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啊,拓荒者!》中两个女性人物为例,揭示镀金时代这一阶段的西进运动对美国妇女的影响,指出当时的主流社会坚持传统,认为集"虔诚、贞洁、顺从、居家"等品德于一身的女人才是真正的女人,虽然西部老一辈女性也极力维护这样的传统,但在西部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女性却偏离了传统。拓荒岁月的艰辛迫使她们走出家这个"女人的领域",在外面的世界里像男人一样地奋力拼搏。同时,也给她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使她们有机会充分展示她们作为人的才干,而不仅仅是社会定义的"女人"的才能。这样成长起来的她们,自然有着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女性以及西部老一辈女性不一样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6,(5)
20世纪初,凌叔华以清晰的语言,书写了迈入家庭生活后女性的不同遭遇,在冰心塑造了旧式太太的典型——陈太太之后,凌叔华对这类人物形象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描摹,将她们身上那个时代特有的,也许在当代看起来有些愚昧可悲的时代特征挖掘出来。凌叔华并没有简单地将她们的命运归结为社会的原因,而是将女人放在人的立场上去展开书写,从现代女性的视角出发去重新审视婚姻关系中的男男女女,不仅只看到了女性的精神局限和可悲命运,还从现实层面和文化溯源上对男女关系展开叙述,在这样的视野之下,女性形象变得更加丰满而真实。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某个女人从来没怄气过,恐怕是天方夜谭。再温柔的女人,或许她一辈子不跟别人斗嘴吵架,但不会温柔得连怄气也不会,除非她是机器人。 女人爱怄气在于她们天生敏感。如果说"男性的神经末梢在表皮,女性的神经末梢却在心房"。在与他人交往时,对方一个眼神不对,一个动作冒犯,一句话欠了分寸,都会使女性心有所疑而怄起气来。恰恰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众多女性不仅要面对丈夫儿女兄弟姐妹众亲友,还要和社会上许许多多认识和不认识的人打  相似文献   

4.
唐后期,宋若莘、宋若昭姐妹俩写出了教导女人如何“从人”的女教经典《女论语》,但她们自己却为“扬名显亲”而终生未嫁。《女论语》所标举的价值取向与其作者人生实践之间的背离,包含着女性个体成就需求与传统伦理角色要求、个体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学运动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女性解放运动,并且将此推向了一个历史高度.在这一时期,许多作家将同情的目光投向女性身上.针对中国四百年来女性备受歧视深受压迫的现实状况,以及现实生活之中她们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人生遭遇,这些作家们把自己充满感性的笔触伸向了这一片美丽苍凉的领地,为她们流泪、呐喊,发内心不平之气,并且形成一股激荡奔腾的洪流,冲击着中国封建传统坚固的堡垒.正如当时李大钊所慷慨陈词的那样:"二十世纪是妇女们彻底解放的时代,是妇女寻觅伊们自己的时代,亦是男子发现妇女的意义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尹季 《船山学刊》2003,(2):139-141
《白鹿原》叙述了清朝末年至建国初期渭河平原约五十年变迁的神奇史诗,展现了一轴中国农村斑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在这个自足的白鹿原世界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生动的、性格各异的女人,她们与其中的男人们一道共同构建了一个极具传统家族文化内涵的“关中世界”。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中三类女性形象的分析,来解读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思考。一、传统家族文化的践行者形象《白鹿原》作品中有着一群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女性,这一类女性有着中华民族传统妇女的共同美德:善良、勤劳、坚韧,但她们言行举止遵循“三从四德”的严格规范。…  相似文献   

7.
吕晓洁 《齐鲁学刊》2012,(5):157-160
1990年代以来河南籍女作家的小说创作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这是一种新的女性文学,它与当下女性写作中的私人经验泛滥无关,也与所谓女性叙事的身体自渎无关,而是呈现出了文学本身的美感和力量。她们以朴素而坦率的文字,描绘着我们这个时代人类的生存状况与情感心态,把一种真实的当代生活现场带到了我们面前。她们的创作拓宽了女性文学的表达空间,给当代河南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社会,女性性别是与"弱者"的身份认定和"贤妻良母"的角色设置相联系的。宋代女性词却体现出对此现实身份的漠视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人化,即以文人的精神和艺术追求来冲破"弱者"身份对女性的束缚;二是情人化,即女性词人在创作中有意回避作为母亲和妻子的真实身份,代之以"情人"这一非伦理的角色。这说明女性词人对自我的角色期待与社会定位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体现出她们已初步萌发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9.
正朋友来日本旅游,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日本女人通常都比实际年龄要显得年轻许多。"是化妆技巧的缘故吗?"大家问。我回答说化妆技巧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是对生活的态度。日文中有"女の磨き"的句子,中文大意为"女人的修行"。我在日本10多年,观察那些"越老越美丽"的女人,发现她们其实并不拒绝衰老,也不拒绝  相似文献   

10.
奥尼尔的戏剧创作使美国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戏剧。奥尼尔塑造的悲剧女主角都极具个性,她们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安娜.克里斯蒂》剧中的安娜.克里斯蒂和《奇异的插曲》剧中的尼娜.利兹是两位反叛性女性的代表,也是西方现代女性的代表人物。梳理两位悲剧女性艰难的探索自我实现与最终接受传统社会对她们的身份定位的过程,我们应该看到奥尼尔超越了传统的妇女观,他实际上是和戏剧大师易卜生一样,对女人充满了同情和关心。  相似文献   

11.
在张爱玲的笔下,生活着这样一群女性.她们生活在大都市,受过一些教育,有一些见识与智慧,不少人还有独立的职业,因此,被称为"新女性".但她们的生活似乎并没有与时代同步,追求物质享受,成为"女结婚员"依旧是她们追求的目标.然而她们的结局却是或死或伤,或沦为情妇,或变成高级妓女,或成为"活寡妇",始终摆脱不了命运的桎梏,从而陷入生命的荒原.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为沦陷区女性文学营造了特殊的政治氛围,恶劣的社会环境导致了女性作家特殊创作心态的形成,"言"与"不言"之间的尴尬徘徊以及对人生"安稳"的向往与追求让她们重新发现了日常生活的"诗意".于是她们的书写游离于主流的宏大叙事之外,只是涉笔于相对狭窄的女性问题、遥远的人性问题、细微的日常生活问题.然而,女性作家还是将这些主题写出一派泼辣景象--对"日常""人性"的流连填补了男权传统话语中女性日常生活经验的空白,又通过剖析女性自身从更深层面控诉了封建文化对她们的压迫和奴役,在与社会主流背道而驰的同时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40年代女性文学也因为有沦陷区这一翼而更显丰富与多元.  相似文献   

13.
乾嘉时期,女性文学繁盛,仪征阮门闺秀即是其中的佼佼者。阮门闺秀跟随阮元仕宦各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拓展了深闺生活。她们的诗歌内容视野开阔,情感突破了以往闺阁的纤细哀婉。但由于身份与生活内容的局限,她们只能通过楼台远望社会,因而产生巨大的隔阂,不能写出跨越时代的伟大作品。她们在关注时事、关心国计民生的同时,也记录下闺阁的点点滴滴,抒发闺阁闲情。她们出身显宦之家或书香门第,传统教育与主流思想规范着她们的言行举止和价值观,同时她们也通过家庭生活与文学活动参与建构传统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4.
作为"传统的现代女人",高校高学历女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需求、主体意识和成就动机,但在沉重的学术压力面前她们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作为"现代的传统女人",未婚的高学历女教师往往面临"结构性剩余"的境地,已婚的高学历女教师则在事业与家庭之间作着"鱼与熊掌"的艰难选择。多种角色压力归根到底是由于传统社会期待与现代价值追求的冲突,疏解这些压力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社会性别文化的良性发展,高学历女教师自身也要对自我作理性认知,提高对不同角色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海洋民俗作为一种合法性话语在规范女性社会性别身份的同时,也为女性提供了表达情感、进入社会的途径.在以海洋民俗为代表的海洋文化影响下,当代海洋小说塑造了两类典型女性形象:一类是传统观念中的"好女人"与"坏女人"形象.她们或在"守候"与"出发"的循环中延续着女性亘古的命运,或在"古老"与"现代"的对立中消解海洋乌托邦的幻想;另一类是打破民俗禁忌与性别期待、主动走进海洋的女人.在集体海洋、商业海洋、文化海洋等场域下,她们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向度,找到了重建女性主体、释放自我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代,是一个古典主义崩溃,浪漫主义精神和人权运动新生的时代,它打乱了几千年封建的等级观念、宗法制度和愚昧、保守、落后的传统思想。随着知识分子的觉醒与追求,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大批打着五四时代烙印的新型人物,特别是女性方面,如子君、莎菲女士、梅行索、陈白露、静女士等等,成为我国历史上特殊的人物系列——时代女性,她们寻求个性解放.追求恋爱自由,她们正或多或少地认识到要“意志自由,人格独立”,但是她们的自我精神意识尚未处于独立状态,所以她们的反抗与追求还没有完全超出封建社会中个人奋斗的范畴。曾…  相似文献   

17.
在改革的浪潮中,一批女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她们正经受一场传统与变革的较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她们顺应了改革的要求,但也有一批女干部在改革中被刷了下来。对此,人们众说纷纭,无论是当权者,还是老百姓,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对她们的议论和评价,挑剔与赞扬,贬损与推崇,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人们对女性领导者模式的刻划和理想形象的期待。如何辩证地评价女性领导,而女性领导本身应塑造什么样的形象,已成为当今改革的课题。我是个女性领导者,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学习,启迪了我对女性领导形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1930年代女性创作表现女人从军从政等雄强特点的,大多出自左翼女性笔下。她们以"忘记自己是女性"作为突破传统性别局限、参与国民革命战争的心理定位,超越并反抗社会性别对女性的强制性规定,以新国民身份承担与男子同等的社会责任。但这种新身份的获得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再没有比女战士、女革命者更能代表浮出历史地表的女性力量;另一方面,这些介入男性领地的女人以抹杀性别差异为代价,通过对男性气质的刻意模仿,达到"像男人"的目的,这是在对传统性别规定的反叛中以另一种形式失落自己。  相似文献   

19.
陈昕  陈铭霞 《理论界》2004,(6):249-250
毕飞宇近一个阶段的以女性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了强烈的家庭感、日常化和私人性,所以常有论者将其界定为"女性文学"或"女人小说".而实际上,她们都可以超越性别而被直接视作"人".通过女性,毕飞宇表现了自己对冷漠、嫉妨、贪婪和虚荣等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恶"的一面的揭示,借她们表达自己对灰暗的文化心理的批判;另一方面又表达了对人在"疯狂"举动中释放出的生命的强大意志走向熄灭的眷恋和惋惜.  相似文献   

20.
丁玲的思想和创作"向左转"后,她曾有的女性话语立场并未被革命话语立场所遮断,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仍有延续,从叙事学角度分析,这时的女性话语已不同于"莎菲时期"的女性话语,它以潜在的、变形的方式存在;丁玲塑造李子俊女人形象的过程就是在女性话语与革命话语之间摇摆的过程,两种话语交错出现使得李子俊女人形象更真实传神;丁玲此时的女性话语立场虽较"莎菲时期"逊色,却仍显其连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