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劳动社会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劳动社会中的谋生劳动和其他生活活动是截然分开的 :前者通过市场在家外完成 ;后者不能进入市场 ,只在家人、邻里、朋友以及其他社会网络中进行。谋生劳动凌驾于其他劳动形式之上 ,被认为是创造价值的并得到社会承认 ,在决定个人生活意义和个人认同方面具有特殊意义 ;其他生活活动虽在观念上也被社会承认 ,但对创造价值和确立个人认同的作用不大。因此 ,谋生劳动一直是实现社会化和社会参与的核心基础和主要手段。这种分离还把人生分成青少年时期学校教育、谋生劳动和退休后长期业余生活三个阶段。这种僵化的价值和时间体系并非自然产物…  相似文献   

2.
《学习与探索》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上刊登的《巴门尼德“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是唯心主义的》一文的观点,我不赞成,谈几点看法以就教于庞长富及其他同志。巴门尼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的人。我认为,要断定巴门尼德的“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这一命题到底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首先要以他自己对这一命题的解释作根据。巴门尼德说:“思想与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因为你决不能遇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表达的存在物的。在存在物之外,决没有任何别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命题: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中,劳动具有商品性质。并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作者认为,马克思关于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论述是以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不是交换的对象为前提的,其结论仅仅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具体规定,不应当作教条不适当地应用于社会主义。对劳动本身的价值决定,作者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作了证明。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劳动力”和“创造者”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把人仅仅视为“劳动力”是资本主义的痼疾,是私有制存在的需要,是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需要。而人是“创造者”则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自我解放和自我买现的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劳动力的人的劳动是被强制的劳动,被强制的劳动过程是劳动者生命的叹息。马克思在谈到这点时说:“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47页)马克思指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劳动者同生产的关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敌视人的本质。由于私有财产的两个分离即劳动和资本、土地的分离以及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分离,必然导致人与社会的分离,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者相对立,使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所奴役,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大他本身就越贫乏。人与社会的分离又带来了另一个恶果──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分离,在工人那里劳动仅仅是被看作谋生的手段;在资本家那里,盲目狂热地把自然界固有的使用价值,通过对他人劳动的占有转化为自己的私有…  相似文献   

6.
把人道主义与唯物史观对立起来,是当前人道主义批判者们的最基本的论点。一位我所敬重的学者写道:“人道主义是在历史上特定阶段形成起来的资产阶级的历史观,它具有自己的概念、范畴和命题。唯物史观正是扬弃了这种思想体系才建立起来的。”(四月十一日《文汇报》第三版)“在对待人的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以劳动的发展来说明社会的秘密,而人的本质则要由社会关系来说明”(第三十八期《理论战线》)。这一观点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王世梅同志《流徙文化论》,“把人类的流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这是一个贡献。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进步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发明创造了生产工具。人造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创造文化。这种物质形态的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劳动同本能的、动物式的劳动相区别,才成为真正的人类劳动。  相似文献   

8.
“劳动创造了美”的命题,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分析“异化的劳动”时提出的。他说:“国民经济学不考察劳动者(即劳动)同他所生产的产品的直接关系,借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当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  相似文献   

9.
公孙龙是战国末期的赵国人,是当时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白马非马”是公孙龙最负盛名的理论。“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系。”对于“白马非马”这一命题,有人认为,是形而上学的诡辩论,而笔者认为“白马非马”论集中地反映了公孙龙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一、“白马非马”命题的真正含义 《白马论》的中心思想是论证“白马非马”。由于对“白马非马”的“非”字理解不同,也就直接影响到对公孙龙的哲学思想的评价。我认为,对“非”字不能仅从语词上加以解释,而应通览《白马论》全篇,着眼于公孙龙对“白马非马”所作的具体分析。“非”字既…  相似文献   

10.
读了宫希魁《劳动供求规律初论》(载《学习与探索》1986年第1期,以下简称宫文)一文后,受到不少启发。但宫文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1、“劳动供求规律不是把劳动力作为商品来调节”,2、“调节劳动供求的杠杆已经不是劳动力的价格,而是劳动收入。”这两个观点却值得商榷。还联想到劳动供求规律和工资关系的有关问题,一并提出来就教于大家。一宫文的上述两个观点,首先牵涉到究竟如何理解劳动供求规律内涵的问题。宫文认为劳动供求规律仅仅“类似于商品供求规律”,而这两个规律“所不同的是,一个以商品为调节对象,一个以劳动为调节对象”。还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供求规律,没有必然联系”。这样理解劳动供求规律,有失马克思的原意。我认为,商品供求规律和劳动供求规律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劳动供求规律是个特殊的商品供求规律,特殊在它是以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商品为调节对象的。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供求规律之间,不是“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1.
论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张同武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要搞劳动力市场,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劳动领域里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这一命题的提出,冲破旧体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明确了劳动体制改革的方向,符合建立社会...  相似文献   

12.
郭芳 《东西南北》2011,(22):68-70
在一部英国人写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里,“香格里拉”被描绘成一块永恒、和平、宁静的圣土。 从此。“香格里拉”成为西方世界里“世外桃源”的代名词。这后来被《不列颠文学家辞典》认为是该小说最主要的功绩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 《经济研究》1983年第10期所载刘忠民、李长盛二同志的《死活劳动之比能确定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之比吗?——与牟以石同志商榷》一文,对拙怍《试论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公式Ⅰ(v+m)=Ⅱc的伟大历史意义》(《经济研究》1983年第3期)的论点,提出了质疑。刘李二同志认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究竟怎佯才算恰当?仍然一直是争论的难题。牟文为解决这一难题提洪了很好的启示”,“但牟文得出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希望引起对  相似文献   

14.
詹彪同志的《评生产条件所有制论及其它》一文①,对理论界关于劳动力生产条件分配(人们一般称为劳动力所有制)的讨论颇不以为然,他主张以自由的联合劳动的讨论代替劳动力所有制的讨论。他说,讨论劳动力所有制“只能使人不去争取做自由的主人,不去实现‘自由的联合劳动的社会经济规律’的作用,而去争劳动力个人所有权。……这种理论是不利于提高劳动人民觉悟的。”我们认为,如果说讨论劳动力所有制会导致个人主义,那末讨论物质利益原则和按劳分配是不是会把人们引向福利  相似文献   

15.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的最早提出者,是在联邦德国和美国很有影响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哈贝马斯。他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论者之一。 哈氏生于1929年,著有《理论与实践》(1963年)、《认识与人的兴趣》(1968年)、《技术与科学是意识形态》(1968年)、《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化问题》(1973年)等书。他继承了本学派马尔库塞关于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主要生产力”的观点,于1968年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命题。这一命题概括了当代新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经济学界对劳动对象是不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而且相持不下。笔者认为,这一争论的根本点是在于对劳动对象本身的不同理解。 一、自然资源不就是劳动对象 否定劳动对象是生产力构成要素的一些同志,实际上是认为自然资源就是劳动对象。人们常常援引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的观点,把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和劳动对象混为一谈,从而把劳动对象排除在生产力之外。例如,康斯坦丁诺夫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写道:“外部自然界或地理环境,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一个经常的、永久的和必要的条…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是匈牙利哲学家乔治·马尔库什于1965年出版的著作,此书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用"哲学人类学"的范式来解读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合理性。马尔库什认为,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人的本质"这个概念入手。于是,他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基础,分析了"人的本质"这个概念,以此回应用"哲学人类学"这个范式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在此书中,马尔库什从劳动、社会性和意识三个方面重新探讨了人的本质:首先,他探讨了劳动在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艺的起源与发展问题,我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有许多精辟深刻的论述。这对我们认识文艺的社会本质与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认真学习。文艺起源于劳动,从劳动时发生 一九三○年五月,鲁迅在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以后,曾在译本序言里热情肯定了该书作者在“有用对象的生产(劳动),先于艺术生产这一个唯物史观的根本底命题”上,“用丰富的实证和严整的论理”,“给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放下了基础”。认为普列汉诺夫写于一九○三年以前的这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著作.有力地批判了德国毕海尔等人关于文艺“源于游戏本能”的论点,攻克了…  相似文献   

19.
在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传统中,对劳动问题的探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荷马到黑格尔之前,劳动一直被看作源自人类有限性的低贱的劳作,人必须辛苦劳作才能在自然面前生存,这说明了人是不自由的、有罪的;在黑格尔和马克思那里,劳动是人类本质特征的外化,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体现;当代学者则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提出了质疑和修正.  相似文献   

20.
苏红 《社科纵横》2000,(1):78-79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必须把它放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中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观点 ,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全面丰富和展开。第一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在《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指出 :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类的特性。人是劳动的产物 ,也是劳动的的主体。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劳动的产生就是人类的产生 ,劳动的解放和发展 ,就是人类的解放和发展。人只有通过劳动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