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中国科学建制到中国科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建制和科学文化是构成现代科学的重要社会形态。正是随着中国的科学建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散到规范,中国的科学文化才逐渐发展起来。中国科学建制与科学文化关系的研究应先从中国近现代科学社会史入手,考察中国的科学建制发展如何影响了中国的科学文化建设,而中国的科学文化建设又反过来如何作用于中国的科学建制发展,从而揭示二者内在的互动关系。中国科学建制与科学文化关系的研究可从历时考察和共时分析两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每个代表性时期中国科学建制的结构和功能、科学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以及二者彼此渗透、相互建构的社会学特征,这将包括科学社团、科学期刊、科学教育、科研机构、科学发展政策与法规,以及科学共同体、学术规则、科学交流、奖励系统、精神气质、科层化等层面。  相似文献   

2.
在对攀枝花地区三国文化遗存的考察基础上,本文以口述史研究的方式对当地三国文化遗存与历史进行了分析。首先,对所搜集到的当地口述材料进行分类,分析话语是如何作为历史传播媒介的;然后,对这些话语背后的隐藏信息进行了深层次剖析,讨论了公共历史是如何作为一种政治文化、族群文化被建构,个体又是如何在群体历史中发挥影响;最后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史学定义不同的"客观性",讨论了意义被赋予与确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诗学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强调历史的总体性和进步性发展原则;文学真实要求作者反映世界和生活的真谛与本质,准确把握事物发展逻辑和规律。西方文化诗学研究从考察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到关注历史认识和对历史的理解和阐释,按照语言学模式重新审视历史,弱化历史的客观规律性特点,强调历史的共时性、互文性和建构性;真理的产生不再为人们所发现,而是在不断建构和创造中。  相似文献   

4.
对“第二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和学者讨论的问题,如“科技文化的理论建构和研究视角”、“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和“科技文化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系”等进行了概述性介绍。  相似文献   

5.
对“第二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和学者讨论的问题,如“科技文化的理论建构和研究视角”、“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和“科技文化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系”等进行了概述性介绍。  相似文献   

6.
因科学争论为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及科技与社会研究提供了观察社会因素如何影响科学进程的独特视角和素材,这一领域得到了科技研究领域学者的广泛研究,SSK学者更是通过争议研究奠定了影响深远的科学的社会建构理论。学界对科学争议研究多有介绍与梳理,但既往述评忽视了经典科学社会学、SSK以及探究科技争议的社会政治影响这三种主要的争议研究路线的差异与联系,也未系统分析科学的社会特性对不同类型争议的影响。本研究以考察科学争议的社会性为线索,分析对比了上述三种研究路线,并探讨了SSK学者所倡导的科学的社会建构在分析公共科学争端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21世纪的科技哲学研究应如何定位和发展 ,国内学界一直在思考和探索。“2 1世纪的科技哲学专题论坛”刊发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委员会副主任胡新和教授等一组文章 ,分别从科学哲学在中国的历史、现状、未来、我国科技伦理研究中的两种倾向、艺术中的科学、2 1世纪科技哲学的发展与转向、科学方法论的新近发展及未来趋势、科技革命与文化发展等诸多方面作了纵深的探讨和阐释 ,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观点 ,资料翔实 ,引人思考 ,值得关注。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学、文艺学自身如何发展 ,要不要保留本土文化资源 ,如何凸…  相似文献   

8.
日益紧迫的中国近代文化危机以及中西文化碰撞所产生的文化纷争是毛泽东建构新民主主义文化模式的文化背景。为此,毛泽东建构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之“三位一体”新民主主义文化模式。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模式具有反帝反封建、科学审视中国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情境。同时还完成了准确定位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创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确立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基本纲领的理论建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模式不仅破解了中国近代文化危机,也指明了中国先进文化永续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科技文化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构>一书在文化哲学视域下,思考和研究科技文化在建构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独特功能.全书体现了叙事主旨和时代主题的共映,在追问与反思中定位科技文化的价值,并以"科技文化的本土化"来架构其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参与式文化"的实践与理论发展经历了"电视剧粉丝文本""网络用户泛文化"的生产阶段,正进入"文化的社会化生产与参与式的社会建构"阶段."参与式"实践和研究议题不断泛化,已成为一种社会发展实践和分析的重要框架.作为一种显著不同的文化—社会生成模式,该领域的研究应更聚焦于其"社会化生产"机理与核心价值,就公益与私利、开放与垄断、权力与正义等问题展开论证,以便在政策规划和实践中尽早规避由于社会化生产而出现"文化公地悲剧",以及因资本、权力等导致文化的结构性异化,进而讨论如何建构开放、公平、正义、有序的参与式文化生态,不断优化其作为文化与社会发展动力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工程伦理学产生于美国有其深厚的渊源:专家治国思想、职业伦理传统和西方核心价值观念是美国工程伦理学形成的思想文化根源;政府与企业支持、工程协会的自觉发展与大学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的完善是该学科得以建立的社会背景支持;公众对科学技术全面认识水平的提高是该学科持续发展的认识基础保证.当代世界不同文化和社会中所共同面对的技术和工程问题,使美国工程伦理学在不同社会和文化中的理解和沟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科技文化:理工科校园文化的主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养理工科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关键在于让科技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只有充分发挥科技成果的鞭策和激励作用和专业教师在学生科研中的指导作用;充分利用政策、制度和载体保证校园科技文化氛围的营造;并以多途径、多层面的科普、科研活动作为理工科校园文化的首位建设内容;科技文化主流与人文文化的兼容互动;才能创造孕育创新人才的摇篮。  相似文献   

13.
如何看待科技活动的伦理代价,它可以区分为科技自由主义与科技保守主义两种基本不同的态度;两者之间的张力经常造成我们选择的困境,并且难以坚持一以贯之的立场。对科技活动的不同的伦理态度,通常都可以从利益和文化背景上分析其根源,并通过合理的社会建构,寻求两者之间的良性互补。  相似文献   

14.
对目前国内学者的科技文化研究主要聚集的几个领域,即创新文化研究,科学技术文化基本理论的研究,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某一具体领域的科技,科技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发展问题的关联研究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科技正义与法之正义关系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科技发展模式由行政计划模式向市场法治模式过渡,市场经济使科技主体与立法主体的正义观发生巨大变化,进而导致科技法的正义内涵也在发生着演化.科技产生的社会问题激化了伦理道德与实在法之间的矛盾,立法者亟须发掘当代科技的正义内涵,并适时创制或修订科技法,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应从正义内涵入手,拓展科技的正义价值观,为整合科技法的价值目标提供理论基础,并且探析科技引发现行法弊端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与世界风险社会相应,科技风险文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文化中的一个新的重要的构成要素,它直接来源于科技自身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科技风险。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科技伦理、环境生态等科技风险问题的社会化和全球化,科技风险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特的风险文化。科学技术体系内部及外部科技价值观念的风险化是世界风险社会中科技风险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正是这种风险化的科技价值观念带来了完全不同于传统工业社会的社会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7.
非裔美国人被看作区别于美国主流文化的“他者”。莫里森认为美国黑人既是“他者”又是世界的人类。在《所罗门之歌》中,黑人主人公“奶人”的成长是小说的主题。通过对奶人成长过程的描述和他的性别意识、种族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进步,莫里森表达了消除两性对立、获得种族身份认同、回归传统文化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8.
科技期刊垃圾论文现象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作者和科技期刊业的角度分析,在垃圾论文产生的复杂过程中,科技期刊的过快发展是产生垃圾论文的重要原因,而整合科技期刊业能对抑制垃圾论文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国家科技部启动全国科技信息服务网建设,但各省科技信息服务节点工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省级节点系统建设重复投入;科技信息资源分散建设与集中管理矛盾,共享应用渠道不畅通;多数科技信息工作重资源收集和保存,轻视服务体系和渠道建设;地方特色资源建设不突出,缺乏对入网信息的评估手段。省级科技信息服务节点工程建设应从全国科技信息服务网对外服务门户科技信息资源联动系统、科技信息服务共性技术支撑系统和面向全国科技信息服务网维护系统等建设入手。全国科技信息服务网门户建设应从集约化主题数据资源建设、综合性服务系统建设和信息服务安全系统建设展开。  相似文献   

20.
钱学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运用矛盾论、实践论、系统论的观点,创造性地建立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它揭示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情况,其内容几乎囊括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全部知识。钱学森实现了从科学认识论向科技认识论的跨越。他创建了交叉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此外,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