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微时代是一个后福特主义文化逻辑在网络空间深度拓展的时代,信息异化是其突出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价值。学界从理论界定、问题表征、引发肇因、主要影响、消解路径等方面全面梳理了学界关于微时代信息异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存在着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较少、实证研究欠缺、研究视角较为单一、代表性研究结论难以得出等问题,当前要注重开展下列问题研究:深化理论研究,探索微时代信息异化的理论依据及其发展规律;强化实证研究,全面分析微时代信息异化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的影响;开展比较研究,注意总结国内外关于微时代信息异化研究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加强应用研究,探索如何形成法律、制度、技术、道德、社会管理等动态的微时代信息异化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1990年代后期文化语境的变化,部分作家从物质消费、身体经验和性别视野等日常主题中突围出来,重新开掘了新的话语向度:其一是知识分子开始有意识地对现代性进程中出现的新“国民性格”进行省思;其二是对底层人的生存状态表达一种平民化的人道关怀;其三是于故土家园、人情人性以及民情风俗中发掘真诚、善良和美德,意图以此实现对生活庸常性的超越.考察日常叙事话语突围的维度,对把握作家的自我认同变化以及当下小说的精神重建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纯粹个人消费"即"自己挣钱自己花"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而使评价"纯粹个人消费"的道德观念和标准变得模糊起来,以至于面对一些极端奢侈和怪异的"雷人"的个人消费及其所造成的严重的消极影响,也出现了"集体失语"的不正常现象。因此,对所谓"纯粹个人消费"进行伦理审思并提出相应的调控理路和措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基于一定条件下人类共同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与价值表达,其伦理意涵主要表现为:儒家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佛家舍己为人的慈悲之心与西方文明语境下的“理性”模式。然而,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化张力与交往压力,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认识遭遇发展困境,规范性与解释力日渐式微。结合话语情境与时代特征,将其置于现代人的生存语境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导,有助于重新焕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代社会的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新闻伦理的困境与突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新闻媒体迫于国内与国际传媒的发展形势,进行了体制改革.由于这种改革不是在市场经济的磨合中自然进行的,而是在行政作用下强制进行的,因而很难找到传媒双重属性的契合点,使新闻伦理陷入了二元对抗的困境之中,造成新闻伦理的异化.因此,要彻底改变新闻伦理的堕落局面,重构新闻媒体圣洁的精神之塔,必须建构一套系统的新闻伦理制度,确定新闻伦理新秩序,调节和规范新闻从业者的行为,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良好的伦理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6.
古代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学术突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代文学研究与意识形态疏离,回归文学本位。随着社会及文学研究的发展,古代文学研究应有第二次回归,由纯文学的研究进入杂文学的研究,由狭义文学研究进入广义的文学或大文学的研究,提倡广谱研究,以期突破古文学的研究困境,实现学术突围。文学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尝试应用,说明这种学术突围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8.
9.
10.
研究界一直将《沉沦》置于反帝反封建的大叙事框架内来阐释,既遮蔽了其小叙事的根本属性与特征,也否定了其小叙事奠基之作的现代文学史地位。《沉沦》将目光聚焦于私密的个人世界与命运起伏,以个人化、内在化的叙事方式,表现现代人在复杂语境中的性之要求与灵肉冲突,开创了现代小说之小叙事的书写模式,其意义和价值于今犹在。  相似文献   

11.
冯金忠 《河北学刊》2005,25(5):97-99
朱雷通过回顾唐长孺领导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出版的整个过程,介绍了古代文献资料整理的特点和规律。张国刚认为,在中国20世纪学术发展的宏观走向上,出现了一个从否定传统到呼唤回归本土化的历史演变过程,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都做出了各自的探索。冻国栋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探讨了唐长孺在中古史研究方面的取得的突出成就,对唐长孺的治学理路和特点作出了准确概括。宁志新和黄正建侧重分析了胡如雷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阶级与阶层分析方法,并对这一治学方法做出了客观和科学的评价。孙继民在20世纪学术史的背景下,从20 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分析和确认了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史学研究成就和他们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认为陈寅恪的特点是承旧启新,文化史观中国化;唐长孺是转旧趋新,唯物史观学术化;胡如雷是弃旧开新,古史形态理论化。  相似文献   

12.
唐长孺先生与中国中古史研究--以社会经济史研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冻国栋 《河北学刊》2005,25(5):85-89
朱雷通过回顾唐长孺领导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出版的整个过程,介绍了古代文献资料整理的特点和规律。张国刚认为,在中国20世纪学术发展的宏观走向上,出现了一个从否定传统到呼唤回归本土化的历史演变过程,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都做出了各自的探索。冻国栋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探讨了唐长孺在中古史研究方面的取得的突出成就,对唐长孺的治学理路和特点作出了准确概括。宁志新和黄正建侧重分析了胡如雷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阶级与阶层分析方法,并对这一治学方法做出了客观和科学的评价。孙继民在20世纪学术史的背景下,从20 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分析和确认了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史学研究成就和他们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认为陈寅恪的特点是承旧启新,文化史观中国化;唐长孺是转旧趋新,唯物史观学术化;胡如雷是弃旧开新,古史形态理论化。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学术史背景下的陈寅恪、唐长孺和胡如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继民 《河北学刊》2005,25(5):92-97
朱雷通过回顾唐长孺领导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出版的整个过程,介绍了古代文献资料整理的特点和规律。张国刚认为,在中国20世纪学术发展的宏观走向上,出现了一个从否定传统到呼唤回归本土化的历史演变过程,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都做出了各自的探索。冻国栋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探讨了唐长孺在中古史研究方面的取得的突出成就,对唐长孺的治学理路和特点作出了准确概括。宁志新和黄正建侧重分析了胡如雷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阶级与阶层分析方法,并对这一治学方法做出了客观和科学的评价。孙继民在20世纪学术史的背景下,从20 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分析和确认了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史学研究成就和他们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认为陈寅恪的特点是承旧启新,文化史观中国化;唐长孺是转旧趋新,唯物史观学术化;胡如雷是弃旧开新,古史形态理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