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铭 《中国人口科学》2005,112(6):90-9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目前中国超过3个月的农村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1.23亿,而这个数字似乎还在不断增长。如此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对于城乡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意义如何评价?在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为什么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没有缩小?为什么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并没有改变城市化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的局面?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进一步发展将怎样影响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就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对于理解中国这样一个转型和发展中的经济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理解人们所关心的“三农”问题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将脱离农业生产部门,而转到非农业生产部门就业。这是农村商品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报道,“七五”期间我国将有一亿农业劳动力要转向非农业生产部门。如何解决数量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在这种转移过程中,还存在着什么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目前农村商品经济深入发展中比较突出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不搞清楚并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农村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必将受到不利影响。本文根据湖南省祁阳县的调查,试对上述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不当之处,恳请指教。  相似文献   

3.
论农民工就业与城市化——基于年龄结构-生命周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运用年龄结构-生命周期方法分析农民工的就业与城市化。指出,城市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在用工时主要招收高劳动生产率的青年农民工,导致了(1)乡村还存在大量低劳动生产率的中年剩余劳动力的条件下,城市出现全国性的民工荒。(2)进入中年后的农民工绝大多数无法继续在城市就业,因而工作年限成为农民工城市化的关键因素。作者应用该模型估算出农民工家庭进城定居所需的最低连续工作年限,并对农民工预期工作年限的分析与对农民工工作寿命表的估算相结合,估算出中国具备城市化最低限度经济能力的农民工总量。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存在的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为过剩的农业劳动力找到出路。 那么,出路究竟何在呢?能象日、美及欧洲等国那样,把大批农业劳动力都转移到大中城市去吗?不行!这是因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首先必须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前提,而目前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都还很低,农业所提供的产品还不能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各方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民工短缺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警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媒体报道的所谓“民工荒”现象,分析农村存在的庞大剩余劳动力与城市特定民工短缺的现实矛盾,探讨“民工荒”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警示。  相似文献   

6.
解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迟迟不得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初始条件、转移机制或途径?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挖掘一下“转移滞后”深层的历史成因,并对1978年后获得启动的“非农化”浪潮给予理论上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我国东南“民工荒”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4年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首次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民工短缺现象,被人们称之为“民工荒”。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受民工工资水平低和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其根本原因是由中国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阻碍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所致;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最有力的措施在于提高沿海土地价格迫使低级产业迁出,降低内地制度成本接纳迁出产业,在此基础上引进先技术设备,促进沿海地区企业技术迅速升级。  相似文献   

8.
民工城乡两栖型就业与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民工的城乡两栖型就业这个角度出发 ,重点分析了对现阶段城市化进程中民工城乡两栖型就业的特点 ,并对民工的城市化归宿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贫血对儿童的身体和智力的正常发育、机件的免疫力都有不良影响。为什么生活条件好了幼儿还患贫血?为什么孩子越大贫血率越上升?看了3~7岁幼儿血红蛋白调查分析,您就会明白。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化力度、人口流动行为与户籍改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分析了户籍制度保护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工业化乏力和劳动力市场素质门槛是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根本原因。基于人口流动行为的分析 ,阐明了户籍制度改革可能使部分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入住集镇或中小城市 ,但并不能根本改变民工在城乡间或城市间的“钟摆式”流动特征 ,难以达到促进城市化从而促进就业转换及扩大就业的目标 ,最后是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