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集在《双桅船》里的《思念》是一首典型的朦胧诗。它的创作是现代青年诗群的代表舒婷七七年后,和北京青年诗人进行艺术交往中,有意识地追求诗的朦胧、含蓄,把笔端伸入人的内心,用意象的技巧来表达内心难以描摹的情绪的一次尝试(见刘登翰《通往心灵的歌——记诗人舒婷》,《文汇月刊》81.2.).  相似文献   

2.
文学艺术的各领域都在回顾和总结中寻求新的发展。而当代诗歌的回顾,则无法回避20年前的那场新诗创作和论争的热潮。这就是“朦胧诗”。许多评论者都会踌躇于“朦胧诗”这一名称的取舍。它得名于章明的“这种诗体,也就姑且名之为‘朦胧体’吧”①。而其后的一些评论者,又采用了“新诗潮”这样的说法,但它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评论者那里是不尽相同的。谢冕和李黎的“新诗潮”②显然包括了“朦胧诗”及其以后更新的诗人群,而朱寨、张炯主编的《当代文学新潮》③中是“新诗潮”与“朦胧诗”并举,指的是朦胧诗后的“后朦胧”或“第三代人…  相似文献   

3.
北岛是中国当代朦胧诗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长久以来,研究者对北岛《无题》诗的语义解读问题众说纷纭,多从文学角度入手。本文选取其中一首大家较为熟悉的《无题》诗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语义学的方法分析其语义结构并着重对《无题》的多义问题做出科学的揭示。  相似文献   

4.
《双桅船》是舒婷的第一个诗集,其中包括47首诗,大致上是1975—1981年间的作品。在文学界的评议和读者反应中,一般都认为,这个诗集可以看作是舒婷的代表作。 舒婷的诗,在当代诗坛,特别是在青年读者中,曾产生过较为广泛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并不满意于“朦胧诗论战”时期,诗坛的一片叫好声与另一些非难声所形成的噪声反应,那么,在风定潮平之后,对舒婷诗的艺术风格与精神内涵,通过细读分析,再作深入的探讨,就仍然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工作。重读  相似文献   

5.
<正> 1 尽管,许多语言学家认定:语言的变化是一种神秘莫测的现象,人类有限的感觉能力难以觉察.但,语言,在新时期文学中的躁动,我们还是强烈地感受到了.特别是在我们遭受了莫言小说的“密集轰炸”之后,这一感受尤为真切和强烈.新时期文学的躁动,肇始于朦胧诗.是舒婷、北岛、顾城等这群羞赦而任性的丑小鸭,率先啄破了封冻已久的语言之壳;  相似文献   

6.
1984年,当人们刚刚习惯于在“朦胧诗”人设置的重重迷宫中自如穿梭时,“第三代诗”人便高举着“Pass北岛”的旗帜开始粉墨登场了。一句Pass,使“朦胧诗”丧失了在诗坛上拚力搏来的一席之地。1986年的全国诗歌大展,标志着“朦胧待”已真正成为旧梦,“第三代诗”开始在诗坛上独领风骚了。作为继“朦胧诗”之后出现的一股新诗潮,“第三代诗”已与“朦胧诗”的审  相似文献   

7.
七九年以来,“朦胧诗”以它自己的新姿态和新风格冲击了诗坛。也许因为它越来越朦胧,越来越不可思议的缘故,人们对它也越来越反感。 “朦胧诗”引起了争论。争论以来,学术界所持的态度是这样的:否定方面认为“朦胧诗”仿照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继承了资产阶级现代派文学的抽象性;肯定方面则认为“写诗在某种情况下,要有点朦胧的意境”,所以朦胧诗只要能令人看懂,思想上过得去,一般来说是有它的存在地位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6期黄药眠《关于朦胧诗及其它》)。  相似文献   

8.
在朦胧诗人中,舒婷是最先得到认可的一位。而她被认可的原因,或许由于她是朦胧诗人中最早关注个人内心情感的女性诗人。舒婷以款款的吟唱,抒写了个人的情感世界,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主观情怀与客观环境的反差与矛盾,以及由此而来的渴望与忧郁情怀。舒婷诗的特色与动人之处则在于诗中一种温婉而美丽的忧伤情调,但是,她的诗忧伤中蕴含着坚强,低沉中蕴含着热情,把情感的复杂性、丰富性表现得曲折尽致。同时,她的诗歌充满着温情与包容,以爱温暖和抚慰着同时代所有受伤的心灵。  相似文献   

9.
朦胧诗潮已过去了近20多年,但有些问题仍然没有答案或存有争议。一、朦胧诗研究中的不确定问题(一)朦胧诗的命名问题,众所周知源于1980年8月《诗刊》刊载章明评论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该命名距朦胧诗派核心刊物《今天》1978年12月创刊,已有近两年时间。此后,人们在讨论中为了论述的方便和统一,就使用了“朦胧诗”这个概念。并把大量的具有反传统的异质性诗歌都纳入了讨论的范畴,由此成为对一种诗歌现象和一种诗歌思潮的宽泛式命名。对于这一名称后来研究者有如下几种主要解释:(1)继文革十年“帮诗风”后出现,超出了人们常规的欣赏习惯,晦涩、难懂。(2)政治压力。朦胧诗的出现有政治上的原因,政治环境不好、有压力,只能曲折表现,变形表现,就产生朦胧诗。[1](3)对主客观世界认识的模糊性,所导致的艺术表现上的含混和不确定性。[2]当时的文学环境出现了朦胧诗创作,但不被理解,或部分理解。反对派的存在凸显了朦胧诗及其支持者的独特性。当下研究评论对“朦胧”这一关键词的理解,仍模糊、含混,增加了讨论和研究的难度和混乱。[3]由此推及朦胧诗研究中众多关键词的不确定性,如“意象”、“人道”等。(二)在朦胧诗派的具体划分上,哪些诗人、哪...  相似文献   

10.
进入90年代,曾经影响甚大的“朦胧诗”新诗潮已基本消退,究其原因较为复杂,北岛后期诗歌的明显变化从创作自身部分地反映了这种悲剧性命运的深刻根源。本文以北岛《白日梦》中的代表作品为研究文本,从哲学意绪、审美诗性和诗话形式等方面分析了北岛后期新诗的特.点、不足和矛盾,并在生存和死亡、时间和空间等普遍抽象诗义的层面上探讨了诗歌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法则,从而丰富诗歌的理论话语。  相似文献   

11.
舒婷是中国朦胧诗派里最有成就、最具风格特色的诗人。诗人舒婷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族的未来以及人的此在生存现状。舒婷在诗作(本文所引诗作均出自舒婷著:《舒婷的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1月。)中呈现了人们当时生活的艰难与悒郁,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距离,深感人的此在存在的苦闷与困惑,诗人进而对此进行了形而上的思索与探寻;因此,在舒婷的诗作中常常透露出深厚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一向被人们目为“怪异”的中唐诗人卢仝,生前虽然受到韩愈、孟郊的重视,但在当时即已是“怪辞惊众谤不已”.(韩愈《寄卢仝》).后世文人对他的评论更是毁多于誉.胡震亨讥笑卢仝是“乡老”,说他的诗“破口发村”.王士祯直斥之为“牛鬼蛇神”.五四以来的古典文学论著,对卢诗也多半持否定态度,或者作严重的歪曲.现代的许多唐诗选本也同样不收一首卢诗.卢诗长期受贬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评论家们把一些确有怪气的《月蚀诗》、《与马异结交诗》等当做他的代表作,往往只取一点,不及其余,便对卢诗作了全然否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崔颢的《黄鹤楼》诗,千百年来为读读者所倾倒,为评论家所推崇。评价最高的莫过于宋代严羽所说:“唐代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诗为第一。”诗好在何处?古人说得很抽象。现代评论家说得具体一些,也往往多从诗的写景抒情予以肯定。说写来色彩鲜明,景象如画;见景生情,情景文融。这些评论无疑是有道理的,只是仍嫌朦胧,光凭这样的评论,还不足以说明此诗是唐人七言律诗的压轴之作。古人论诗,重视诗的意境,以表现哲理为最高境界。我以为《黄鹤楼》诗正是这一代表作。它的高妙,不在于写景抒情的本身,而是它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寓人生哲理于景物描写之中的特点——作品写到了人生归宿的问题,探讨了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呵,《童话》,《童话》,多么令人困惑的《童话》!它里面没有一篇真正的童话,却偏偏取名为《童话》。诗人告诉我:这是他写作的童年时期的产物,取其幼稚之意。在《人之诗·自序》中,作者又把这些作品称为“梦幻式的小诗”,“试图用朦胧的语言来表达当时同我一样没有见过世面的青年们的苦闷和追求”。我似乎找到了什么,又失落了什么。我好象朦胧地感到这些小诗确实象童话。不,我又醒悟到这些小诗只能取名为《童话》。童话,  相似文献   

15.
孟子用《诗》多为引诗证己,即借《诗》来说理论事,但孟子却不再把《诗经》奉为圭臬,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变通的说法;孟子《诗》论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说,另一有价值的命题,就是孟子提出了关于“怨”的定义。  相似文献   

16.
许多青年朋友反映朦胧诗不易读懂,对这类诗作所蕴含的朦胧美更难以把握。笔者特选了几首比较典型的艨胧诗作来尝试作一些解读,力求阐明这些诗作的旨意,并给读者以领悟、解颐的艺术享受,从而帮助一些读者提高欣赏和分析朦胧诗的能力和水平。这里选的是舒婷、顾城的几首诗。笔者认为,在我国当代朦胧诗创作中,他们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较大的影响,通过对他们的这几首诗的解读,读者可以触类旁通,去理解和欣赏其他朦胧诗作。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希读者及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17.
《蒹葭》诗是《诗经》中的名篇,出自《秦风》。秦本尚武之地,其诗多呈慷慨悲凉的特点,《蒹葭》却别具一格,境界幽远,含蓄蕴藉,呈朦胧迷离之美。朦胧美,特指诗歌意象的多义性、模糊性。它往往给人“测不准”的“困惑”。给人以神秘感,从而具备丰富的审美信息量。 《蒹葭》一共三章,一章八句,全诗为复叠章法,三章之间在文字上只几个字的差异。每章一、二句写景,后六句写对惝恍迷离的“伊人”的执著追求。全诗的朦胧美,表现在景物、人物、情节、语言以及审美感受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8.
欣赏李商隐的“朦胧诗”,不必拘泥于一说,刻意求实,也不必花大力气去推求作者到底写什么,相反,要探求诗中抒发的朦胧情感的特征,这样可以获得更大的审美空间,得到更多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9.
舒婷是“朦胧诗”人中一位非常用心的诗人。她将诗歌的整体生存用灵动的个体生命去展现,将历史生存状态 用灵性的青春诗意去再现。这种精神特质,不仅是舒婷诗歌价值的体现,更是当下诗歌创作迷途中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20.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初唐的开拓,盛唐的丰收,中唐的独创,都为古典诗歌增添了夺目的光彩。每逢提到唐诗,人们往往首先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忽略了一些过渡时期作家所起的作用。本文将要论及的中唐诗人孟郊就是这样一位处于过渡时期的作家。一孟郊,字东野,人称“苦吟诗人”。历代评论家对他颇多微词。北宋著名大词人、散文家苏轼曾把读孟诗比作听“寒虫号”(《苏东坡集》卷九《读孟郊诗二首》之一);金末文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说:“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陆时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