词源不是蒙古语,至于"河"在别的语言中的相对应的形式,很可能是受汉语的影响而产生的.另外,区别本民族固有基本词和外来借词的基本原则是:一种语言的固有基本词的命名过程,必定具有某种共同点,并且是在一个完全同词源的系统中形成的;外来借词则不具备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向"是存在于汉语名词中一个较为隐蔽的次范畴,其涵义为"指向领有者的方向".据此可以把汉语中表示人或其他生物的名词划分为"有向名词"与"无向名词"两类.有向名词是名词中的一个小类,其主要语法特点是,当这类名词出现在"是"字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的时候,对领属性定语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性.本文中讨论的"天敌"与"对头"两类词即属"有向名词".但是二者又互相区别,前者为"单向名词",后者为"互向名词".  相似文献   

6.
"商量"是古今汉语的常用词汇,它产生于汉魏时期,在词汇复音化过程中该词承担了较多的言语职能,其用法和意义也非常复杂。试图依据文献资料,充分利用文献考证、数量统计等方法来考察"商量"的意义演变过程,从而对它在现代汉语中的词汇面貌作出说明,并通过"商量"的意义演变来观察汉语词汇系统平衡机制的自我调整。  相似文献   

7.
释"贴肉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明清小说中"贴肉揌"一些用例的分析,指出"向负责处理某项事务并能决定处理结果的关键官员行贿"是其确诂。  相似文献   

8.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语言学家许嘉璐先生2004年10月16日在庆祝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10周年,国家语委和教育部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成立20周年,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成立10周年座谈会和主题是"语言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的"第4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2004年10月16日-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传媒大学)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从幼儿园开始学习英语,娃娃们中国话还没学得利落就开始学英语,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在学英语,走在街道上在学英语,汽车司机也在学英语.整个大江南北,960万平方公里,这样学习英语的热潮,在人类历史上,在任何国家,从来没见过.但是,没有人在中国掀起一个学汉语的热潮来.这样,中国语言不冷才怪呢!  相似文献   

9.
对于"汉语保卫战"的争论,笔者主要从汉语是否纯粹和学生是否"重英轻汉"这两个角度进行反驳,认为"保卫"应理解为母语的重要性在民众中的普及和教育,要把重心真正放到新形势下母语的完善上.  相似文献   

10.
汉语成语不仅是汉语和汉文化的精华,而且是汉语和汉文化的全息元,它是汉语和汉文化的"缩影"。无论从宏观上看,还是从微观上看,都可以看出成语的这种全息性。不仅如此,其全息度还比较高。成语的全息性具有丰富性、系统性和典型性的特点。这对于我们认识成语的特点,研究和开发成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三者间的"对话"是这个活动的重要特点,三者"对话"成功,就会促进阅读教学的发展,否则,阅读教学目标难以达到。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实验的方法对非汉字文化圈汉语学习者掌握“易五码”查字法的可能性和实际学习效果进行测试。以奥地利各高校不同专业未学习过汉语的学生为主要实验对象,分别对汉字字形特征的学习和使用“易五码”查字法的查字效果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将汉字作为图形,通过对外形和内构特征的学习,可以使非汉字文化圈汉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在短时间内掌握“易五码”查字法,以及“识”“别”汉字的字形特征。  相似文献   

13.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对汉语的国际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依据。本文介绍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规定,提出为了贯彻和执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教学中必须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禁止教授方言和不规范汉字。强调汉语拼音在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扩大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桥梁作用,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有效工具,要充分利用它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相似文献   

14.
<大学语文>作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文学知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人生观与世界观、生活质量、知识结构、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两翼两课堂"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索。"两翼"是指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和中外教师合作授课,"两课堂"是指课内和课外。文章描述了此项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与试验的阶段性成果。该成果证明,新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教学效果方面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黄廖本《现代汉语》是教育部公布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重点使用的教材之一,也是我国高等院校文科使用较普遍的一部教材。这部教材自1979年发行以来,已经进行了多次修订,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聚焦短语部分,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境外生的管理是华侨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促进学生发展的管理理念下的境外学生的生活发展管理,就是使两类学生更好地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积极探索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加深境外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逐步形成华侨高等学府“和而不同、宽容为本”的校园精神。营造心理相容的校园气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要提高50分钟课堂的教学效果,除每个教师必备的责任感外,关键的影响要素有两个:一个是"吸引"学生注意听讲,另一个是使学生充分"吸收"所讲的内容。要做到有效地"吸引"与"吸收",教师对所教内容应掌握好"精"与"博"之度,运用多媒体教学,发挥人格魅力,仪表端庄。还要善于处理"快"与"慢"的关系,设定教学目标,形成教学互动,并提炼出教学内容的精华奉献给学生。  相似文献   

19.
“华侨”、“华人”可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现代用法。本文对“华侨”、“华人”一词的缘起作了一番考证 ,对华侨、华人的概念与定义的不同解释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分析 ,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指出当今发生了从华侨到华人的话语变异。  相似文献   

20.
“举三反一”是针对“举一反三”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其意在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接触、拥有大量言语作品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养成语感。这原本是正确的 ,但由此而否定“举一反三”则显然有失偏颇。从推理形式、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等方面看 ,“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既有区别又联系密切 ,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不能扬此抑彼 ,随意抬高一面而贬低另一面。要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 ,必须克服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举一反三”僵硬化、功利化、理科化倾向和“举三反一”表面化、无序化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