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评哈斯宝的《〈新译红楼梦〉回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这部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我国各族人民引以为骄傲的共同的文化财富。在二百多年渊远流长的《红楼梦》研究史上,有蒙古族评论家哈斯宝写下的灿烂的一页。让我们将此页打开,领略一下其中的内涵与风采。 一、哈斯宝的思想观 哈斯宝,嘉庆道光时代卓索图盟人,自号“施乐斋主人”、“耽墨子”。他在19世纪上半叶将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节译为四十回本,取名《新译红楼梦》,其中,除了译文外,还包括“序”、“读法”、  相似文献   

2.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蒙古族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哈斯宝,根据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择出两玉之事,节译为四十回”,名为《新译红楼梦》,并按照他所节译的四十回本加以评点,又撰写了《序》、《读法》、《总录》三篇文章置于书前书后。书中四十回回批和三篇文章的汉译本名为《(新译红楼梦)回批》①。小说评点,是我国古代传统批评方式之一。对《红楼梦》进行评点,更是历史悠久,人数众多,以至形成红学中的一大派别——评点派。哈斯宝在其中是较有成绩的一个,而这与他所使用的批评方法关系极大。第一,美学批评和社会批评并用美学批…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一书问世时恰逢北京乃至全国刻书的“盛世”。程伟元、高鹗二人搜集、整理、印刷120回本《红楼梦》客观上保护了《红楼梦》抄本免遭流散湮没之厄运,他们付出的努力是永远值得记忆的。毫无疑问,北京刻书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红楼梦》120回本的快速出版,同时刊印本的大量普及又促进了北京刻书业的进一步繁荣。刻本出现后,《红楼梦》成了畅销书,如同今人所说“红楼夺目红”。《红楼梦》的大普及引出“红学”的应运而生。据当代红学史家的研究,“红学”肇始于脂评,发展于嘉道。但作为一个学术术语,“红学”一词当出现在同光年间。自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程高本《红楼梦》行世后,《红楼梦》从北京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十八世纪中叶,我国文学史上的巨著《红楼梦》问世了。“红学”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百年之后,涌现出蒙古族的红学评点家哈斯宝。哈斯定把《红楼梦》摘译为蒙文,并按照他所摘译的四十回本进行了评点,撰写了《序》、《读法》、《总录》①  相似文献   

5.
我们通常所说的《红楼梦》,一般指的是经高鹗续改过的一百二十回刻本系统的《红楼梦》。它是近两百年来《红楼梦》的通行本,自1791年问世之后即风行海内,各种有关《红楼梦》的其他艺术形式如曲艺说唱、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都从它脱胎而出。可以说,《红楼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乃至世界小说史上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之所以被王国维推为“悲剧中的悲剧”、“彻头彻尾的悲剧”,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感染力,是直接有赖于高鹗续改本之功的。在一百二十回的高鹗续改本行世之前,《红楼梦》的基本定稿只有前八十回,称《石头记》,主要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少数人中间传播,然而如俞平伯先生所说,“自从乾隆壬子程伟元刻的高鹗本,一百二十回本行世以后,八十回本便极少流传”(俞平伯著《红楼梦辨》第8页)。八十回本的《红楼梦》是一部未完稿,其后面的部分一说被“迷失”,一说本来就没有写成;不管怎么样,我们从前八十回原书的伏线和后人的考证、“探佚”,是可以了解后面几十回的大致情况的。  相似文献   

6.
200年前,百二十回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由北京萃文书屋用木活字排印问世。从此,《红楼梦》有了全帙本(全壁本),而后四十回也便成了《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广大读者所认可。平心而论,程高本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远远超过了手抄本的八十回《石头记》。可是,自程高本诞生之日起,直至今日,红学界总有人对程高本看不入眼,对其本身的价值,以及它在“红学”史上的地位,似乎亦未作过认真的研究、科学的评价。这不能不令人深感遗憾。为此,笔者不揣残陋,略述管见,以就正于红学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7.
哈斯宝和他的《小红楼梦》周双利1973年在内蒙发现了清代蒙族翻译家、文艺批评家哈斯宝所译的《新译红楼梦》手抄本,共发现了四种完整手抄本与一个残本。这个《新译红楼梦》共四十回,是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节译。哈斯宝自己说:“我要全译此书,怎奈学浅才疏,...  相似文献   

8.
读了《四川大学学报》一九七八年第二、三期上所载《<红楼梦>脂本程本校读札记》后,愿就所见之一斑,谈点自己的意见。首先;《札记》对程、高在《红楼梦》研究中的地位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这是不公正的。《红楼梦》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二百年来一直在人民群众中盛行不衰,与它的完整性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我们必须正确评价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高鹗的续书基本上掌握了前八十回原有的现实主义精神,在不大伤原意的基础上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这一点,不少研究者都曾予以肯定。鲁迅先生就中肯地指出:“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后四十回虽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  相似文献   

9.
如同《红楼梦》的主题之尚无定论一样,《红楼梦》的主线也是研究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然而,象《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叙事作品,应该能理出一条它的结构主线。我以为讨论《红楼梦》的主线,必须首先明确一个前提,即在《红楼梦》诸多版本中确定一种本子,才有讨论的基础,否则,仁智互见,莫衷一是。那末,确定哪种版本为好呢?以我看,还是以现在大量刊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为好。虽然它的后四十回系高鹗所续,也不论该续有多少缺点和不足,但普遍认为该续是所有续书中比较接近曹雪芹本意的;仅就该续使《红楼梦》成为完璧而通行于今世而言,把这一版本作为讨论《红楼梦》主线的蓝本,也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10.
一七九一年高本《红楼梦》问世,引起了红学家、红楼梦研究者和广大红楼梦爱好者的极大兴趣。如何正确评价高续书的功迹是非,《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艺术倾向,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此议论纷纷,褒贬不一:大体上可概括为基本予以肯定和彻底予以否定两种意见。清人裕瑞在《枣窗闲话。程伟元续〈红楼梦〉书后》中说:“细审后四十回。断非与前一色笔墨者。其为补考无疑。”又说:后四十回是“一善俱无,诸恶备具之物。”近作中也有  相似文献   

11.
普及本《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独无惜春谜语。查对了“百二十回本”系统的三个版本,都是如此。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第3版的“校记”摘要举例里,亦无只字片语涉及此谜。 相反地,在“八十回本”系统的三个版本中,均有惜春的“海灯”一谜。如《红楼梦八十回校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第1版),在探春的“风筝”谜语后,即是惜春的谜语“海灯”: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120回本《红楼梦》的前80回为曹雪芹所作,后仍回为高鹗所续。本文从世传几种不同抄本《红楼梦》、从《红楼梦》部分情节的本意、从程伟元和高鹗的自述,论辩了高鹗续书是不可信的。120回本《红楼梦》系曹雪芹一人所作。  相似文献   

13.
由杨宪益同志和他的夫人戴乃迭合译,并经吴世昌同志审校的英文版《红楼梦》(前八十回),已于1978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同时,该书后四十回的英译本,亦已在去年问世.把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不加删节地译成英语并公开发行,这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也是翻译界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4.
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著作权问题,是多年来红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近二、三年来,这一争论又出现了高潮。新高潮的出现意味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是老调重弹。关于后四十回的著作权众说纷纭,我是拥护曹雪芹所著高鹦整理润饰一说的。二百来年认为后四十回非曹雪芹所著的人何止千万,理由也难以车载斗量。不过我敬请读者考虑一下:否定后四十回是曹雪芹所著的人多从一百二十回本以外找了一些所谓佐证,但对后四十回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平心论高鹗》中有不少文字是反驳大陆学者俞平伯、周汝昌等红学家的,可谓“挑战典范红学”,尤其是“攻高鹗主观派之批评”一节从多方面对俞平伯《红楼梦辨》的论点进行逐条反驳,以证成其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而非高鹗,高鹗只是依据曹氏残稿进行“整理补订”而非“续作”的观点,同时对周汝昌及其《红楼梦新证》做了批评大于肯定的评价.林语堂之反驳俞平伯、周汝昌,议论不够平允,词气不够谦和.作为一家之言,林语堂的红学观点瑕瑜互见,某些论点还可进一步商榷、辩论,但不害其在红学史上应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放谈《红楼梦》诸公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楼梦》主题思想、宝钗和黛玉、《红楼梦》人物阵营的划分与价值判断、《红楼梦》是否“另有本事”、后四十回是续作还是原作以及《红楼梦》创作方法等论争由来已久,所有这些论争各有道理,给人以启发,又各有其局限性。《红楼梦》研究者应立自己的“论”。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语言风格初探》一文(见《深圳大学学报》1986年第一期)在今年六月间的哈尔滨国际《红搂梦》研讨会上宣读后,其研究方法与结论获得国内外不少与会学者的好评,并鼓励笔者朝这一方向继续探索。本文即从一些同义词语的表现形态和方言色彩对《红楼梦》语言风格作进一步比较研究,指出后四十回语言较前八十回更富于北京方言色彩即“京腔京味儿”,进而对最近出现的“《红楼梦》续书人为杜芷芳”之说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黛玉焚稿、宝钗出闺由于续作者安排得好,艺术高超,曾使得多少痴男怨女“涕泣涟涟”,曾赢得多少读者的同情,叹惜,曾赢得多少文学家,评论家的拍案顿足。自《红楼梦》出世二百余年来,考证、评论它的文章浩如烟海,对后四十回的批评文章也可称汗牛充栋,而对黛玉之死和宝钗之嫁,极大多数人总是肯定、赞扬。虽然偶而有人对曹雪芹原意如何提出  相似文献   

19.
评“无名氏续《红楼梦》后四十回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继“高鹗续书说”之后,有专家提出“无名氏续书说”。然而,综合各种实际情况,可以发现“无名氏续《红楼梦》后四十回说”是不能成立的。首先,这样一部几乎家喻户晓的小说,却毫无所谓“无名氏”的信息;其次,“无名氏续书说”不合情理;第三,除了先入为主的“后四十回写得不好”外,给不出无名氏续书的任何理由。从后四十回本身和当时有关文献,可以看出后四十回不可能由无名氏续写。  相似文献   

20.
期号页码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分专题自动检索 《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语言风格差异 初探中国现代诗的发展试论庄子散义的艺术结构试论《红楼梦》中的把字句称文小而其指大,举类迩尔见义远论梁信新作《赤壁之战》 《红楼梦力后四十回的京腔京味儿 一一兼与“杜芷芳说”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