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国时期,河湟回藏贸易这种特殊的地方民族商品流通模式迎来了它的黄金季节,其表现形式就是集市的出现,这是外国资本主义进入,青海封闭保守的自然经济解体,回藏贸易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集市发展特点是集市数目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商品结构和流通范围发生变化,功能的完善,集市在繁荣地方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回藏贸易为重要内容的河湟地区回族传统商贸,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河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边地藏区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随着现代通讯和交通的飞速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局势的变化,河湟地区回族传统商贸面临严重挑战。在简要分析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对河湟回族商贸的未来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摘要]藏彝走廊,地理范围涉及甘、青、川、滇四省及西藏东部的昌都地区,学术界对藏彝走廊民族问题的研究日益活跃,产生了许多成果,但对回藏和谐民族关系的研究则相对薄弱。走廊内回族与藏族都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分布广泛、人口众多、具有独特文化和宗教、影响较大的民族,回藏关系是我国西部地区历史悠久、交往密切和具有代表性与独特性的重要族际关系。本文通过对藏彝走廊中回族与藏族和谐民族关系研究状况的介绍,指出其研究特点与不足,提出研究该问题的内容设想和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河湟地区回族与汉、藏两族社会交往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广义的文化交流(文明交往或对话)的角度,立足河湟地区多宗教并存、多民族杂居的实际,着力探讨回汉关系、回藏关系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对松潘县进行田野调查后我们发现,松潘地区的回藏关系突出地表现在居住格局、回藏贸易、宗教信仰、日常生活和族际通婚5个方面,通过对这一地区和谐回藏关系的调查研究可以使人们加深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了解,并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基于笔者2012年2013年在四川松潘、云南迪庆、甘肃甘南合作、西藏昌都的田野调查,从回、藏民族的通婚状况,社区邻里关系及社会交往三个维度考察藏彝走廊回、藏民族的和谐社会关系。认为生活在藏彝走廊回、藏民族在长期的友好交往中,他们在经济上建立起了稳定的分工协作和交换模式,这种交往是一种不同经济方式的互补性交往,这种经济交往的互补共荣、合作形成了和谐的经济关系。在此基础上,由于居住格局发生变化,回、藏民族"混居"程度的加深,社会交往的密切,彼此之间认同度增强,族际通婚的逐渐扩大,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和谐相处,形成了良好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7.
朝清两国在宗藩关系的架构下,双边贸易按性质可分为公贸、私贸和密贸。公贸主要包括朝贡贸易、边境贸易和使团贸易;私贸一般指在公贸过程中的非法贸易,如后市贸易;密贸是指私商们进行的纯粹意义上的非法走私贸易。由于封建的历史局限性,两国对经贸的多方限制,至19世纪末宗藩关系的解体下,双方的传统贸易关系亦终结。分析朝清贸易,对于现今两国贸易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河湟地区人口流动历经千载而源源不断,清代人口流动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流动之原因多种多样,但是民族贸易的发展对河湟地区人口流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民族贸易与人口流动的分析,从而揭示其中的更多因素。  相似文献   

9.
虽然清政府在前期实行了禁海、一口通商、公行制度以及对外商来华贸易的种种限制措施,但这并非就是闭关性的政策。实际上清政府实行的是一种带有封建垄断性的、建立在严格管理基础上的对外开放的“非闭关性”政策。  相似文献   

10.
王为东 《南都学坛》2002,22(6):26-30
具结制度在清前期海外贸易管理中占据非常突出的地位 ,各种甘结、保结得到充分的运用。通过对其存在原因的分析、对其广泛运用的考察以及对其作用的探讨 ,发现建立在宗法伦理基础上的具结制度是传统管理方式的延续 ,并成为封建官府规范管理的基础。它束缚了所有外贸参与主体 ,钳制了外贸实际运作过程。对内压抑了本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对外不能抵御经济政治侵略 ,是清前期海外贸易管理具有闭关性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清代是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族人口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回族人口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清朝初至道咸年间,西海固地区回族人口数量较少,主要分布于卫所城镇和交通要道沿线;清同治前,回族人口已具有一定规模,并形成众多回族人口较为集中的村落,回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已见雏形;清同治后期,朝廷实行的迁移政策及逐步恢复的经济,成为影响西海固地区回族人口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清代中朝边境互市贸易的演变探析 (1636-1894)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与明代及后金时期相比较而言,清代中朝互市前期的边境贸易具有持续稳定,管理有序;鲜明的宗藩特色;交易品种相对固定等特点。19世纪80年代,中朝迫于形势调整了边境互市贸易政策。与中朝互市前期边境贸易相比照,互市后期边境贸易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中朝通商贸易中政治因素逐渐淡化、通商要素更自由化、交易形式和制度的规范化及清政府对互市贸易管理的专门化。这些意味着中朝间的通商关系开始向近代国际贸易关系转变。  相似文献   

13.
清代前期陕西回族农业经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清代陕西回族广泛分布在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尤以关中之同州府、西安府和凤翔府为甚。元明以来农业就是整个回族的支柱产业,延至清代,回族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特征更加明显。陕西回族不仅农业人口占大多数,而且农业经济活动的分布地区、耕作技术、农产品种类和数量等方面也都有显著发展。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畜牧业、牲畜贩运业、屠宰业、清真饮食业等一直是陕西回族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4.
孔臧其人及其作品,史书记载语焉不详,其事迹及作品今存于《孔丛子》中,其中的四赋二书当是可靠的。他的《鸮赋》是纯粹的四言诗体赋,确为西汉早期的作品。而四言诗体赋产生也较早,非起于扬雄。从西汉初年到扬雄、刘歆,四言诗体赋呈现着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略论清代前期宁波口岸的中英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前期,宁波口岸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曾出现过两次高潮。虽然双方的贸易量并不大,但却对全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以及清朝海外政策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历史上,回族与蒙古族的社会交往源远流长,频繁密切。河湟地区回族与蒙古族的社会交往不仅体现在政治、文化方面,而且在经济贸易中形成了一种互补共生型的经济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7.
清代前期商人之间的商业信用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前期由于商品经济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使商人之间形成了比较长的商业信用链条,从商品生产到流入市场,从高级市场到初级市场都不断有商业信用产生.就商人而言,贩运商与坐商之间、坐商与小商贩和摊贩之间都建立了信用关系.商业信用的建立,一方面加速了商品的流通量,盘活了整个商品流通的渠道;另一方面,商业信用的建立,解决了中小商人特别是小商贩资本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清朝统一台湾后 ,即开始弛海禁 ,允许福建厦门与台湾鹿耳门进行单口对渡贸易 ,后在闽台人民私航活动的推动下 ,逐步改为指定多口对渡贸易。清代闽台对渡贸易政策的实施和不断调整 ,有力地将海峡两岸社会经济推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9.
清前中期,潮州外贸对象主要有日本、暹罗、安南、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在对东亚贸易中,乾隆以前以对日本贸易为主,其后以对琉球贸易为主;在对东南亚贸易中,主要的贸易国家亦有相应的变化。进出口商品中,出口商品主要有蔗糖、瓷器、铁器、书籍纸张、石雕艺术品以及建筑材料等,进口商品主要有粮食、香料、胡椒、海产品、槟榔、木材以及鸦片等。潮州籍华侨在潮州对外贸易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加速城市化发展的今天,城市公共管理及其研究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讨论城市公共管理中官方与民间社会的关系,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探讨清代武汉城市公共领域中的官民关系的形成和在公共事务建设管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以期对当今武汉市的公共事务建设和管理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