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太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Z3)
本文阐述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科学论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内容,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场合,实施的方法原则和战略策略,从而形成科学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理论命题,这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谈德茂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辩证思考谈德茂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即必须做到一手抓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一手抓民主法制建设,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并特别... 相似文献
3.
4.
(1)“两手抓”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富含深刻哲理。但它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首先是我国现代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国策;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观念模式;应当成为人们尤其是领导者的思维方式。(2)“两手抓”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但其价值取向侧重点是强调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也要硬起来。蕴含了深刻辩证法精神,是纯熟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范例和实践结晶。(3)“两手抓”具有厚重的唯物史观底蕴。依据经济运动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经济问题最终要靠经济办法解决,思想文化发展也只能靠自身建设。近些年来我们理论思维的主要教训之一,即是以两者相互作用、互为条件关系淹没了精神文明的自身建设。(4)社会愈走向高级阶段,思想道德文化的功能愈大;其能动作用是一种历史性的不断递增过程;从长远观点看问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甚至是决定性因素。(5)“两手抓”说到底是党和国家如何运用国家职能、带领人民推动社会发展问题。坚持两手抓,充分运用国家职能,要做到“全、实、紧、硬”。(6)“两手抓”标志了我们党和邓小平同志成功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发展的思维逻辑,植根于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乔丽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与矛盾的同一性规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是“两点论”与“重点论”思想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体理论经验。事实证明,坚持这一理论,就会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放弃这一理论,就会受到历史的惩罚 相似文献
6.
“两手抓”和“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同志自觉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是解决事物矛盾最全面的根本的方针和根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只有两手都抓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加强对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认识至关重要。本文试图对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地位、方法和途径进行探讨和分析.以便提高对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认识,更好地去指导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一、加强对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地位的认识在实践中有很多思想都是和对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解和态度有关,也就是说.都和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地位的认识有关。有的人认为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8.
崔惟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5)
“两手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方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的、崭新的、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相似文献
9.
李克声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5,(1)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理论观点。这一理论观点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部规律。在工作实践上,要做到领导抓,抓领导;全面抓,抓全面;认真抓,抓认真;反复抓,抓反复;具体抓,抓具体,做到落实,抓出成效。 相似文献
10.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战略思想,在当前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1.
今后,当你上班时,再也不用担心家中老人的安危了。白天,你可以把老人托管在社区的托老所,晚上再接回家共享天伦之乐。昨日,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今年内将兴建100个社区托老所或老人日间照料所,解决老年人无人照料的后顾之忧。(10月25日《重庆晚报》) 相似文献
12.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戴建委胡炜“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直以来是我党和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搞现代化建设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也一再批... 相似文献
13.
14.
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碧蓉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3):87-91
译学前辈们多次论述了文化的可译性,提出翻译可以做到等值,否认文化的翻译存在限度,站在可译性一极.做为译学后进的本文作者认为翻译存在可译性限度.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的差异性往往很大程度地制约着翻译的等效性.重点研究和讨论文化的可译性限度这一问题,从问候语和称谓语等八个方面阐述了文化的可译性限度,说明文化的可译性限度是翻译实践中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同时又认为文化的可译性限度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相似文献
15.
翻译的目的是交流,交流的可能性取决于人们对周围事物在某种程度上的共识。翻译的可能性,即语言的可译性基于各种语言具有同等表达力这一事实。但由于语言间存在着语音、语义、句法结构以及语言风格的差异,这种表达上的同等是有差异的。事实上,由于文化间存在的差异,不同语言中对等的词汇也具有不同的含义。因此,语言翻译有一个限度的问题。本文的兴趣所在也正是文化因素与可译性限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翟艳霞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2):126-128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思维方式的差异和文化的地域性特点是文化不可译的前提,文化的超地域性特点是文化不可译性向可译性转变的条件,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不可译性与文化不可译性--兼评卡特福特的可译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玉彬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3):150-153
文章主要讨论了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并对卡特福特关于文化不可译性最终将由语言不可译性来解释的倾向提出了异议。通过定量分析英语谜语汉译后的可猜测程度,提出了区分语言不可译性与文化不可译性的必要性,以及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毕宪顺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两点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创造性运用——论邓小平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毕宪顺邓小平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两手抓。包括:一手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一手就是坚持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9.
贺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3):80-83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翻译界一直存有争议的话题.然而,根据对可译性的理据和不可译论的错误根源的分析,少数暂时不可译的现象可定义为"难译".从文化层面上看"难译"有转化为"可译"的条件,包括译者的创造性劳动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及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王新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9,18(2):54-56
人类语言的共性特征可以在人类使用的每一种语言中找到,所以翻译是可能的。然而,两种语言或两种文化在渊源方面存在的差异又使可译性存在一定的限度。本文作者认为,这种可译性同语言的功能和文化的差异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语言的认识表达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总体可译性,而语言的文化功能造成了语言之间的可译性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