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文新 《江汉论坛》2006,1(2):141-142
我手头的这部三十余万字的论著,既不以“中国文学论稿”为名,也不以“中国文学批评论稿”为名,而以“中国文学观念论稿”为名。王齐洲教授的这一选择,颇有深意。20世纪30年代初,郭绍虞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学术名著《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册,其自序谈到他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动机时说:“我屡次想尝试编著一部中国文学史,……终于没有更大的勇气以从事于这巨大的工作。……所以缩小范围,权且写这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我只想从文学批评史以印证文学史,以解决文学史上的许多问题。”这里,郭绍虞先生是把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  相似文献   

2.
王运熙先生的治学历程有三个阶段。他学术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文学史与批评史两大领域。他对汉魏六朝乐府的研究,填补了文学史研究的空白;他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是该学科领域的重大创获。实事求是是他治学的基本特色,在治学方法上,他注重实证,注意微观与宏观、文学史与批评史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本刊曾于1979年和1981年先后发表过郑先生所述的《闻一多先生说唐诗》、《闻一多先生论楚辞》,颇受好评。这里所刊载的为其续篇。文中资料丰富,文论精深,不仅对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有示范作用,而且也为后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治学方法。因文字较长,这里先发其中第一部分,余者待下期刊完。  相似文献   

4.
张毅 《阴山学刊》2002,15(4):5-8
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罗宗强先生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著名学者,其独树一帜的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研究,在融合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以及打通文史哲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其治学精神和学术追求、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都显示了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5.
<正> 我国的古代文论研究,起步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在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下,陈钟凡先生首先涉足这一领域,于一九二七年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尽管此书仅七万余言,然其开拓之功是不可抹煞的。稍后,郭绍虞先生在一九三四年和一九四七年分别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下册,初步奠定了“文学批评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其间,还有朱东润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以其简明与清晰的特色,在当时学术界独树一帜;方孝岳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按时代,分专题阐述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此外,还有朱维之先生的《中国文艺思潮史略》和傅庚生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通论》,前者重在缕析“思潮”,后者实以“文理”取胜,但都缺少史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6.
傅璇琮先生作为当代学者的杰出代表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在数十年的学术研究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与学术个性的思想体系,其来源,一是以丹纳《艺术哲学》和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为代表的西方文学理论与文学史观;二是中国传统治学方法,尤其是以王国维、闻一多、陈寅恪为代表的前辈学术大师的启示。其学术思想体系一是以历史文化的综合研究为主体的方法论,二是关于古典文学研究总体设想的学科论,三是关于研究者自身素养及治学态度的主体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主体修养论滥觞于先秦诸子,其后内涵不断丰富,至宋已形成集成局面.张耒主体理论中对言德相符的强调,以及对主体精神人格、人生阅历、知识学问等的关注,正是广泛继承和发展前人主体论的结果,也是宋代文学批评中主体论集成特点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8.
《指物论》发微刘恒健陕西师大中文系公孙龙子的《指物论》扑朔迷离,玄奥难解,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桩悬案。为此,庞朴先生曾经不无感慨地说:“《公孙龙子》是诸子书中最难读的一本,而《指物论》又是《公孙龙子》中最难读的一篇”①.张岱年先生也认为在《公孙龙子》诸...  相似文献   

9.
关于侯外庐先生论《管子·白心》等篇著者问题的一次谈话孙开泰我在侯外庐先生主持的思想史研究室工作了30年,主要从事先秦思想史研究。在文革之后的1979年5月4日下午,我去侯先生家(方家胡同),向他请教关于先秦思想史的一些问题。当时侯先生看了拙文《杨朱思...  相似文献   

10.
<正> 翻阅一下《文史哲》多年的目录,我们会发现,在其外国文学园地里有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园丁,那就是黄嘉德先生,全国知名的外国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他为《文史哲》撰写了几十篇学术论文,还曾担任该刊的编委。但是,我们再也看不到他的新的文章了,他已于1992年4月与世长辞。我深切怀念这位令人崇敬的师长和学者,愿在《文史哲》——他生前最喜爱的刊物上谈谈他的为人和事业,也算对先生的纪念。黄先生1952年到山东大学任教,到仙逝整整40年。在教学与科研的沃土上,先生一直默默地耕耘,直到谢世的前一天,他还排上日程参加研究生论文答辩。就这样,他辛勤工作,不停地奉  相似文献   

11.
<正> 今年,是嵇文甫同志诞生九十周年。他是我的最好学友之一。他的优点很多,我认为最难能可贵的,是治学、立身两个方面。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早在1931年,嵇文甫同志就试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写成《先秦诸子政治思想述要》一书,以致为钱玄同等疑古派和国民党反动派所反对,不得不从北京大学回到  相似文献   

12.
陶敏 《云梦学刊》2008,29(2):154-158
读过开明书店版四卷本<闻一多全集>的人都知道.1925年闻一多先生从美国归来后.长期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和唐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先后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后易名中央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长期担任的是"杜甫"、"唐诗"、"王维及其同派诗人"等课程.  相似文献   

13.
目前发行的几部中国古代文学批評史,大都是解放前出版的旧著的再版,虽有修訂,但沒有根本的改动。黄海章的《中国文学批評簡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9月版。下称《簡史》),却是在最近編著出版的。因此,《簡史》在編著上的得失,特別值得重視。我把該书讀了一遍,写下一些讀后的感想。  相似文献   

14.
陶学史上的新探索一魏正申先生研陶论著综评刘孟阳鞍山电视大学魏正申教授,多年来结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矢志不移地进行学术研究,特别是对我国古代四大诗人之一陶渊明的研究,取得了学术界公认的可喜成果。1990年他的陶渊明系列研究之一《陶渊明探稿》(吴云先生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范畴通论》一书是葛荣晋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该书具有四个鲜明特点 :一、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 ;二、严密的逻辑结构 ;三、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严谨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6.
1992年10月,在开封举办的全国第六届《水浒》学术讨论会上,我有幸认识了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文学教授马幼垣先生,并得到了他赠送的1992年6月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的研究《水浒》的专著《水浒论衡》。阅读之后,深感马先生根基坚实,知识渊博,而于治学一道尤为精细谨严。就《水浒》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 我自大学毕业后,曾有幸多年在高亨先生身边,进修中国古代文学。老师对于我,有严格的要求,也有殷切的期望和耐心的开导。下面,试就自己感受较深的几点,结合个人的体会,简单地谈一谈高亨先生在治学方法上给我的一些启迪和教诲。(一)记得在我刚刚开始进修不久,高先生就反复叮嘱,要我踏踏实实地真正“读通”一种重要古籍,把这作为走向治学之路的第一步。高先生认为,多花些气力把一种古籍读深、读透,  相似文献   

18.
著名当代文艺理论批评家黄伟宗的《当代中国文学》 (广东旅游出版社 ,2 0 0 0年 1 2月版 )一书 ,是他继出版《创作方法史》、《文艺辩证学》等 9部书之后 ,出版的第 1 0本著作 ,在方法论上集中体现了他的治学特色 ,显示了一个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线参与者、深谙艺术辩证法的文艺理论家的治学特色。“如果有人问我的批评观如何 ,我的回答就是这论文集的题目所示的‘辨’字。” (黄伟宗 :《新时期文艺论辩·序》)至于“辨”而有成 ,则有赖于作家主体的一种结构性认识能力的自觉养成。黄先生有一个颇具个性的“点、线、面、学”说。 1 979年初他回…  相似文献   

19.
一、学贵自得的创新精神 从汤一介治学的范围来看,很容易给人一种家学渊源的感觉,因为其父汤用彤先生就是一位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其力作《魏晋玄学论稿》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至今仍是研究魏晋玄学与佛学不可不读的经典性著作。但汤一介却不是简单直接的子承父学,相反他却一贯坚持独立思考,力图提出一套新的观点来。汤一介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一开始就受到极“左”思潮的干扰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当时,日丹诺夫关于哲学史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的看法是哲学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汤一介也曾一度信服这样的教条主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态度、方法--关于古代文学研究的一点感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  前不久读了康保成先生的《90年代景观 :“边缘化”的文学与“私人化”的研究》① 、蒋寅先生的《文如其人———一个古典命题的合理内涵与适用限度》② 与戴伟华先生的《交叉学科中的古代文学研究》③ ,我非常赞赏他们的看法。康先生的文章涉及古代文学研究的目的 ;蒋先生的文章涉及我们对待古代文学理论、文学观念的态度 ;戴先生的文章则谈到了研究方法。这三篇文章 ,把古代文学研究中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都提出来了。康先生的文章显然是有针对性的。近几年来 ,一些古代文学研究者似乎感到 ,古代文学的研究被冷落了。它为什么被冷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