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二战以来,由于东西方冷战对峙、南北方发展冲突和全球性生态危机,促使人们检讨传统发展观并探寻新的发展观。当代发展观经历单纯经济增长观、经济社会发展观、人-自然-社会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开启生态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论可持续发展观的目标及其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人类创造前所未有的极为发达的物质文明,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然而同时也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现实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加剧。面对当今世界存在的各种困境与危机,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飞跃。文章进一步从哲学层面上去思考,论述可持续发展观的目标一种新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正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发展观的一次根本变革,是人类面对生态环境不断失衡、生活环境不断恶化而进行的历史抉择。《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本文拟从生物教育的特殊性出发,探索生物学科的特点与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生物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现代文明史上最早批判了作为机械发展观典型形态的资本主义的生态破坏性;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作出了一种全面、整体的把握,指出劳动是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认为科学技术的生态化、人类思维向辩证思维的复归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社会和自然关系的自觉协调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必由之路。这样,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就形成了一种人类文明史上全新的发展观——辩证发展观,这一辩证发展观同时也是生态发展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在全球性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这种生态发展观是我们建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发展是人类追求的主题,关于“人”和“物”的片面理解使现代发展观呈现出有增长却无发展质量及大多数人享受不到发展成果的局限性。人们应寻求科学的发展观,使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发展是人类追求的主题,关于"人"和"物"的片面理解使现代发展观呈现出有增长却无发展质量及大多数人享受不到发展成果的局限性。人们应寻求科学的发展观,使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发展观是对发展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它体现出人们对发展的基本价值判断。发展观的演变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经济发展观阶段;社会发展观阶段;可持续发展观阶段;人类发展观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其发展观也经历了一个从单纯强调经济增长到重视社会发展,继而到关注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再到提倡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演变过程。2003 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五个统筹”的新要求,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对我国国情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深化和创新,蕴含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发展观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指导人类发展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与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发展观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处理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论现代城市价值观和我国的城市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观的不断更新 ,城市价值观和城市发展的主旨也随之不断发生着相应的演进 ,当今世界普遍认同的是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观和城市价值观 ;与此相对应的是一系列的城市更新理念。今天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在经历复杂的结构变动 ,城市化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必须遵循新的理念和原则。  相似文献   

10.
人类发展观的演进经历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四个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发展和创新,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11.
现代西方科学主义大体上经历了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和实在论等几个阶段。尼采以视角主义为杠杆 ,以人类生命为目的 ,以不贬损正当的科学理性为前提 ,对实证主义科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从而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史上反科学主义的思潮。尼采的反科学主义思想包含一些合理因素 ,但自身也存在偏颇之处。构建历史理性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现实的人总是处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之中,从这两重维度中理解人,才能现实地分析人,确定人对环境问题的责任,选择合理的环境行为,形成正确的环境态度,为环境伦理学确立合理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主义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三大非主流社会思潮之一,具有复杂多面性特点。广大青年作为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最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其政治思想必然受到正面与负面的双重影响。引领青年政治思想,不仅需要科学判断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性质、准确把握其发展态势,而且更重要的是,坚持利于国家民族发展原则、遵循青年心理特点和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规律原则,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引领机制。  相似文献   

14.
当人类步入21世纪,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及现代性的道德危机面前,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孔子伦理普世价值,挖掘其合理的思想资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寻求伦理文化的支持与动力。文章把孔子伦理思想置于全球化的氛围中,从超越的、心性的、和社会的三个理论层面对天命、仁、礼进行梳理,认为“天命观”中宗教性与世俗性的统一,“仁爱”中的泛爱思想和民本理念,“礼”规范中和谐思想以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都将是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对全人类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了显要位置,它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依托的。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只有尊重自然规律进行人化自然的合理改造才能够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从唯物史观的视野对生态城市建设问题提出理论设想,分析现代城市发展问题,并结合中国传统的“天时”“地利”和“人和”的思想,提出“三个统一”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即城市建设与自然系统相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科技与道德是支撑人类社会生活的两支重要力量,保持合理的张力是人类生活的必需,也是历史的结论和现实的诉求。合理的张力意指科技与道德之间的动态平衡,使它们的发展保持在合理的界限,促进科技与道德的共同进步、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使科技统一于恪守道德底线和追求道德理想,道德谋求科学性、时代性和相对稳定性的整合,最终合流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健康持续这一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7.
《护生画集》是近代僧俗两界共同创作的一部旨在弘扬戒杀、护生等宗教生态伦理思想的漫画丛书。其中画集中所体现的民胞物与、和乐自然、天地好生、时为之禁等儒家思想对于今天生态环境伦理的构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仍然是契理契机、不可或缺的宗教伦理资源。  相似文献   

18.
论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解放阶段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解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是一致的。马克思把无产阶级解放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经济的社会解放—人自身的解放。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是政治前提,经济的社会解放是社会物质文化基础,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人自身的解放,亦即实现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三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是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由之路,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规律。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科学家和思想家,他的“真实”的自我、科学思想和哲学等思想等都呈现出“一种普遍的、非私人的、超私人的生命”,它们影响了当时的科学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的自我完善,至尽仍具有振聋发聩的精神力量,并将在21世纪里继续发出光和热。   相似文献   

20.
经济学意义上产业内涵与外延的矛盾及其引发的现实问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是产业,产业对于人意味着什么。从产业的本质出发,提出了"产业是以满足人类合理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自然物质产品、社会关系产品和人文精神产品的生产为内涵的社会组织的集合"的新见解,阐释了各部类产业的性质、目标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