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极为晦涩难懂,将其通俗释读很有价值和意义。通过对以陈嘉映先生《<存在与时间>读本》“导论”第二章第五节为蓝本的内容进行通俗改写和补加释解,我们发现,这一节内容展现了该著的宏观思想脉络:通过对此在进行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分析,揭露此在最后的根据和最根本的本质就是以“本真时间”来标示的伴随生存活动而有的不自觉的理解活动。而对“本真时间”的阐明,为显露“存在”本真含义完成了最后一步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三重困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实际上存在着三重内在的困境:第一是“此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普遍有效性问题;第二是“本真”生存的先行设置和“此在”中心主义的嫌疑;第三是不关心存在者而带来的在现实面前的无能为力。这些困境是其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与其反传统的动机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对于《存在与时间》的研究来说,把握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看法并考察其论述中的现象学理路,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说明,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批判性的继承与发展,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现象学的观点,不仅使他有可能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问题,而且给予了通过此在的现象学来开显存在意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原载于《汕头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 0 0 3年第 6期的寇鹏程先生的文章《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三重困境》 (另见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 2 0 0 4年第 2期 )指出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存在着三重内在的困境。笔者认为 ,“三重困境”的提法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这里一一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的解构恰恰是将一般科学认识中没有自觉意识到的认知本身的"怎样"通达的方式显现出来了,这就是显示中的形式。解构式的形式显示中的先理解(形式)之在场是对建构对象的更原初的指认。关系意义就是意向性走向现实,这已经是在超越胡塞尔的现象学。这里的存在意义是指将传统哲学中那种客体化的实在——"存在"解构之后获得的东西。这个使存在者得以存在的存在意义,甚至是我们这个生活世界更根本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存在与时间》是西方思想文化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西方哲学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部著作。《存在与时间》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和影响,首先与它处理的问题的深度、广度和现实性有关。《存在与时间》的基本问题不是人,而是一般存在的意义。《存在与时间》从表面上看是要纠正西方人在存在论问题上的根本错误,实际上却是以存在论问题为进路思考时代的问题。海德格尔在把事物是否存在的问题变成事物的意义问题的同时,也把理论问题变成了一个实践问题。当哲学的理论问题变成哲学的实践问题时,哲学也就成了我们的存在方式。《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划时代的贡献是恢复了实践哲学的基础地位,开始了哲学的实践哲学转向。  相似文献   

7.
理解,不仅在阅读活动中和面对他人的言行时发生着。理解,在最源初的生存活动中就展开着,理解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人对自身生存的可能性的理解,对周围之物的观看、筹划、规定,都是最源初的理解活动。源初的理解,不是先验的思维主体对独立的客体进行抽象的、概念化的认知,而是在世界中存在的此在根据自身的生存,向着自己的世界筹划其他存在者的存在方式。源初的理解活动、生存活动中的理解活动,是此在的存在和其他存在者的存在的共同发生。理解关乎的不是客观的知识、永恒的真理,而是人对其他存在者的存在方式的筹划、开启。此在总是在世界中存在着,因而在解释事物时,也总向着已有的生存世界筹划前来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方式。这种解释和理解的前结构之间的循环,是此在实现先行接受的意义体系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存在与时间》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持守着先验主义的立场、语言、方法和思路,从而无法彻底地以前理论的方式通达和理解以运动为基本规定的存在自身。《存在与时间》中依然残存着形而上学的语言和思路,从而无法彻底地通达和理解以运动为基本规定的存在自身。于是,《存在与时间》终成了一部无法再续的断简。  相似文献   

9.
《存在与时间》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持守着先验主义的立场、语言、方法和思路,从而无法彻底地以前理论的方式通达和理解以运动为基本规定的存在自身。《存在与时间》中依然残存着形而上学的语言和思路,从而无法彻底地通达和理解以运动为基本规定的存在自身。于是,《存在与时间》终成了一部无法再续的断简。  相似文献   

10.
熊十力先生反对将“体”“用”截成“两片”,并看到了宇宙发生流行中海沤不二的终极本体,但是熊先生却又将心分为“本心”和“习心”。我们可以追问,若是“体用不二”,“本心”与“习心”何以截分?或者说“本心”和“习心”的关系如何?“境不离识”,可同样“识与境存”,而“识”(习心)本即是“本心”的流行,在新的意义上可以说“境不空”而“识亦不妄”,“本心”即是“习心”,心本无二。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与诺斯替主义之间的牵涉关联是学界颇受争议的一段公案。汉斯·约纳斯发现,在《存在与时间》中,瞬间始终在本真将来与本真曾是的关联中出场,并未显现为独立的环节,同时它在实存论上的实践内容为空。由此出发,约纳斯将海德格尔的实存论视为诺斯替主义的现代对应项,甚至是现代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就此而言,以克服现代虚无主义为己任的海德格尔竟会走向自己的对立面。这里旨在阐明:在约纳斯看来,海德格尔的瞬间思想与现代虚无主义呈现何种内在关联;另一方面,围绕抛者或永恒的离场、瞬间之空性等问题,阐析约纳斯的上述论断是否公允准确。最后,由瞬间问题出发,管窥海德格尔的实存论与诺斯替主义乃至现代虚无主义之间的思想关联。  相似文献   

12.
归化与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前者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后者以原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准确传递原语言的文字信息,还应重视其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本文以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合译的TheTrueStoryofAhQ和茱莉亚·洛弗尔翻译的TheRealStoryofAH—Q中第二回和第三回的翻译为例,从语言...  相似文献   

13.
《蜀道难》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李白歌行的代表作。自其产生以来。历唐、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对其主旨的阐释莫衷一是。在系统地梳理历代主题说的基础上,可以看出李白《蜀道难》与左思《蜀都赋》之间的关系和其“以赋为诗”的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