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月泉吟社是民间的一次文人结社,首次采用了寓名形式征诗比赛。寓名是月泉吟社形式上的最大特色,也给后世研究留下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月泉吟社采用寓名征诗的原因,二是月泉吟社部分成员的考证,三是《月泉吟社》的版本传承源流。对邓草径与田起东进行重新考证,二者实为同一人。通过目验比较和文献分析,《月泉吟社》自元至清在刊刻流传过程中版本传承脉络为:元代在吴氏家族中流传,明代及以后则是正统本→正德本→嘉靖本→汲古阁本、诗词杂俎本→丛书集成本。  相似文献   

2.
月泉吟社是规模最大,诗作最丰富的南宋遗民诗社,对月泉吟社竞赛诗作进行重新排名,是王士祯最重要的评诗活动。由于王士祯本人并未明说缘由,重新排名之举引起后人诸多的猜测。王士祯重新排名的原因既有家世的影响,也受"神韵说"诗学观的影响,还缘于王士祯本人对月泉吟社"去时文气习"革新理念的认可。对月泉吟社重新排名体现了王士祯强烈的领袖意识和革新思想,也暗合了他选诗实践的精神,具有一定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元初吴渭等人的月泉吟社征诗活动获得了当时东南诗人们的广泛响应。这次诗学活动具有鲜明的遗民性,这也是当时东南诗人在诗学活动中普遍心态的反映。笔者对月泉吟社的社长吴渭以及参与其间诗学活动的主要成员方凤、吴思齐和谢翱等人的相关诗学品格进行阐述,进而对他们的遗民性的诗学心态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阐释元初诗坛摆落宋金余习,开启一代诗学格局的历史意义,从而对诗社史和诗学史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月泉吟社诗》为元初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遗民诗社——"月泉吟社"所创作的作品,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社总集"。其作者大都为故宋遗民,由于处于特殊的时代,他们的诗歌创作不敢直言心声,只能以隐晦曲折的方式流露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结。他们借歌颂田园风光以抒发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通过对忠臣义士的追慕和对现实的关注揭露,以表明自己不为元廷的官爵利禄所诱惑的孤介情操,表现自己隐逸抗节的志向,从而使文本内容具有深远的思想价值和审美意韵。  相似文献   

5.
方 勇(《方山子文集》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主任)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下午好! 这是《方山子文集》的第二次捐赠,上一次捐赠是在我的出生地浦江.下面先介绍一下我这几十年来的学术框架,我的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对诸子百家的研究上,这部《方山子文集》中所收的多数著作都是这方面的,而其中大概一千二百万字是《庄子》研究,其他将近百万字是宋元文学研究.我的宋元文学研究重点在金华地区,尤其是浦江,所以文集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和我的家乡有关,这一方面取决于我博士所攻读的专业,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家乡的情怀,所以有意无意地会在我的学术著作中涉及.《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一书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书中对金华地区,尤其是浦江以方凤为代表的遗民集团做了详细论述,这本书的出版为之后月泉吟社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来我曾专门招收过一名博士研究生,目前已经是南昌大学中文系的副教授,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月泉吟社研究》即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一出,对浦江月泉吟社的研究可以说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这一方面的研究也将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6.
月泉吟社是一个以婺州为中心,经征诗活动辐射至福建、江西等周边省份的地方性诗歌集体。此次征诗活动的顺利举行除了与主事者的声望有关外,也离不开婺州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深厚的人文底蕴。此次征诗活动不仅塑造了重视气节的地方文化形象,鼓励了婺州当地的诗歌人才,而且传承了遗民的守志不阿的人格精神,对婺州一带的地方文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田园诗发展到宋代,有两部作品值得重视。一为《四时田园杂兴》,一为《月泉吟社诗》。前者无论从反映内容还是表现手法上,在同类题材的诗作中都堪称空前绝后;后者则为前者的延续与发展,因所处时代的影响而别具特色。二者当为宋代田园诗歌的绝响与余音。  相似文献   

8.
十一、辛亥革命前后的“鹿泉社”、“越社”、“聂社”、“螭阳诗文社”、“少年社”鹿泉社系嵊县骚人秀士的诗社组织,约成立于光绪末年,该社与以后成立的鹿山吟社总旨相同,参加者有商慈宝等+四人。商宝慈(1845——1931年),字子峨,嵊县城关人。年十六七即好吟咏,为先师王芝生称许,壮年结鹿泉社,民国以后又结鹿山吟  相似文献   

9.
南宋后期,以杨缵、张枢为首的临安词人成立了吟社。吟社词人崇尚姜夔,作词审音协律,炼字琢句,追求高雅的审关情趣和艺术化的生活态度。鉴于此,对临安吟社词人的家庭背景、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及临安吟社的发展流变及其在词学发展史上之定位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三、明永乐年间的“鉴湖吟社”徐象梅《两浙名贤录》:“朱纯,字克粹,与罗颀、张皓相结鉴湖吟社”。陈田《明诗纪事》乙签十四作“鉴湖诗社”,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作“鉴湖吟社”。郭绍虞先生考定结社活动当在永乐二十二年期间(见《照隅室古典  相似文献   

11.
碧山吟社是无锡著名的文人结社之一,最初由秦旭等十位老人在明成化年间创立.秦旭之后,直至清乾隆年间,历经明清两代近三百年,无锡士人又多次续结碧山吟社,形成一种"碧山吟社现象".这一现象之所以得以生成,无锡秦氏家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秦氏家族与碧山吟社的关系,是江南文化家族活动的缩影,既体现了江南文化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表明了江南文化家族在当地的巨大文化影响力以及对江南文化的积极推动作用,无论是对于我们认识江南的文化家族还是社团的活动、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离台内渡的台湾进士、作家施士洁与海峡两岸诗社文学活动的考证,论述了施士杰对婆娑仙籁吟社、菽庄吟社、寄鸿吟社等诗社发展的贡献。以此证明台湾和祖国大陆是同文同种、同根同源。从而使“文化台独”的言论,不攻自破。台湾和祖国大陆都是在共同文化的基础上建构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申报》创立初期,主笔蘅梦庵主以报纸为平台,聚集寓沪文士成立聚星吟社.在报纸的参与下,吟社社集方式更灵活、自由和开放,表现出诸多创新特色.聚星吟社有意凸显上海文人的群体意识,塑造上海的文坛观念,某种程度可视为现代文学社团的萌生.社集诗作具有鲜明的上海都市背景,表达了上海文人的自身体认,标志着一种新的写作风向.  相似文献   

14.
清代道光年间活动于浙江杭州的“东轩吟社”是中国古代文人结社史上的重要社团之一,创办人为吴衡照、汪远孙,社址在著名的汪氏振绮堂“静寄东轩”。自道光四年甲申(1824)至十三年癸巳(1833),历时十年之久,集会唱和超过一百次,成员超过八十人。社集之作由汪远孙选编为《清尊集》16卷,社员兼著名画家费丹旭绘有《东轩吟社图》正本、副本各一帧,汪远孙侄子汪曾唯又辑有《东轩吟社画像》一书。借助《清尊集》和《东轩吟社图》等文献资料,可以理清该吟社各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同时更正各种相关的错误。就清代诗词研究来说,将总集与结社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也是一项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蒲溪吟社是清朝乾隆年间山西高平的一个文学社团,代表作家有苗令琮、张又华、张承纶等,他们创作的诗歌由司昌龄整理辑录为《蒲溪吟社三家诗钞》。蒲溪吟社诗人的作品呈现“格高韵远”的特色,是迥异于江南文风的“西北之文”的代表。诗作受到著名诗人沈德潜的激赏,并得到其弟子顾诒禄的点评推扬,从而在当时诗坛获得广泛赞誉。蒲溪吟社诗人与沈德潜、顾诒禄的诗文交谊,亦呈现出清代中叶南北方诗学交融互进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16.
南社吟坛点将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社吟坛点将录钱仲联1934年3月4日,柳亚子在上海开陈去病追悼会,晚间举行南社临时雅集,参加者有社员,亦有闻风而来之非社员,共计一百有余人。亚子与胡怀探撰“点将录”,开列一名单,在报刊宣布,但附有说明:“地煞七十二人,亦有数位南社社友,但大多数非社...  相似文献   

17.
“洛如吟社”作为清代浙江平湖最大的诗社,扬风扢雅,诗酒风流,其文学与文化影响很大,朱彝尊当时就曾亲为编定《洛如诗钞》六卷.影响所及,当地将“洛如吟社”视为文学与文化之风标,接连有续社之举,其中较为著名的就有“续洛如吟社”、“洛如嗣音集”等.这些续社因首倡者、主持人、参与者、规模、持续时间等与“洛如吟社”均不相同,举社时间与之亦存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前后时间差,所以应被视为各自独立的不同诗社.《中国文学大辞典》所录词条“洛如吟社”不仅在举社时间上存在认识错误,而且将“洛如吟社”、“续洛如吟社”、“洛如嗣音集”三个诗社的成员混为一谈,极易误导读者,有必要略作辩正.  相似文献   

18.
数字     
81元 城乡居民养老金月均81元 尚不及城乡低保标准一半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近日召开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透露。当前中国城乡居民养老金月人均81元。据悉,截至2013年8月,全国平均城市、  相似文献   

19.
数字     
81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每月仅81元不及城市低保1/7 人社部和民政部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城镇职工人均养老金水平约为2.06万元,新农保为859.15元,两者相差近24倍。截至2013年底,  相似文献   

20.
王维坤教授     
王维坤,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日本同志社大学文学博士,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52年3月生,汉族,陕西渭南人、197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遂留校任教至今。同年9月至1979年7月在北京大学考古系著名考古教授宿白先生的指导下,进修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考古;1986年1月至1988年3月在日本同志社大学文学研究科文化史学专业留学,师从著名考古学家森浩一教授,获硕士学位;1990年12月12日至25日,以客座研究员的身份,同日本奈良教育大学进行国际学术共同研究;1992年10月至1993年9月,又以客座研究员的身份赴日本同志社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