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为主要代表的技术批判理论虽然对当代资本主义展开了一种新的社会批判,但是,由于他们对技术的历史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缺乏洞察,使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最终沦为乌托邦。如果从两种生产的历史观出发,祛除人们普遍具有的对当代技术进步和社会化大生产形式的教条主义信念,我们就会得出全新的社会批判结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严格遵循着他们自己提出的“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原则,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研究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提出了未来社会———共产主...  相似文献   

3.
《哲学的贫困》中的雇佣劳动概念杨建平(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93)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并以这种分析和批判为基础,达到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说明,是马克思终其一生的价值旨趣所在。可以说,“雇佣劳动...  相似文献   

4.
马蕾 《学术论坛》2023,(6):116-126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经历了从对意识形态“碎片化”中介的批判到对“空无”主体重建的历程。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汲取马克思思想时,往往局限于传统的认识论哲学立场,仅强调意识形态的思想批判,而有意搁置马克思意识形态的革命实践向度,这导致了他们非但无法走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窠臼,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资本所造就的“抽象”社会人格。唯有恢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实践原则高度,我们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才能根植于社会总体结构并超越于现实的社会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和主体性的丧失,是法兰克福学派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总体异化作出了全面的批判,然而,随着对资本主义不同发展态势的深度体验,他们逐渐觉察到资本主义一体化趋势的强大,洞悉到一体化背后的同化机制,因而在考察同化的理性根源的基础上,他们对同化的总体性及其消极影响作出了分析,从而形成了他们独有的同化理论。本文主要以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为代表,厘清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同化理论的基本理路,并指出这一理论的偏失与遗憾,以便对法兰克福学派资本主义理论的完整把握有所碑益。对理性的…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7,(9):47-54
列斐伏尔、哈维等人开启的社会理论之空间转向,借助历史唯物主义,彰显了空间的实践性、社会性与社会生产本质,从而告别了传统的空间认识论,迈向了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本体论建构。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承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议题、方法与旨趣,基于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总体视域,他们将空间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推进为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方式批判,进而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改造为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立足于这一空间转向的历史语境及其折射的问题和时代精神,以空间对资本主义的意义为关切,这种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空间化建构,不失为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代化的一种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7.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现是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又批判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寻求一条既不同于发达资本主义、又不同于现存社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或“新社会主义”。他们反思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批判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种种弊端,在关于西方社会变革的动因、主体、途径及策略,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与蓝图,未来社会主义模式等问题上提出了各种观点,形成了种种关于社会主义的“新”理论。在此,试作一述评。(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理论内…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以实现“人类解放”为旨归,对以资本勾连起来的现代性和资本主义进行武器性批判。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哲学人类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政治学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人是“现实的人”、“异化的人”,发现隐藏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特洛伊马一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同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实践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为建立社会主义现代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的人”提供了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9.
薛睿 《天府新论》2019,(4):12-18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展开理论批判,但却借助“拜物教”概念在理论逻辑、批判方法和伦理批判三个维度纵深发展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具体而言,在理论逻辑上,马克思立足于“资本逻辑”,发现物与物交换的表面合理性实际上掩盖了人对人、物对人支配的不合理性,并由此深入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运行机制的分析;在分析方法上,马克思具体深入到对生产关系诸环节及其运行机制的考察,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及基本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在伦理批判上,马克思揭穿了“辩护经济学”的依附性和虚伪性,找到了人们在主观维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机制认同产生的外在条件。可以说,正是借助于拜物教批判,马克思揭示了意识形态遮蔽性与操控性产生的经济根源,解开了意识形态的身世之谜。  相似文献   

10.
周可 《学术研究》2012,(1):30-35,159
20世纪20年代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开始思考现代科技对于人类社会与文化的意义。卢卡奇立足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性,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合理性与物化现象,逐渐转向意识形态批判;瞿秋白立足于人类历史进程的普遍性,通过阐明技术的本质与应用方式,揭示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必然性。他们对于技术问题的思考从不同方面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神,反映了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对指导我们科学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批判是全面的生态批判,包含对资本主义工业的生态批判、对资本主义农业的生态批判和对资本主义消费的生态批判三个方面。马克思从生产和消费维度对资本主义展开生态批判,形成了科学而深刻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不是抽象的生态批判思想,而是实践的生态批判思想,即是在实践中产生、随实践发展、解决实践问题的生态批判思想。要理解和把握马克思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的实质,就要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工业、对资本主义农业和对资本主义消费的生态批判三个维度进行实践解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有一个复杂的历史推进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他们以"现代私有制社会"来指认这一特殊的所有制社会形式,第一次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历史性发生.并且,此时在资产阶级社会批判中承担主要基础作用的范式是生产与分工.其中,奴役性分工批判取代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逻辑.  相似文献   

13.
瞿建权 《理论界》2008,(6):112-113
在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指引下,科学技术被马尔库塞他们看作意识形态,但哈贝马斯却对马尔库塞提出异议。分歧的根源在于他们对韦伯技术理性的不同态度,哈贝马斯肯定了韦伯的观点,也就走上了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改良道路。同时,这一分歧也反映了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终结。  相似文献   

14.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可称为一种时代的批判意识.这种社会批判理论的着眼点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从生产方式出发展开的社会批判的理论逻辑,转向了对人及其主观生存状态的强调,着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与文化、政治与经济、科技与消费等诸生存样态的全景式批判.然而,其理论旨趣仍然坚持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维度,并在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批判指向中,为人们展示了一个新的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15.
法兰克福学派是流行于本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作为一种社会哲学流派,其理论特征在于它的人本主义的批判的社会理论,而它的意识形态论可以说是这种批判的社会理论的柱石.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论就其性质而言,属于非马克思主义的范畴,但它在对当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文化批判中,也触及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当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某些本质方面的东西.因此,剖析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理论,批判其违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错误,同时也从他们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中引出一些必要的教训,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影响经济发展的最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展动力,它决定发展的状态与速度;二是宏观协调,它决定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其危机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后者。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在批判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批判至今仍然闪耀着科学的光芒。但是,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却偏重于  相似文献   

17.
马尔库塞从其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现状出发,在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与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与技术进步相伴生的极权主义以及接踵而至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的批判,形成了以技术统治论、病态社会论和生态危机论为核心论点的三重维度,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猛烈而广泛的批判。在21世纪的世界发展洪流中,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症结依然存在,因此,对马尔库塞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三重维度进行研究和分析仍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资本主义趋向问题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核心问题之一。从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围绕“两个必然”论断进行政治经济学论证,到20世纪由资本主义“适应论”和“变质论”引发的一系列论争,再到21世纪资本主义危机频现推动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复苏,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对资本主义结构体系的分析不断深入,对资本主义未来走向的认识也愈加清晰。对这一问题研究总体经历了由预判资本主义消亡结局向全方位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体系的转变过程,贯穿这一思想史发展过程的主题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导逻辑的批判,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衰落趋势和资本积累极限存在的客观性。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制长期共存竞争的格局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表明宗教不是实际生活状况的原因,而是它的结果。他在后来的批判理论中进一步论证了人类实际生活归根到底决定于物质生产。因此,宗教批判不是解决问题的法宝,而只是现实社会批判的先导;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则是马克思全部批判理论的关键和重心所在;并且,这种理论的批判最终要转化为批判的武器———就这样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逐渐走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一开始重点是宗教批判,而后是包括政治经济批判在内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在这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宗教批判的作用以及宗教的角色定位得到了清晰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哈贝马斯非常关注的问题,他在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功能的分析和批判中,论证了科学技术为什么是意识形态,以及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并由此而把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导向用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取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