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 ,道教文化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保护之“道”。其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对于我们认识和顺应自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道教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道教的生态之“道” ,“道”与天、地、人的关系 ,生态生命之“道” ,生态保护之“道”等方面。因此 ,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道教文化的生态思想 ,使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2.
李继武 《人文杂志》2005,(3):153-156
道教戒律是道教为了自身的巩固和发展,要求信徒遵守的思想原则和行为准则。道教戒律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人与自然等广泛的关系都提出了相应的伦理思想并制定了相应的道德规范,该伦理思想随着道教的发展和教化过程,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伦理学的视角,对道教戒律的具体条文进行归纳整理,并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道教戒律和道教伦理思想有一种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道教美学思想发展与嬗变的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加上其以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为核心的美学思想渊源,勾勒出了道教美学思想的历史线索,展现了道教强调生命之美、强调此岸生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的特点;道教美学理想人格是独特的由人而仙、即身成仙的神仙境界;道教美学具有强烈的伦理化色彩和中国人以善为美的人性追求。道教美学思想史及道教审美文化史,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史和审美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给予重视、发掘和实事求是的文化史定位与评价。这不但对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认清当代邪教的反传统、反社会、反人类的丑恶本质,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田烨 《北方论丛》2016,(4):69-72
道教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大多和被传入国的本土文化相融合,最终形成了带有当地文化特性的本土化的道教,这一现象在朝鲜、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比较明显.道教海外传播过程中的本土化现象,既与道教自身具有的包容性有关,也和道教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有关,同时也与传播地区的本土文化有关.道教海外传播过程中的本土化,一方面减少了传播过程中的阻力,促进了道教的海外传播;另一方面,对当地的本土文化也产生了影响,形成了文化交融现象.此外,经过了本土化的道教还传承了华人的信仰,成为维系海外华人中华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资源的特点、内涵、开发等方面论述了浙江道教茶文化资源.浙江道教茶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拥有众多的道教名山,而且拥有丰富的茶文化资源.浙江道教茶文化资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道教名山与茶的一体化,生态文化与养生文化是浙江道教名山与名茶共同的文化内涵.因此,浙江道教茶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以优先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和道教茶艺表演业.  相似文献   

6.
中国各民族信奉多种宗教,其中以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最为深广,佛教由印度传入,道教却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然而,国内对道教的研究却很薄弱,直到进入80年代以后,这种情况才有改变,近年来在学术文化领域更是出现了一股研究道教和道教文化的热潮。笔者曾出版《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一书,就道教与中国各族民间口头文学的相互关系,也就是中国民众的文艺生活与宗教生活的联系作了较为系统的清理。后又在这项研究工作积累材料的基础上选编了一本《道教的传说》。这是一部有关中国民间道教信仰的传说故事集。我们只有联系道教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神话中西王母所居的昆仑山,是古代神话叙事中令人向望的神仙境界。论文对西王母崇拜在中国社会的影响、道教神仙系谱中女神西王母形象的建构、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的内涵进行详细考察,认为西王母神话是昆仑山文化的要素之一,更与中国道教的神仙信仰密切相关。中国古代西王母神话与昆仑山神仙境界说,在道教神仙信仰的建构中具有重要启示作用,道教女神西王母与昆仑山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关联。  相似文献   

8.
道教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在西方也有较高的认同度。道教在生命健康生态伦理方面累积了大量有价值的东西。在生命健康生态伦理理念上,道教强调"守道"、"守一"、"法自然";在生命健康生态伦理规范上道教"贵生"、"恶杀";在生命健康生态伦理文化形式上,表现丰富,且多有引导。现时代深入挖掘道家优秀文化,对民族文化振兴与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与道教渊源颇深,道教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道教文化与李白的诗歌创作为切入点,探求道教对李白人生道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对李白信道、学道、寻道、悟道的分析,阐明李白的道教信仰。道教追求自由的精神,与李白悟道的灵性完美结合,促使其山水诗具有人格化、神灵化特点,形成独特的仙灵化风格。  相似文献   

10.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传统宗教,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它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以及佛教长期并存,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这是对道教历史作用的真实评价。因此,研究道教的历史,对于更好地把握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脉搏以及继承发扬古代文化的优秀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关于道教经济思想方面的内容。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经济思想和观点,在道教思想史和中国经济思想史上都应占有一定的地位。但遗憾的是,对道教经济思想的研究,目前还基本上是一个空白,无论是道教学界,还是中国经济思  相似文献   

11.
新疆汉传佛教虽然继承了佛教文化传统,但是在新疆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它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佛教壁画、建筑的多元文化特色鲜明;佛教信众"皈依"率较高,但活动场所少;佛教文化影响处于上升态势。新疆本土道教虽具有内地道教文化的一般特征,但受到新疆从古至今多元文化的影响,新疆本土道教呈现出新的特质与品格。新疆本土道教鼓励信众追求死后神界的乐园生活,而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社会人生的现实生活;新疆本土道教重视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伦理精神,要求在现实利益的世界里完成自我的完善;新疆本土道教要求信徒采用祈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生活,并且参加社会生活,追求人生的幸福;新疆本土道教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层次性,更多地注重民间和世俗家庭的教导,其布道范围倾向于知识水平较低的阶层。  相似文献   

12.
《太平经》的民间道教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既是汉魏时期中下层老百姓美学意识与宗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又是中原古代文化中审美文化的宗教化和民众化。《抱朴子》既是学者型学术著作 ,又是神仙道教理论思想体系的集大成 ,体现了上层人士、上层知识分子的神仙道教理想及其美学思想 ,具有江南文化色彩。两相比较 ,《抱朴子》的神仙道教美学思想 ,既是古代道家美学理想的宗教化 ,又是古代神仙理想和魏晋美学理想的结合 ;同时 ,它既是早期道教包括《太平经》在内的美学思想的主流化发展和理论提升 ,又是早期道教美学意识、美学思想的分化。  相似文献   

13.
道教特有的“百药”、“百病”理论,独具特色地就善恶报应观以及戒律制度的执行提出了详尽的阐述,实为道教借医家之名与世俗伦理共同塑造的生命性理、玄理,同时也是事理与情理.其中宗教意识所凝结成的宗教神话,借助独特的思辨特征、叙述方式,从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建立了道教以神仙信仰为基础的人伦之学,是对道教生命伦理的鲜明阐释,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呼应道教“贵生”理念.这一思想对今天倡导的建立美好的社会环境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阳清 《船山学刊》2010,(2):131-133
道教蔚兴的历史进程,客观展示出与古神话相伴而生的原始宗教走向人为宗教的时代嬗变,道教与仙话以及人仙遇合传说亦在交互影响中走向共同繁荣。这主要表现为四个步骤:其一,上古神话及其神圣叙事,为神仙思潮和仙话的产生积累了文化资源;其二,神仙思潮和仙话丰富了人仙遇合传说,并为原始道教的人为建构创造了条件;其三,原始道教、早期仙话和以人仙遇合为特色的宗教故事,为以葛洪为代表的神仙家对这种宗教形态的改造,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叙事基础;其四,神仙道教的兴起及其造仙运动的宗教演绎,再次深化并更新了人仙遇合的主题和叙事模式,推动着道教在六朝以后的流播。  相似文献   

15.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与中国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民间信仰神道教也不例外。本文将重点讨论道教思想在传入日本后对神道教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其基本教义、神仙体系、祭祀修行、主要典籍四方面的分析研究,说明道教是神道教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宗教文化的一部分,道教文化有着完善的思想文化体系,对现代养生、医学、音乐、信仰等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道教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面临分布不平衡、类别少等尴尬境地。要走出尴尬境地,就应当正视道教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深入发掘道教文化资源;建立客观公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体系;加强道教文化研究,扩大道教文化的传播力和文化认同度。  相似文献   

17.
鲁迅经验意识中的道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生活成长的时代 ,及其地域的文化环境 ,民间道教气氛是相当浓郁的 ,在他的日常生活、教育、文本阅读等各方面的经验中都可以看到道教文化的影子。对于道教文化 ,鲁迅一方面把它看作中国现代思想革命的一个主要对象 ,力图揭示出它反映和影响中国人信仰和思维方式的广泛、深刻和现实性 ,指出它对新文化的根本——价值理想和科学理性精神的彻底反动 ;在另一方面 ,鲁迅又怀着深切的同情挖掘出民间道教文化某种不合理的历史合理性——它的某些成分也表达了黑暗世界里人性的痛苦、愤怒和希望。  相似文献   

18.
论道教的洞穴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生 《文史哲》2003,(5):54-62
向往返还与天地合一之境 ,寻觅洞室或利用堪舆术发现“地穴”,因之设立宫观、御修真 ,冀以回归母体 ,得道成仙 ,这就是道教的宗教理想。在其信仰支持下 ,道教的洞穴和建筑被认为具有生命转化功能。此乃道教建筑的功能和文化规定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宗教与诗歌历来关系密切 ,道教对超现实主义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受道教作用的超现实主义诗歌 (即具有道教色彩的超现实主义诗歌 )在内容与艺术上都有着鲜明的特点 ,因而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与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三清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清山东险西奇,北秀南绝,具有山岳景观中仙境风光的特色,以三清宫为主体的道教建筑以古朴、小巧、干砌和玄妙布局蕴含极其丰富的道教文化遗存。本文提出了开发三清福地探密游、仙踪访寻游、养生保健游、道教文化研习游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