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张九洲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1):45-48
郭嵩焘是晚清时期积极提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在经济主张方面,他在湖南最先倡创厘金;洋务运动中,主张本末并举,反对舍本逐末;主张对外开放,与西方列强"商战";强调"民富",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以"便民"、"利民"、"裕民",反对官办和官督商办;要求收回海关主权和废止厘金等。其思想独到高远,对其后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静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81-84
郭嵩焘的思想具有超越意识,这集中体现在他的本末理论和对"中体西用"的否定变革上。郭嵩焘思想的开创性,源于湖湘文化"借法自强"的理念以及其独特的人生经历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周行之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6):32-35
郭嵩焘曾入翰林,参加湘军,署理广东巡抚,充任兵部、礼部侍郎,且为清延第一位放洋大臣,先后出使英、法,因而郭氏不仅曾办"洋务",亦且了解国际情形.一再败于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之后,清廷朝野上下,昧于形势而又有心雪耻,于是主战者形成一股强大势力.郭氏深知,洋人原以相互"通商"为目的,因遭清廷拒绝,加以官吏及民间之阻难,终至引起战争.因而郭氏力主一面图谋自强,一面以谈和为因应之方,在力不如人之时,惟有以"理"抗"力".不幸其言未被清延采纳,终有"甲午"及"八国联军"之惨败. 相似文献
6.
认知西方,是摆在近代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面前的历史重任.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在欧洲期间,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制度和文化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7.
邵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298-300
清代实行专商引岸制的盐政制度,至晚清太平天国起义后,破坏殆尽,其中以两淮盐政最为糜烂。郭嵩焘作为同光经世派官僚和学者中的一员,对两淮盐政进行了一系列考察,并从其实际需要出发,提出了以规复淮南引地为主的盐政思想。 相似文献
8.
张良俊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3)
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之本在“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为末中一节,国之所以富强是因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中国欲变贫弱为富强,必须循习西洋政教;中国正处于历史大变之时,无暇正“本”,可“姑务其末”,务末既是应变之措,更可“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把正“本”、务“末”视为一体。这就否定了“中体西用”的认识基础,也揭露了其逻辑荒谬。 相似文献
9.
顾春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3):85-91
郭嵩焘以亲历西方的独特视角及对两千年专制体制的深刻批判,形成了自己不同于洋务派且超越同时代的“本末”观。文章通过分析郭氏出使前后西方政治观的变化,特别是从他对专制制度溯本求源的反思中,揭示其政治主张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吴畅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37-139
郭嵩焘的中西文化观在当时具有前瞻性和超越性,他突破了传统的夷夏观,论证了学习西方政治法律制度的必要性,而且超越了洋务派本末体用观,对如何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法律制度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1.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著名的外交思想家。他从实际出发,主张采取以礼待人、以理制人的态度,以熟悉国情、考察洋情为出发点,提出“力主和平、努力避战”的策略,为中国近代外交思想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是竭力维持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还是睁开眼睛看世界,设法跟上世界历史的潮流?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真理,是中国知识界的历史任务。马克思曾经说过:“天朝帝国万古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而这种隔绝状态在应该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必然解体一样。”这正是形象地表明了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的… 相似文献
13.
郭嵩焘的“本末”观及早期现代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嵩焘通过对洋务活动的反思及对西方文明的探究,指出西方文明具有整体性,有本有末,并从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领域探讨了西方各国强盛的根本,他的"本末"论显示出洋务思想向维新思想过渡的特色.郭嵩焘的"本末"观拓展了中国人的文化视野,他关于学习西方、标本兼治的论述,实质上是用"本"、"末"这对传统范畴广泛地探讨了经济、教育、文化及制度等诸问题,在早期现代化求索过程中,在理论上作了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15.
作为中国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是晚清外交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要理解邦嵩焘的外交思想与实践,就必须了解其外交性格,而要了解其外交性格,就必须联系湖湘文化.作为晚清杰出湖湘人物中的一员,郭嵩焘重“势”讲“理”,形成了一种“霸蛮”与“灵泛”相杂合的外交性格.这种外交性格的形成,既与孕育了郭嵩焘的湖湘文化这一大背景相关,又是郭嵩焘本人独特生活经历的必然体现.秉持这一外交性格,郭嵩焘既取得了不少外交成就,也留下过一些失误或败笔.分析这种外交性格的形成及其实践,对于进一步理解郭嵩焘外交思想与实践的复杂性,深入研究晚清湖湘文化中积淀下来的外交思想,推动中国外交理论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郭道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19世纪后期,对西方富强的关注日益成为时代的中心话题。本文以郭嵩焘和严复这两位热心时局并曾亲历英伦的先行者为代表人物,探讨其关于西洋富强的认识同异及背后原因所在。郭、严二人分别以人心风俗和近代学术为富强之本,这一观念出入在知识与道德的不同进路上与本土思想史上的朱、陆异同遥相呼应。文章继而提出其时国人关于西洋之本的第三种观念,也即制度的问题;并试图结合清末历史实际,就风俗、学术、制度这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有所辨析。 相似文献
17.
张俊萍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65-68
在晚清中国人眼里,英国不再是夷模鬼样的异国形象,相反成了"乌托邦"理想国。文章通过比较早期驻英使臣郭嵩焘和薛福成在其出使日记中对英国形象的塑造及其对英国和本国关系的摆放,论述了晚清去"夷"化后的英国形象。郭嵩焘笔下的英国成了一个处处胜过本国的典型的"乌托邦"异国形象,而薛福成则把其亲见的英国塑造成一个能够与历史上的中国媲美的"乌托邦"形象,以此方式尽可能地保存和维护了关于本国的神话。 相似文献
18.
陈宝箴是郭嵩焘的洋务知己和志同道合的僚属,且在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上大体相似,而这些相似性导致了两者有着共同的悲情结局.两人之间因思想相近产生强烈共鸣而结下深情厚谊,非同一般的关系又加深了彼此的影响,尤其是郭嵩焘的洋务思想给陈宝箴后来所主导的维新运动带来了深刻影响.陈宝箴以郭氏教育思想的完善者、吏治思想的执行者、富强观念的实践者的身份践行了郭嵩焘的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19.
朱圆满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83-89
郭嵩焘作为最早走出国门的思想家,是向西方学习最热情的鼓吹者.他特别注意从制度、体制层面去认识和理解西方政府行为,把西方的种种制度创设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研究,认为西洋富强之本主要在于其"朝廷政教",而不仅仅是"船坚炮利";强调人们应该承认西方文明的先进之处,使"向西方学习"成为国人思想和行动上的一种自觉.落实到实践中,就要以学习西方的"朝廷政教"为中心,多角度多层次地拓展学习西方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1875年,郭嵩焘在《条议海防事宜》中提出西洋立国其本在朝廷政教的观点,向被视为超前于时代。然而,若置诸时代语境中,其观点却是在师夷和务本两种自强方案中所取的折中,在推进对西方认识的同时,又回归到关注政教的中国传统认知框架中。这种观点蕴含着认为中西之间道一理同的预设,使郭嵩焘认识到中西之争不仅是力量对抗,更是文明竞争。这也恰是他异于同时代人的思想特征。郭嵩焘打破了西方有器无道的印象,并提出了新的问题:在中西之间,道是异还是同。这个问题为后世中、西学之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