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英语拟声词既是最原始、最基本的语言形式,也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修辞手段.其在不同的层次的口语、书面语中都有一定的使用率,通过实例分析、研究、探讨英语拟声词的修辞的效果,并时英语拟声词的汉语翻译提出对应策略.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藏汉标点符号的功能、性质、形态等方面多维度的思考和比较,分析和探讨了藏汉标点符号的流变和异同。同时从跨文化交际的高度,合理且不无根据地肯定了藏语可与汉语标点符号共生融和的特性。进而表明了作者立足于引进和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并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藏族文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姚南强 《中国藏学》2008,(1):167-170
藏汉因明的比较是近代以来中国因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因明本身而言,比较研究可以加深对因明义理的理解,有助于解决一些长期困扰学界的因明疑难,实现新的综合。从更广泛的文化角度而言,有助于理解汉藏两民族的思维形式有哪些同异之处,这些差异对各自民族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等。从现实意义看,有利于汉藏民族间的沟通和理解,有利民族团结与和谐相处。本文从宏观体系、逻辑论和知识论三个角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了多维视角比较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维汉颜色词的文化涵义,揭示了维汉颜色词在文化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战争广泛存在于古代世界各民族之间 ,为了抵抗敌对势力的进攻 ,各民族都修筑了自己独特的防御工程。藏汉民族是我国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兄弟民族 ,由于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 ,适应着这种环境 ,在汉民族中出现了长城、城墙等较大的古代人工防御工程 ,而在藏民族中出现了依山而建的集碉堡、宫殿、寺庙于一身的布达拉宫式的防御体系。本文通过对藏汉民族防御体系的比较 ,揭示环境对古代藏汉民族防御体系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吴激、蔡松年同为金初著名词人。二人有着相似的仕宦经历,在入金前既已定交,入金后,交往颇深。以词而论,二人虽同号为“吴蔡体”,奠定了金源一代的词的创作,却因个人身世、词的题材、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在词的创作上亦表现出同中有异的风貌。  相似文献   

7.
比较研究中西方商务文化差异及其成因,归纳为由地理环境、宗教意识、政治体制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决定,并推论中西方商务文化将通过互化与涵化实现互动与更新.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山法了义海论>一书中笃补巴·西饶坚赞用来论证"他空见"的印度佛教经论的典型藏文译文与相应的汉文译文进行校勘研究的方法,从内在结构、内容诸要素到外在表达方式上比较了藏、汉两种译文的相同性和不同点,并将这些藏汉佛经翻译的典型个案与现代翻译理论相结合,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综合考察,由此揭示出藏汉佛经翻译的共性、特色及其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9.
在英帝国主义两次侵略中国西藏的过程中,英国殖民主义者都蓄意挑拨汉藏民族关系,歪曲及割裂中国中央与西藏地方的隶属关系,并在武装侵略、利益诱惑的同时离间中国与边疆诸藩篱的关系.这不但使得英国在喜马拉雅山区及其周边攫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尼泊尔、不丹、锡金诸国内的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且利用它们作为基地和羽翼对我国西藏进行侵略.这种殖民主义分子惯用的可耻伎俩早已为世人所唾弃,然而在一些篡改历史的涂饰之作中却成了侵略正义的谬证.实际上,英帝早在第一次武装侵略中国西藏之前,就通过各种卑鄙的手段不断对喜马拉雅山区进行渗透和蚕食,并利用中国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国力衰微以及外交上的一些失当,逐步控制了尼泊尔、不丹、锡金,并利用它们实现对西藏的进一步侵略.  相似文献   

10.
在《山法了义海论》之"道"篇章中笃补巴·西饶坚赞首先引用《大般若经》等佛教经论中的相关话语,深入论证觉囊派独特教义"他空见"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以及其合理性和经典性。最后以《大涅檠经》等经论相关话语为取向,提出中道佛性论与常乐我净"涅槃四德"是"他空见"的最高境界和最后归趣。由此观之,笃补巴既尊《般若经》为最有理,又推《涅槃经》为最高。两经成为觉囊派的理论源头和思想库藏。  相似文献   

11.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在日常的交际中不同语言的相互接触与影响也就不可避免。在青海部分地区流行的藏语与汉语混合的“拉伊”唱词,就是语言相互接触与影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作者通过对在北京的藏语文翻译界进行的一次实地调查走访,了解并介绍重点所访几家单位的翻译原则、现状以及译风等情况的同时,立足于语言文化逐步向科学性和世界性发展的态势,结合藏区实际情况,思考并探讨了藏语专词术语之所以不统一、不规范的原因所在.因期许于能对藏语文翻译业以及藏语文的健康发展有所助益,作者由衷地阐述了个人对造成藏语术语混乱的主客体原由的看法,以探讨者的身份与藏语文翻译界的同仁进行了诚挚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康方言较之于安多和卫藏的方言,分布地域广,内部又分多个土语群.康区地理上的分散格局和经济形式二元(农耕与游牧)化等多个外部因素对母语继承和方言接触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最终促成了多个土语群格局的康方言.康方言主要分3个土语群(也有四分法),这3个土语群又称为康方言的三大次方言,即北路次方言、南路次方言、牧区次方言.划分这些次方言的主要依据是语音差别;其次是词汇差别,语法基本一致.昌都话属于北路次方言①,在北路次方言沿西线土语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昌都话元音变迁的研究,能为了解和认识康方言元音变迁的一般规律提供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4.
从藏汉文献记载看西藏古代体育及其发展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吐蕃时期开始,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藏汉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西藏古代体育也相应地有所发展,许多藏汉文献记载了具有浓郁藏民族特色的西藏古代体育内容。西藏古代体育承袭了中国古代体育的活动内容,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碰撞与交流的见证,是中国古代体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许巧云 《民族学刊》2013,4(6):78-81,118-120
今拾《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中的几则民族词汇:“哨鹿(木兰)”、“昂邦”、“碟巴”、“堪布”,以现有大型辞书为参照,对其中解释未尽之处进行补释。除检索清史文献外,也兼及同时代笔记小说、方志等,略陈管见,可为不同学科利用这一文献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也可补大型工具书之缺失。  相似文献   

16.
藏传佛教是指在中国藏民族地区形成,在藏族、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中普遍传播和信奉的具有明显民族性、区域性特点的宗教文化。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影响和滋育下形成和发展起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藏传佛教形成的渠道、发展环境及教义内容等方面,论证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内隐测验与外显测验,探讨了藏族、汉族大学生对内、外群体的态度.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内隐测验上还是在外显测验上,被试均表现出对本民族较强的内群体偏爱效应,但藏族、汉族大学生在内隐测验与外显测验上的效应大小是相反的,藏族大学生在内隐测验上的内群体偏爱效应小于汉族大学生,在外显测验上的内群体偏爱效应大于汉族大学生;且内隐测验结果与外显测验结果不相关,二者是分离的.  相似文献   

18.
在王力先生关于越南语中汉语借词分类法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分类法,即从历史层次角度,分为上古汉语借词、中古汉语借词和近现代汉语借词;从借词在汉语中的通用范围角度,分为通语借词和方言借词;从借入途径角度,分为书面语借词和口语借词。  相似文献   

19.
张建民 《中国藏学》2011,(2):231-238
夏河藏语是藏语安多方言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土语群。由于夏河地区的藏族人民与周边的汉族等其他民族长期群居杂处,语言互借的情况较多。文章从借用方式、发音、词序等方面论述了夏河藏语中汉借词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夏河藏语中的汉借词与汉语西北方音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