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文翰,字菩默,1910年10月22日生,天津市人。1920—1925年,在天津市市立第二小学就读,1926—1929年,在天津商科职业学校就读。1930—1936年在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大学部本科学习六年,获法学学士学位。1945年在甘肃学院法律系任讲师,1948—1949年在国立兰州大学法律系任副教授,  相似文献   

2.
学人风采     
《青海社会科学》2012,(5):F0002-F0002
<正>关桂霞,女,满族,1960年出生,北京市人。1981年12月青海民族学院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共青海省委党校民族宗教学教研部任教至今。1987年7月,获讲师任职资格;1995年7月获副教授任职资格;2000年12月,获教授任职资格。其问,1985年9月至1987年1月,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助教进修班学习;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在浙江大学人文  相似文献   

3.
民族法学作为中国化的一个学科体系,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民族法学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但民族法学教育发展却相对滞后,影响了民族法学学科建设。民族高校法学专业教育如能和民族法学学科紧密衔接,将加快民族法学学科的建设步伐,增强民族高校法学的专业特色优势,实现其办学宗旨与功能。因此,加强民族法学学科建设及民族法学教育是民族高校法学专业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4.
严存生,1940年出生,陕西大荔人,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1964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法律系,先后任教于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学、西藏大学,1981年始任教于西北政法大学,历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研究生处处长,1984年始任法学理论研究生导师,1995年始任法学理论学科点带头人和研究生导师组长。现兼任  相似文献   

5.
民族习惯法与民族习惯涵义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超 《学术界》2008,(3):223-227
马克思主义法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民族习惯法的涵义的解析,表面上的结论一样:民族习惯法是法,民族习惯法是民族习惯,但其内容不同.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法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法学对法的理解不同.  相似文献   

6.
《青海社会科学》、《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近10年来刊发了许多关于青海民族文化方面的有深度、有见地的研究成果,这对于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彰显民族特色,推动青海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青海社会科学》、《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近10年来刊发了许多关于青海民族文化方面的有深度、有见地的研究成果,这对于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彰显民族特色,推动青海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房绍坤,1962年10月生于辽宁省康平县。198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获法学硕士学位;1993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200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烟台大学校长、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山东)基地主任、山东省民商法重点学科  相似文献   

9.
《四川社科界》2004,(12):27-28
为进一步加强四川省民族法学研究会建设,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四川省民族法学会于12月14日在成都召开四川省民族法学研究会换届暨学术交流大会,来自全省各地80余名民族法学专家、学者和学会会员参加了会议,省人大副主任、民族法学会名誉理事长刘子寿出席了会议,省社科联派人到会指导。  相似文献   

10.
燕赵学人     
王艳宁1963年4月生,河北省沧县人。1984年吉林大学法律系毕业,1986年吉林大学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工作。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在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法学院做访问  相似文献   

11.
学人风采     
《青海社会科学》2012,(1):2+221-F0002
<正>马天山,男,回族,1963年出生,中共党员,1984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政治系,1992年毕业于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现供职于青海省人民检察院。马天山系青海省政协特邀委员,青海省  相似文献   

12.
王天海教授     
《云梦学刊》2001,22(3):F002-F002
王天海,男,1948年9月生,四川省苍溪县人。汉语言文学研究员、教授。1963年参加工作,1976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1981年任人民法院助审员。1986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现为西南政法大学)。1988年至2000年任教于贵州民族学院中文系、法律系,并担任过中文系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1993年破格评聘为讲师,1998年由讲师直接破格评聘为研究员,并评为学术带头人。2000年聘为岳阳师院中文系教授。  相似文献   

13.
师资队伍是民族院校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各个民族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采取切合自身的扎实有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式尤为重要。根据西藏民族学院“我国民族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组对西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文中简称“5所民族院校”)2003年师资队伍建设的调研情况,结合民族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我们认为,加强师德、民族宗教政策与民族团结教育,加强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的培养,着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是民族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学人风采     
<正>拉毛措,女,藏族,1962年12月出生于青海省化隆县。1986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部学习,1989年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1989年6月至今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曾任民族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民族法学研究会换届暨学术交流会于12月14日在蓉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并对学会章程进行了修改。会议还就围绕我省民族法制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省人大、省政府和省政协有关单位领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6.
历史法学派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在对古典自然法进行批评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整理、恢复人类法律文化遗产,认为法的本质是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法的最好来源是习惯,主张对罗马法和日耳曼法进行系统研究,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法学研究方法,为建立和发展近代民法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该学派特别是萨维尼的政治倾向反动保守,过高地估计习惯法的作用,具有反历史主义倾向等历史局限性,历史法学被逐渐视为一种法学研究方法并溶进了其他法学流派。  相似文献   

17.
德国法学教育访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访者:皮特·吉勒斯(Peter Gilles),1938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法学教授。先后在科隆大学、弗莱堡大学、汉诺威大学法学院任教授,1979年始执教法兰克福大学法学院,任民法与民事诉讼法学教授,1991~1992年任法兰克福大学法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比较法学,司法行政学,法学教育学。曾在欧洲列国、美国和中南美洲诸国、东亚和南亚诸国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发表演讲和组织论坛。近年曾多次访问中国。在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进行学术交流、学术报告和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8.
韩德培,我国当代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Igl年2月生于江苏如皋。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法津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39年考取中英庚款出国研究生。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国际私法,获硕士学位O1942年转入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继续研究国际私法、国际公法、法理学等。1945年,受著名国际法学家周红生校长之聘回国,任武汉大学法律系教授、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后u教务长、法律系主任、国际法研究所所长、环境法研究所所长,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第一、二届成员、第三届特约成员…  相似文献   

19.
在2002年我国首次开始实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同时,日本也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以新司法考试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这次司法改革被称为日本法律史上的"第三次司法改革".新司法考试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改革应试资格,在2002年(平成14年)对报考司法考试的应试资格进行了法律修改,规定原则上必须是法科大学院毕业才有应试资格,并限定了应试次数;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在2006年根据修改后的<司法考试法>施行了首次新司法考试,旧司法考试制度也将分阶段最终于2011年废除.改革的目的是将原来的选拔型方式的司法考试制度改为教育培养型的制度,注重通过法学教育过程、司法考试、司法实习的有机结合,来确保职业法律人才的素质.新司法考试自2006年度实施,在两年多的实践中暴露出了许多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弗里德里希.卡尔.萨维尼,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创立者胡果的学生,德国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其历史法学的思想对后世法制的发展影响深远。萨维尼所主张的历史法学为人们认识和理解法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启发了认识和研究法律的新的思路,在整理和挖掘人类法律文化遗产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引发人们去思考特定民族特征对于法律的重要性。但是,另一方面,萨维尼所主张的历史法学观点具有明显的历史守旧的特点,过分强调习惯法而忽视了立法的作用,过分强调法的民族特性,而无视法的一般理论对各民族法律的要求以及产生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