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所面临着的系统层次的自然界,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那么,自然界究竟是从何处而来,向何处而去呢?其运动转化的方向和趋势又是什么样的呢?这些就是自然辩证法的第三个规律——循环发展律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个大的循环,而这个大循环要经历极其漫长的岁月。因为“这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这个循环只有在我们的地球年代不足以作为量度单位的时间内才能完成它的轨道,在这个循环中,最高发展的时间,有机生命的  相似文献   

2.
自然辩证法理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去研究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的特殊规律,做出科学结论,而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做出哲学的结论,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自然科学为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条件和奠定理论依据,而自然辩证法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论指导。混沌学这门在近几十年才兴起的新学科,现在已经渗透到各学科之中。自古,混沌这个词就充满哲学色彩,庄子的故事里混沌是“中央之帝”的名字,混沌代表了一种有序的政治策略。有些混沌学家就常常认为自己是哲学家,…  相似文献   

3.
<正> 美是美学中一个最基本的范畴。美学史上,人们一般或者把它界定为物的客观属性,或者把它界定为人的主观意识。虽然目前也有主张“关系说”的,但归根结蒂,还是把它界定为客观对象自身的或人的主观的属性。但是,既然美不能脱离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双方而存在,就不能把它归于任何一方,而应当从双方的关系中探寻它。本文试图从对一般的关系范畴的讨论出发,进一步考察人同现实界的审美关系的形成和特点,从而阐明美是在审美关系中存在的对象性属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人类自从获得自我意识,就总在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作出解释。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实际地位或主观规定的不同,人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理解和解释也就不尽相同,这也就直接影响到人和自然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一 自然界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人类,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生存,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人又不是消极地依附于自然界,人能够选  相似文献   

5.
近期国内有学者提出"人化自然辩证法"的概念,认为一方面古代中国的天人关系学说印证了天人的不可分离;另一方面马克思从不考虑无人的自然界,马克思总是把现实世界看作人化的自然界;因此认为,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个人观点,马克思一直反对恩格斯的这一思想,而国内学术界一直没有认识到这一"历史事实".然而,古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所谓后现代主义"生存实践"学说都不能作为马克思"人化自然辩证法"的直接印证.更主要的是,就"人化自然辫证法"本身来说,"人化自然"如果还是指自然,那还逃不脱自然辩证法;如果是指人的活动与社会关系,恩格斯早就指出辩证法包括社会历史辩证法.因此,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自然辩证法、社会历史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之外的人化自然辩证法.  相似文献   

6.
一、摆正两个位置:"之外"还是"之中"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本身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要靠自然界而生活.恩格斯说:"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象站在自然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①这就是说,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存在于自然"之中",而不是"之外"(或之上).  相似文献   

7.
在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上有两个命题,这就是:1、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进入一般之中;2、一般、普遍体现了个别的特殊的东西的全部丰富性。这两个命题都来自黑格尔,列宁在《哲学笔记》中都讲到了。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理解这两个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呢?在一般与个别的问题上今天重提上述两个命题有什么意义呢?自然,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本是一个很古老的哲学问题了,但问题古老并不等于没有新意,更不等于人们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能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了。实际上,在整个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中,这个古老的哲学问题都一直贯穿于其中,成为历代哲学家经  相似文献   

8.
一、历史类比的一般性 历史类比的直接依据是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规律作为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首先反映了事物现象的一般。但是,这个一般在客观现实中任何时候都不是对象或过程的某种超然。而总是与个别交融在一起。列宁写道:“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  相似文献   

9.
孙亮 《北方论丛》2008,4(2):109-113
对自然辩证法的消解自卢卡奇肇始已近一个世纪,这种论调在国内哲学界同样有着较大的"市场"。他们的观点是,恩格斯的自然证法是从脱离人的自然界出发,因而是无视人的;马克思自然观的出发点是被人的目的性活动中介过的"人化的自然界";马克思从不赞成"自然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历史辩证法,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对立的。对此,重返文本与勘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清楚地认定,在承认自在自然的辩证法基础上,恩格斯理解辩证法绝非"无人的视野",马克思一直支持与赞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恩格斯与马克思正是面对着不同任务,来共同研究一部"完整"的辩证法即在实践的基础上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的辩证统一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教学中,常常遇到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为什么不能避免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而象日本那样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为什么不能按照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从封建社会演变为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社会?  相似文献   

11.
历史学是科学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是一种系统的并且可以实验的科学。这种科学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近代以来包括历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而对于“历史学是科学吗?”这一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历史学既是科学又不是科学,它比科学多了一点什么,又少了一点什么。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和自然科学所知道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自然科学知道的事实,可以实验或实证,可是历史无法进行实验也无以实证。事实上,历史学家除了科学的头脑以外,还不可避免的要有一颗诗人或文学家的心灵,才能由此体会到人———作为历史的主体———的心灵深处。就此而言,历史学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乃是艺术,是文学;它因此也就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在人文动机和价值上是中立的。历史既是自由的人所创造的事业,所以它并不总是具有自然界那样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一题材的自然属性对一般虚构性作品具有同样对应式的潜在影响,因为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世界模式化的表现,它是一个特定生活题材抽象而又具象的存在形态。历史文学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它对历史原型有某种特定的指谓性,有一种异质同构的对应关系,不能象虚构性作品那样将原生对象完全撇置一边不管。历史文学的题材对象是一个优势和局  相似文献   

13.
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的渗透,是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知识发展中的一大趋势。现在,这种趋势变得愈加明显和强烈,渗透的速度、规模及其重大影响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自然科学是怎样向社会科学渗透的?社会科学会发生哪些变化?它还能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吗?会不会象有些人担心的那样,“将变为自然科学的  相似文献   

14.
张荣翼 《社会科学》2012,(1):162-168
文学生产-消费是文艺学中的一个或者一对重要问题,而它作为问题并不是因为它的现象层面的存在,而是这种存在在文学中产生了新的阐释的需求。作为社会分工之后的文学,它有生产-消费的问题本来应该是理所当然,而之所以在古代不这样看待,往往有着伦理因素,人们需要有一爿脱离世俗生活指标的净土,而从社会统治角度看,回避或淡化文学的生产-消费特性有利于文化管制。文学的生产-消费特性不只是文学现实的一种功能的体现,而且它也是文化的再生产的一种属性。文学生产-消费是一个连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它对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关于哲学范畴的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一般和个别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两对范畴是相同的范畴。我们认为这样认识是不妥的,尽管一般和共性含义的区别不大,但是个别和个性是不能等同的。所谓个别是指单个的、特殊的、有别于其他事物的个体,即具体事物。个性则是指一事物之所以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是一事物所独有而他事物不具有的特殊属性。  相似文献   

16.
中西古典美学面貌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各自所采用的主要推理形式不同。西方古典美学理论主要由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构成,而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则更喜欢运用类比推理。 1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或者说,是由一般性程度较高的知识推导出一般性程度较低的知识的推理。归纳推理的思维进程方向与演绎推理相反,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或者说,是由一般性程度较低的知识推导出一般性程度较高的知识的推理。类此推理的思维进程方向与上述两种推理皆不相同,或者是由一般到一般,或者是由个别到个别,也就是说类比推理的前提知识与结论知识在一般性程度或特殊性程度上是相同的。“类比”,即两个对象之间的类似,相符或有同样关系。类比推理是“在类比物与应予解释的系统之间”进行的,它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类似而推出其他属性的类似。类比推理的结构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一)“现实世界”的否定性统一本质人生活于现实世界,也只能在现实世界中生活。什么是对人而言的“现实世界”? 人类一来到世上,就遇到现存的自然界。自然先于人而存在,人是自然长期进化基础的产物;人类诞生以后也不能脱离自然,还要依靠自然界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但是,现存的  相似文献   

18.
"场"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态吗?笔者曾撰文指出,无论是根据思维的客观规律,还是根据爱因斯坦的有关论述,都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也不能得出"场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结论.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本质、运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理论,这种理论是通过对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认识)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场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观点表面上也不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的定义,因为场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并且也确实有物理学理论的支持,然而实际上,它并不是对物理学关于场的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对此,我们可以用物理学的理论和实  相似文献   

19.
“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资本论》第1卷,第89页)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阐明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存在条件,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精华,而且概括了商品经济的共性。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既然凝集在产品中的劳动仍需通过商品及其价值形式来体现,那末,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难道就不存在某种拜物教性质吗?它的拜物教性质难道不随着它所反映的社会关系的根本变化而具有新特点吗?长期以来,我们回避或者否认这个事实,现在提出  相似文献   

20.
自从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展开争论以来,我们收到不少有关这个问题的来稿,由于篇幅有限,除一部分已刊登外,其他来稿则作一简要综述如下:一什么是基础?它是否包括生产力在内?张本同志来稿认为: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对于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来说,是个别的、特殊的原理,正如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领域较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域是局部的特殊的领域,历史唯物主义不能停留在它的基本观点——一般的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问题,为了改变人类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