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当代文学叙事的话语实践长期凸显人的社会意识和群体生活,个人的日常生活被视为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补充、说明,是意识形态化的日常生活.八十年代以后,当代文学叙事转向为对个人日常生活碎片式、表象式表述,对理想化、精神化生活空间的建构转变为对个人自然性日常生活空间的呈现,在自然性的日常生活内容中显现个人存在的当下意义.当代文学日常生活写作的流变意味着当代文化生态中文学叙事的转向,隐喻了写作者文化身份的重新认定.  相似文献   

2.
随着1990年代后期文化语境的变化,部分作家从物质消费、身体经验和性别视野等日常主题中突围出来,重新开掘了新的话语向度:其一是知识分子开始有意识地对现代性进程中出现的新“国民性格”进行省思;其二是对底层人的生存状态表达一种平民化的人道关怀;其三是于故土家园、人情人性以及民情风俗中发掘真诚、善良和美德,意图以此实现对生活庸常性的超越.考察日常叙事话语突围的维度,对把握作家的自我认同变化以及当下小说的精神重建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无法超越的自我——论知青文学的叙事策略及其不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皓 《齐鲁学刊》2002,(1):139-141
知青文学的基本叙事策略被固定表述为“青春无悔”、“乡村情怀”等心灵化内容和“一代人”的群体性话语模式 ,建立在“知青视角”上的这种叙事策略 ,使知青文学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群体性情感特征 ,同时也带来了局限和不足 ,制约了知青文学的超越可能。  相似文献   

4.
文学从呈示至境意象以及叙述中心意识形态话语的“集体文本”中挣脱出来 ,面向人类包罗万象的日常生活世界 ,日常叙事展现人间万象蕴藏着的意义。也只有在现代社会里 ,日常叙事才能以前所未有、丰富独特的美学经验聚合为文学的日常性。对此的思索和建构正成为文学理论的一种新关怀  相似文献   

5.
法律叙事的文学化广泛存在于本土法律话语体系之中,从诗性叙事到故事叙事,文学叙事方式与德治教化思想相结合,构成了中华法系的重要话语特色。从源头而言,《诗经》的结集本身就具备法则性的功能指向,汉代“以《诗》为法”确定了《诗经》的法源地位。“哀矜”与“仁”“恕”的结合,完成了“诗性叙事”情感因素的伦理化转换,情感与修辞成为法律教化功能实施的重要手段。随着叙事文学的不断发展,案例和判词中的“故事叙事”取代“诗性叙事”成为更显著的叙事方式,甚至成为传统社会民众接受法律的重要途径。作为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叙事的本土经验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并为当代法治建设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民间性叙事:赵树理和他的乡村革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民间性叙事是不同于启蒙和革命话语的以物质生活为内核 ,以日常生活为表层的一种叙事 ,文章以此构筑了一个物质与革命、物质与民间诸人际关系及物质与民间文化的阐释空间 ,从而对赵树理文学世界的真相给以一种新的但又切合实际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革命与女性的自赎——十七年女性文学叙事的话语裂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年女性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存在着既对话又矛盾的复杂关系。出于对"个人生活命运的关心",女性文本在自觉认同和完成革命叙事的同时,女性被压抑的性别意识与独特的审美体验在一定层面上仍以一种潜叙事方式被建构出来,对革命"正史"与男性话语霸权进行了某种意义上的解构或消解,从而获得了某种超越时代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8.
袁瑾 《学术界》2006,(3):92-99
经典文学研究习惯于在文学内部建立一种封闭自足型的研究范式,很少把文学置于社会的整体语言框架内做综合考察。本文从文学的周边入手,首次将新闻与文学这两种话语形态进行参照比较,依次从叙事的现代性流变、现代社会的话语实践方式,以及现代性话语的美学立场三个方面,逐层论述新闻与文学两者互为张力的胶结关系和话语渐变过程,为文学的现代性演变探求一种规律性的叙事线索,并尝试从新闻学的角度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早期革命文学中同时并存“解放”叙事与“革命加恋爱”式的情爱叙事两种模式,前者淡化现代革命的“自由”理念而专注于“解放”诉求,以“阶级性”为核心并彰显阶级对立与斗争,最终走向革命暴力展示;后者则试图在革命话语与人性话语、革命冲动与情爱追求的冲突与互动中去表现人,从而在主题上更加具有歧义性与复调性.“左联”成立之后,一方面通过“大批判”的方式清除了早期革命文学中“革命加恋爱”的情爱叙事模式,另一方面在文学批评领域内通过对符合左翼文坛要求的作品加以及时肯定、赞赏的方式逐步将文学引导到既定的规定上来,“解放”叙事逐渐取代了原先的情爱叙事.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小说的叙事策略:第一,压抑与反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性话语生成的社会文化原因;第二,性爱分离:作为反抗工具的性话语;第三,建构:作为消费意义上的欲望叙事.这种叙事策略的缺陷:过度张扬的欲望阻隔了建构新的日常生活价值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何轩 《云梦学刊》2013,(3):106-112
《奠基者》是何建明历史题材报告文学国家叙事的经典,它以人物传奇体来建构国家叙事,精选"国家声音"和"国家语境"等叙述代码,与主人公的"行动素"一起,互相交融,生成了"国家叙事"的模式结构。影响国家历史叙事主旨生成的因素有,文体方式的选择、时代精神的需求以及国家意识形态再生产的需要等要素。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普通人参与媒介叙述的潜能得到释放,受众在新闻叙事中的主体性得到彰显。从公共新闻到公民新闻的发展,使受众的新闻叙述控制权得到扩张。新媒体环境下普通受众参与的互动叙述从不同角度延伸新闻故事的情节线,使之成为一个开放性文本。“受众叙述”所具备的动态生成的特性,导致文本边界趋于消解,由此建构了新闻叙事的“全文本”。受众以“游猎”姿态展开新闻叙述,对主流媒体的新闻文本进行挪用、拼贴和戏仿,生成具有“杂交”性质的叙述文本,成为当下年轻世代新闻消费的“间接化”与“娱乐化”的重要表征。作为一种“生产者式文本”,受众叙述不再受制于新闻类别的“常规”,为新闻“诗学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更多可能,并在集体意义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思潮,中国的叙述学(叙事学)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叙述学理论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影视、绘画以及法律等诸多领域。电视剧《潜伏》的收视率屡创新高,堪称近年来少有的谍战佳作,其热播引人深思。该剧巧妙地采用了类型融合的叙述策略,主要体现在叙述语言、叙述视角和叙述结构上。本研究结合叙述学和电影学中的叙述理论,不仅对该剧的叙述语言和叙述视角进行了审美解读,而且从线索、主题、时空、情节和人物等方面对该剧的叙述结构加以阐释和归纳,指出该剧的热播主要归功于幽默睿智的语言,“限知、平视”的视角,“信仰、爱情”交织的主题,详略得当的时空幅度,曲折离奇的情节以及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等。  相似文献   

14.
非线性叙事:电影叙事范式的异变与扩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陌生化的叙事手法带来了良好的观众反馈效果,非线性叙事逐渐成为电影叙事的新宠。“非线性”特征主要通过复调、重复、回环、跳跃的叙事结构,多维度的叙事空间和交织的叙事视角来体现。它的出现不仅带来叙事模式上的深层变革,还对传统的审美规范产生了强烈冲击,对深入研究电影叙事艺术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赋体叙事研究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生 《云梦学刊》2011,32(5):101-103
赋体兼具小说的叙事性和诗歌的抒情性,赋的叙事性既体现在"赋"字铺陈的本义里,也体现在它的题材、手法、与体式上。古往今来的赋论家们对赋的叙事性也不乏零星的认识,但叙事研究相当薄弱,甚至可以说是刚刚起步,一些关键性的、全局性的问题尚未解决,全面系统地考察赋体叙事的成果尚付阙如,理论的更新也该提上研究日程。近年来引入并兴起的空间叙事理论为赋体叙事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赋体叙事可以在赋体本质与叙事、赋体表现手法与叙事、赋体体式结构与叙事、赋体题材与叙事、赋体叙事的源流衍变等五大方面进行深究。  相似文献   

16.
冰心依据新的审美要求重新剪辑小说时间,借助叙事角度的转换表现自我,淡化情节而突出氛围,体现出更深层的审美意识,拓展了其小说的表现空间,以自己的独特叙事模式为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提供了初期的资源。  相似文献   

17.
《诗经·氓》叙事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朝晖 《晋阳学刊》2005,(3):122-123
《诗经·氓》开创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叙事结构模式,并在诗中交替地使用了两种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视角和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的视角。当我们关注其独特的叙事时序时,会领略到诗中独特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姗 《兰州学刊》2008,(Z1):184-188
卡夫卡与余华同为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作家,并且余华的创作深受卡夫卡的影响,其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与《乡村医生》在对叙事张力的追逐上呈现出丰富而鲜明的互文性。不合常理的叙事结构、复合多变的叙事视角以及混乱错位的叙事功能背后潜藏着作者对于存在之真的深切关注。透过游戏叙事与话语变形探究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层矛盾对于揭示我们自身的复杂境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穿越小说和穿越电视剧等“穿越”现象作为大众文化快餐中的一个热点,用传统的经典叙事理论来研究它会有很大局限。拟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网络“穿越”小说,旨在探讨网络穿越小说的迅速流行与它的叙事模式、叙事策略及时代语境的关系。研究认为:穿越小说在故事内容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形成了一定的叙述模式,这种类型化的模式便于读者的接受和理解;在叙事策略上,穿越小说紧扣现代白领的现实生活需求,从权谋和言情两个方面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在与时代语境的契合方面,通过反复叙述“灰姑娘”这一文学母体和“成功梦”,形成了其独特的“造梦机制”。  相似文献   

20.
刘庆邦的短篇小说创作 ,在叙述视角上坚守着平民的人文主义立场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在叙述内容上则着意开掘普普通通的小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的美好和丑恶 ,在叙述话语上则追求纯朴清新的语言、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和生动活泼的细节描写 ,体现了其特有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