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元供给模式具有集聚资源、平衡供求、促进产业提升的实践价值。关中—天水经济区作为西部区域经济体,现阶段文化产品供给依据区域经济特点,选择以政府主导下市场化运作的多元供给模式。但在这种供给模式下存在一定供需矛盾,只有依据区域经济特点通过加强市场化运作,完善产业链的具体操作,才能增强在多元供给模式下的产品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杨刚 《贵州社会科学》2021,(10):160-168
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内核,文化产品则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文化产品的供给为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内在价值基础.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自主供给是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品的主要供给方式.但这三种供给方式都难以完全满足农村地区旺盛的文化需求,城乡文化产品的供给存在差距,造成城乡文化产品供给的不均衡状况.被称为"经济学良心"的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的阿马蒂亚·森构建了以"可行能力"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全面论述发展问题.文章尝试以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为视角分析文化产品的供给不均衡,这种不均衡状况不利于农民可行能力的增长和农村的发展,也没有实现对农民的"平等对待".因此,文化产品供给的不均衡状况应该得到重视和改善,政府、市场与社会形成政府主导、市场配置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协作供给模式,强化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供给体系,切实保障城乡居民享有获取文化产品的机会公平;增强多元化文化产品的供给,扩展农民文化产品的选择自由;实现资源下沉,提升农民自身的主体性能力.  相似文献   

3.
协同供给能充分发挥多元参与主体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针对性和多样化。文章从西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出发,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在资金来源、供给形式、主体协同、信息沟通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培养公共文化服务协同供给意识、构建多渠道筹资机制、健全协同供给规章制度、选择合理协同供给模式、建立多元供给主体竞争机制、构建多元主体信息联通机制等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文化贸易“由逆转顺”的大背景下,如何优化文化贸易结构,推进文化贸易转型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梳理了我国文化贸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观点的提出,分析了其重大意义,提出了供给商品结构、供给主体结构和供给渠道三个主要改革内容,并从产品创新与品牌打造、供给模式创新与外贸供应链整合、文化产业组织创新与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文化治理模式创新与鼓励创新氛围营造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情况出发,指出了政府主导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单向供给模式的弊端,提出要从"需求侧"发力,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需求侧模式,以人民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建设依据,通过机制构建、活化内容、尊重主体来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以企业、家庭、区域政府(公共机构)为主体。在经济转轨和统筹区域发展的双重约束下探讨区域政府的制度供给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同类型区域政府由于利益导向差异导致区域制度供给差别,进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7.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的途径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农村文化的重要一环.但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政府独自承担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责任下,农村公共文化的有效供给不足.文章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供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出发,探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供给的主体,并根据不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特点,探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供给的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8.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是我国消费发展、区域发展、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消费中心将成为我国国际竞争、国内区域竞争的重要领域。消费中心由供求决定,既是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中心,也是产品和服务消费的中心。只有具备一定的供求条件,一个地方比如城市,才能成为消费中心。区域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消费素养、信心、观念、政策、需求潜力等构成了区域消费的需求基础;区域消费资本、消费品和服务、消费企业家、消费类人力资源、消费项目、设施可到达性、消费文化、消费空间等构成了区域消费的供给基础。基于供求因素,各地消费中心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包括经济发达区需求型消费中心、外来收入区需求型消费中心、转移支付区需求型消费中心三种需求型发展模式,和消费资源丰富区供给型消费中心、交通枢纽区供给型消费中心、重大项目区供给型消费中心三种供给型发展模式。需要根据不同区情对消费中心分类施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产品的需求与供给形式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诸多新特点,公共文化空间的出现就是其中最显著的一个。它是一种集文化与社会交往于一体的文化产品。它的种类众多,不仅涉及到公共性的,还有商业性的。然而,公共文化空间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为打破这种发展困局,更好地推动我国的文化建设,我们需要从建构公共文化空间的多元主体出发看待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红阳  王俊 《理论界》2013,(12):59-61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充足、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当前农村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总量偏少、整体质量不高、供给制度不完备、供给模式单一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资金投入不足、部分地方政府重视不够,以及传统的农村文化消费模式抑制显性文化需求等等。我们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应当正确理解和坚持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中的主导地位,努力实现农村文化产品供给渠道的多元化.尊重农民在文化产品消费的主体地位等。  相似文献   

11.
西藏农牧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西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在比较分析不同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优劣、具体供给形式和适用领域的基础上,通过“安居工程”对西藏公共产品性质异化问题、广大农牧民对公共产品需求程度、政府政策目标以及西藏农牧区各类供给主体供给能力和发展状况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政府主导型供给模式是当前西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阐述青海藏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价值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多元化模式设想:一是政府主导下的"主体共治"型模式,主要讲不同层级责任主体在体现政府"主导"时,通盘考虑利益与成本公平分配以及权责边界;二是市场主导下的"合作共治"型模式,"政府并不保证提供公共产品,政府只能保证公共产品被提供";三是民间主导下的"契约化共治"型模式,在社会治理框架下,生产方、供给方、消费方形成公共文化从生产到分配、到消费的一种契约交易体系。  相似文献   

13.
农村社区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事关微观层面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理论上,农村社区性公共产品受益主体范围明确,其有效率的供给模式是由社区范围内的居民自行组织,其供给水平决定于主体之间的合作行为与非合作行为,而合作行为与非合作行为内生于特定的社区环境,是主体属性与制度安排的结果变量,嵌入于农村社区特定的社会结构之中.本文以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社区为现实研究背景,以新经济社会学的嵌入理论为基础,从主体要素和制度要素两个维度建立起了一个农村社区性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的合作行为的分析框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区域法制建设已成为迫切需要,而以中央立法型供给模式和以行政区划为地域范围的地方立法型供给模式已不能适应区域法制建设的需要了。要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协作的优势,并创新地方立法协作方式,使之成为区域法制构建中的主要法律规范供给模式。而制定区域共同规章、将示范法引入其中以及赋予一定层次的政府协议以法律效力,是构建区域法制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产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产品结构上要增强产品特色,提高内容价值,培育文化品牌;产业结构上要实现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跨界混流;区域结构上要加强跨区域的供求匹配。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需要以要素新供给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资源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源。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一个有限但有效的政府,既要减少政府管制,又要体现文化例外要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水果销售逐渐向无品牌销售方式告别。我国水果生产的分散性和小规模性等特点使得果业品牌建设存在很大障碍,缺乏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品牌。本文以江西果业为例,分析了果业品牌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借助国内外果业品牌建设的模式,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产地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关系的思路。以产业集群来构建区域品牌、创新品牌建设主体和利益分配机制才能推动区域品牌的建设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主要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城乡统筹两个分析视角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性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既有必要也有可能推行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并不是反对城市化、抵制现代化和抗拒市场化,而是将农村区域置于与城市区域同样的政策框架之下,将农民作为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同等待遇的国民对待;关键在于城乡公共产品的统筹供给;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联动的系统工程;必须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强调农民的参与,建构需求主导型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相似文献   

18.
李丙魁 《理论界》2008,(5):181-182
针对医疗体系中的突出问题,从深层分析了医疗服务产品的属性、以药养医模式形成的供求分析和共容利益理论框架下的共容利益主体的定位,提出政府为主导的对医疗服务产品的供给、以药养医模式的破解,最后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共容利益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由集体组织提供,农民以集体组织成员身份来获得生活保障和各种公共福利。但农村集体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带来诸多局限,现代农村农民所需的公共服务也远超出了集体组织所能涵盖的范畴。在政府能力日益强大的情况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应采取以政府供给为主导、其他主体为辅助的供给模式。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顺利转变,必须要进行配套制度联动改革,以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格局。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坦 《学术界》2004,(2):16-27
本文以西部开发为典型个案 ,研究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问题。作者提出“区域民族经济”概念 ,发展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分析以往发展模式之缺憾 ,强调必须注重区域与民族发展非均衡的差异与代价。本文通过对我国秦汉以来漫长的西部开发史尤其是 1 949年以来三次大开发高潮的重点分析 ,提出联系民族区域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还试图探索具体实施方略的可行路径 ,诸如将西部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直接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等 ,以探讨在大开发进程中民族经济文化的整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