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现代化模式的第一次大讨论,胡适在此问题上独树一帜,提出:在政治上,走英美式的现代化道路,实行民主政治;在文化上,“充分世界化”;在人的现代化方面,主张个人自由和人格独立  相似文献   

2.
国学思想浓厚的胡适留学美国,深受西方现代文化观念影响,积极向国内输入现代思想和新方法.他倡导文言一致的白话文;强调发展科学,融合中西文化,充分世界化,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为中国能与世界各国并驾齐驱而努力;并不失时机地向西方宣传介绍悠久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3.
牟宗三先生在《政道与治道》中是以民主观察政道,从而否定了古典中国的政道.实际上,古典中国关于政道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客观的历史实践.但它是不同于西方民主政道的政道,是专制的政道.当代中国法律之治道的移植和构建应该借鉴古典中国政道与治道完美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从而构筑适宜于国族人生与人心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4.
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思想浓厚的胡适留学美国,深受西方现代文化观念影响,积极向国内输入现代思想和新方法。他倡导文言一致的白话文;强调发展科学,融合中西文化,充分世界化,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为中国能与世界各国并驾齐驱而努力;并不失时机地向西方宣传介绍悠久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5.
胡适晚年(1949~1962)政治生活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晚年在致力于拥蒋反共宣传的同时,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追求,他主办的《自由中国》则是其追求自由、提倡议会政治的标志,从而为国民党所不容.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国民党对胡适采取容忍态度,而当形势变化之后,国民党又对胡适的政治思想进行围剿反击.胡适固有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信仰决定了他在坚持反共立场的同时,又与蒋氏政权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在宪政"中国化"问题上,与张君劢等那种意在将西方自由主义民主宪政统摄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内省超越式进路不同,作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大师胡适代表着另一种文化演绎取向:以"充分西化"为表征的外化适应式进路,致力于寻找自由主义民主宪政在中国历史文化空间里的安身立命之所。从"造因"方案到"幼稚园"宪政,大致体现了胡适对推展宪政"中国化"命题的理性思考以及执着探索精神,也在方法论意义上向世人表达了中国政治转型中现代性成长与乌托邦诉求之间的张力关系,从而抒写其卓越的宪政情怀。  相似文献   

7.
政治转型与表达自由有其自身的逻辑关系。表达自由为政治转型准备了条件、提供了动力。表达自由是培育公民文化和民主素质的土壤,它有利于避免转型成本的破坏性浪费,并促成民主制度的萌芽、发展和形成。政治转型为表达自由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使民众所享有的有限表达自由发展到有制度保障的充分表达自由。  相似文献   

8.
面对近代中国尖锐复杂的文化冲突,胡适提出了充分世界化的方案,试图克服各种变相的“中体西用”论及其中蕴藏的虚骄自大心理。这是一个被视为“全盘西化”论、强调自我反省和自强开放的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方案。尽管其中的缺陷十分突出,但对推进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徐复观认为,西方近代经典自由主义主张理性至上、伸张自然权利特别是财产权促成了西方民主与法治的形成;然而以洛克、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强调资产阶级追求无财产的权利和自由,是以牺牲劳动者的权利和自由、牺牲平等和分配正义为代价的。他主张对自由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将先秦儒家思想包含的德治思想、民本主义和政治抗议精神等核心价值与西方政治文化的精华实行创造性的融合,以便在中国开创体现着民主与法治精神的新型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 2 0年间 ,政治转型成了一种全球现象。中国政治的上层建筑也面临着政治结构和权威形态的整合、政治制度的创新和政治文化的重构等一系列转型时期的困难和障碍。中国市民社会的成熟将最终导致政治转型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转型即由专制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理性超越,开启了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先声;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民本思想又成为中国人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中介和桥梁;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人性解放运动,提出了全面改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任务.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加快,我们要弘扬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在消除封建残余思想影响的同时,改造和利用民本思想,并与民主文化相融合,这是实现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重要途径.那种企图用所谓"新民本"思想作为政治文化建设目标的想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倒退.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乡村妇女民主政治参与经历了两次大转型。村民自治促使乡村妇女民主政治参与转型是改革开放后乡村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法律赋权、程序化等突出特点,但转型过程的良性发展,还需面对历史和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1930年初,胡适等向国民党政府发起了颇具声势却昙花一现的人权运动,充分展示了他的人权思想,在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一时期胡适的人权思想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其渊源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个人主义,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思想以及美国的民主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4.
新文化激进知识分子,从激进的思想文化革命到激进的政治革命,目的都在于推进现代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以伦理革命和文学革命为主的思想文化革命,对推进思想领域的现代化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他们发起的文化与思想启蒙运动,很大程度上都作为维护共和政治或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的一种手段,这种政治功利主义态度决定了其文化激进态度,尤其是全盘性反传统的激进态度。这种激烈的文化反叛,使其失去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因而也就失去了建构新文化秩序的基础,最终使民主与科学流于空洞的口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给五四文化启蒙注入了新的现代性的内涵,但新文化激进知识分子急于在社会革命方面取得进展,对建构新文化秩序却没有充分的准备,这便注定了五四文化启蒙运动是一次未完成的启蒙。  相似文献   

15.
重评胡适的“西化”与“全盘西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三十年代胡适的文化观经历了从中西调和到西化的转变。他以激进态度反对文化保守主义,一度支持“全盘西化”口号,但很快便放弃了。他不赞成全盘照搬西方文化,他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前途,认为中国新文化是中西调和的现代文化。因此,以“全盘西化”来概括胡适的文化立场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6.
以胡适禅宗研究为个案,研究了胡适自由主义思想与传统自由思想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胡适的禅宗研究虽然缺乏思想深度,但他的自由主义理论与禅宗存在关联,胡适要求政治与文化自由,这是中国近代自由主义不同于传统的主要进展,但胡适并没有意识到现代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也能找到它的参照.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中心问题.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展工作的百年历史过程相对应,中国乡村政治文化也经历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文化到社会主义乡村政治文化的演进,中国农民的政治价值观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党通过对广大农民群众传授文化知识,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政策,帮助农民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和培养权利意识,总体上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化成为中国乡村政治文化的最主要特征,以乡村精英为主要载体的政治文化与之形成互动,成为党在乡村推进基层民主选举进而构建民主的政治文化的工作依据.可见,探究党领导中国乡村政治文化演进轨迹与规律,对构建新时代中国乡村政治文化、助力乡村现代治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胡适提出其著名观点--幼稚民主现.其内涵是:民主制度是一种幼稚的政治制度;民主可随时随地开始;民主运行无需高深的知识程度.胡适提出幼稚民主观,是为了维护民主的终极价值,是为了解决中国民主进程的理论困境,也是胡适个人民主理论的逻辑产物.从理论角度而言,胡适的幼稚民主观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任何民主都需要一个试错的过程.民主运行和民众的智力程度也没有必然的联系.胡适的幼稚民主观也存在严重的缺陷,因为他过于重视制度的效能,忽视了民主运行所需要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杀熟"不是自50年代开始的。在二十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多次抨击,而以五四运动和十年浩劫为最严厉,前者的批判是合于时代要求的,而后者的运动是民族大劫难。1935年是中国本位文化、全盘西化、西化各种观念争相讨论的一年。本位文化论者、西化论者和其他参加争论的学者各自阐明自家的观点,而忽视了他们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关心国事,都在寻觅救国、建国之路,都或多或少地承认中国文化传统的作用,只是各有自己的理想途径。二十世纪"孔子"的胡适,主张"充分的世界化"(全盘西化的另一种表达),在对待中国文化传统方面是非常激进的,可是他在个人的行为上又多方面地遵循中国传统礼法和习俗。热衷西化而又保持传统文化,真是耐人寻味。胡适倡言的"充分世界化",似是预言,在今日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环境中,值得再加解读。  相似文献   

20.
胡适两次提出“全盘西化”都有特殊的背景和原因,他并不主张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他的“全盘西化”实为“全力西化”,是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手段而非目的。胡适并不是真正的“全盘西化”论者,其文化现代化的思路是通过全力西化的努力,使中西文化充分交融,经过“适者生存”法则的选择,最终建立包含中西文化精华,符合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中华民族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