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O"与"0"是两个不同的数字符号.关于它们的起源与演变、功能与用途以及用法差异等学术界存在着分歧."O"是一种汉字,它的起源地在中国;"0"是印度数码,最先由印度人创造.虽然"O"与"0"在符号的创造上是极其相似的,但它们仍然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数字符号,不能等同与混淆.  相似文献   

2.
在英语和汉语共有的九种基本色彩中,"白"与"黑"是不同于其他七种色彩词(红、绿、黄、蓝、褐、紫、灰)的两个无彩词。这两个词的词义在两种语言中表现出共性和个性特征。本文试从共性和个性角度对它们的词义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有助于理解两种语言存在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3.
水彩画是近代与油画一同由西方传入中国的绘画形式。水彩画与中国画在使用介质颜料和工具材料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它们在作画过程中的"写"与"作"却大相径庭:在中国画中"写""作"不分,"故作字作画皆曰写";而在水彩画中"写"是"灵","作"是"魂"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4.
"是不是VP"与"有没有VP"句式的句法归属,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确定"是"和"有"的句法属性有助于确定两类句式的句法地位,"是不是VP"与"有没有VP"两类句式中的"是"和"有"都是作为强调标记使用的助动词;它们都是位于"谓头"位置,两类疑问句式都是在"谓头"位置上通过正反重叠语法手段形成的,应该归属正反问句。在本文的理论框架下,两类疑问句式能够得到统一的句法分析,这种统一分析和"是"与"有"在句法上有若干平行的特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 、■”形是具有世界性的原始符号。在古代的印度、希腊、波斯及阿尔泰语系民族中,普遍存在“ 、■”形崇拜。它除了宗教以外在世界的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象征含义和不同的式样和变体。在红山文化区域,先后发现“ 、■”形的考古实例和各种变体。“ 、■”形崇拜在北方民族中十分盛行,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原始信仰符号,其基本内涵是原始宇宙观——宇宙数字。  相似文献   

6.
西方现代逻辑学、语言哲学从形式语义学角度对"元语言"所进行的论证,主要服务于命题语义逻辑结构的分析及语义真值条件的研究。符号学从人类整个符号系统之符号意义解释的层面对"元语言"所进行的符号解释学论证,更具系统性、普适性。现代语言学、文艺学、翻译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等学科,主要是借用"元语言"观念与"元意识"进行具体操作。"元语言"观念内含"元意识",又不完全等值于"元意识",它们对于文艺阐释活动的"元追问",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可乐》2007,(11)
提起国际上通用的阿拉伯数字,人们自然联想到,它一定是阿拉伯人首创且被阿拉伯民族沿用。然而事实却大相径庭,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实际上是印度人发明的。  相似文献   

8.
敦煌壁画1000多年以来发生了由"天"的形象到"天人"形象的历史嬗变,反映在由"乐生"到"乐死"、由"天堂"到"天堂与人间"、由佛的歌颂到菩萨歌颂、由画的艺术到舞乐艺术的嬗变。其原因在于,佛教东传过程中经历了由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的历史演变,壁画创作则由希腊画师凭借希腊画法到中国画师凭借中国画法的转变,致使图像的所指与能指均发生变化。由此说明中国古代"通变"之说、变文与变相理论的价值以及中华文化和艺术强大的吸收和消化能力。  相似文献   

9.
印度"梵"与中国老庄之"道"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反映着古代人类的思想与精神生活。本文将"梵"与"道"从相似性与差异性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探讨人类智慧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0.
"柳本尊十炼图"现仅存于安岳、大足两县,是反映柳本尊佛教密宗思想的珍贵石刻造像文物。学界对"柳本尊十炼图"的宗教文化意义的解读至今还不是很清晰。"柳本尊十炼图"首先是一个文化文本符号,其宗教文化意义是符号的象征,是由多个文本符号的互动而构建的,是多个文化域的互动而生成的。"柳本尊十炼图"两个版本的差异体现了文化文本符号的变化和创新及其宗教文化意义的演变,属于文化对话动态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11.
"既然""因为""由于"存在差异,这与它们的历史来源、发展演变有关。"既然"由连词"既"与代词"然"词汇化而成,"然"回指性的残存和演变历程中与之配合使用的主观标记词语的增加,使"既然"更适合用于引起主观因果关系,原因分句常置于结果分句前;"因为"由连词"因""为"词汇化而成,它可连接任意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小句,演变过程中原因分句可回答"为什么"的提问,"因为"原因分句常后置;"由于"来源于"根源于",指出事件产生的根源,多用于引起客观因果关系,"由于"句因果分句的位序与客观事件发生的顺序相一致,后置时的"是由于"格式是受演变历程中"皆由于"等的影响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泛义动词"整"与"搞"在普通话中很常见,他们可以代替许多具体的动词,充当万能动词的角色,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它们又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探究"整"与"搞"的来源,在此基础上,对语义、语法、语用进行比较分析。语义上,主要从基本义、感情色彩两方面进行分析;语法上,从充当谓语、谓语中心,修饰语的搭配以及与词语的组合,词语重叠四个方面来比较,词语的组合主要从加补语、加宾语以及后加"着"、"了"、"过"来比较分析;语用上,主要从语体色彩、地域色彩两方面进行比较。对"整"与"搞"的比较分析,有利于加深对泛义动词的认识理解。  相似文献   

13.
“+、卍”形是具有世界性的原始符号。在古代的印度、希腊、波斯及阿尔泰语系民族中,普遍存在“+、卍”形崇拜。它除了宗教以外在世界的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象征含义和不同的式样和变体。在红山文化区域,先后发现“+、卍”形的考古实例和各种变体。“+、卍”形崇拜在北方民族中十分盛行,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原始信仰符号,其基本内涵是原始宇宙观--宇宙数字。  相似文献   

14.
李金轲  马得汶 《国际论坛》2011,(5):72-78,81
印度自建国后,东北部地区分离与恐怖主义活动严重。中印领土争议东段地区(即我国藏南地区、印方称之为"阿鲁纳恰尔邦")由于紧邻印度东北部,其安全局势也受到了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活动的直接影响。在地理、民族、经济等因素的作用下,"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等印度分离主义组织将其活动范围延伸至了这一区域。近年来,印度东北部分离与恐怖主义组织在所谓"阿鲁纳恰尔邦"的活动日趋频繁,成为影响中印领土争议东段地区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甘地有关印度独立、自治的思想,表现在早期对"斯瓦拉吉"以及后来对"罗摩盛世"的相关论述中。这些自治思想,无论是对西方文明的批判,提倡非暴力抗争,还是对未来理想国的描绘,都借用了印度传统宗教的术语,继承了印度宗教中节制、不杀生的理念。甘地自觉地援用宗教资源,运用民众熟悉的宗教术语与表达,提升了精英化的印度国大党动员底层民众的能力,在推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同时,又推进了印度传统宗教的现代性转化。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给”和“与”的语用差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察《红楼梦》中含“给”或含“与”的句子,发现“给”和“与”两字有大量重叠的义项,理论上可以替换使用,但“给”和“与”在数量和使用方面存在着差别。从语域的角度来说,它们分别是口语和书面语语体。从人物使用“给”或“与”的情况来看,就能区分出他们所处的社会集团,反映他们的社会关系和交际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区域服务贸易协定的兴起,学界引发了关于"绊脚石"与"垫脚石"问题的讨论。通过RATS收敛角度的分析表明,区域服务贸易协定的收敛是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通往多边自由化的一种可能路径。各区域服务贸易协定规则之间的借鉴有助于缩小不同类型协定之间的差距,从而减少"意大利面碗效应";区域服务贸易协定的承诺水平的相似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各协定对GATS的遵循;自愿合并协定的"GATS="特征表明它们更倾向于巩固各国在GATS下的承诺。因此,从区域协定收敛的角度来看,区域服务贸易协定更可能是多边自由化的"垫脚石"。  相似文献   

18.
从"壬、■"字形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当前的应用层面提出字形规范统一的设想,以期为当前的汉字字形规范提供参考。从字源看,"壬"应写为"■",但历代字书中写为"壬",是为与"王"加大区别度;"壬、■"是形音义完全不同的两个字,但这两个字形很早就混同,字形本身已不具备区别字义的作用;在海峡两岸现行汉字的实际运用中,都出现"壬、■"混同的现象。从文字部件简化优化的角度出发,建议将"壬"确立为标准字形,将字源含有"■"的字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与"壬"同形,一部分与"王"同形。同时,也梳理了"任"与"仼"、"呈"与"■"的字形字义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社"文化意指土地、土地神及所衍生的一系列文化行为。"社"文化建构了宇宙、天地与人的认知系统,调整着自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通过土地、姓氏、村庙、祠堂等一系列公共象征符号及围绕符号展开的祭祀、庆典等仪式活动形成了特定群体的在地化知识体系和地方感,承载着认知的"地方"与人文的"地方"多重内涵与价值系统,倾向于促进理解而不是推进行动。  相似文献   

20.
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创意信息系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与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3+4"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对口专业,为了达到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从"才""德""能"三个角度进行"两所学校""两个专业""两个阶段"融合性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创想,使"3+4"人才更有特色。通过"3+4"这种融合性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既有技能,又有创意,还有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