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袭人形象是《红楼梦》塑造得最成功的文学人物之一。但其形象有被误解为耍奸、奴性和虚伪。其实袭人是敢作敢为的,也是大胆直露的,她的大多数言论具有犯上的性质。袭人没有得到好评的真正原因在于:在《红楼梦》的两大矛盾——父子矛盾、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矛盾中,她都站在了作者所崇扬价值的反面上。缺乏牢荣固宠之术使她失去宝玉,而类似于雪雁似的效忠主子又导致了薛宝钗对于她这个贰臣式人物的扫地出门。袭人的悲剧性正是一个个人“向上爬”的典型,换个角度说,她是大观园中个人奋斗者的典型,是不可能逾越社会阶层严格界限与鸿沟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叙述文本具有多重视角,叙述者又往往故作反语,从而造成了《红楼梦》中的叙述迷雾现象。袭人形象的歧义性就是红楼叙述迷雾的一个反映。袭人并非传统中的奴性、柔顺,恰恰是个以仆束主之人,而爱是她的有力武器。以妾择妻现象则是她左右宝玉命运的又一反映。袭人不是大观园众女儿中的幸存者,而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红楼梦》研究中,对于袭人的研究主要涉及其性格的品质问题,她究竟是奴隶还是奴才,究竟是品质善良的好女孩还是爱打小报告的告密者;在与宝玉的关系上她是否是引诱宝玉的“狐狸精”,是否存在爱宝玉这种感情。尽管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取得一致,但对袭人的认识却是越来越清晰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人生境界、立身行事、作者态度等方面分析了袭人与宝钗所代表的“假道学”与“真理 学”的区别。文章意在否定袭人是宝钗的影子说。  相似文献   

5.
细节最能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凤姐在“探春理家”事件上之所以表现出大度,既是她主观判断的结果,也是客观形势使然。显示出她的心机、谋算和眼光,以及据此作出的选择。“晴雯撕扇”情节中,宝玉的言论值得玩味。他认为,在“人”面前,“物为人役”、“物尽其用”则是最根本的“爱物”。袭人因“内定”为姨娘的名分与其待遇的错位而难免尴尬,但她的付出与得到的月例是相称的,与付出极少而所得甚多者相较,她不应该受到指责。  相似文献   

6.
几乎从走上文坛一开始,张爱玲就把她小说关注的焦点投射到家庭内部的情感领域,对家庭亲情之间的异态关系进行深入探究。她以理性的认识和独到的见地,把人物投入恒常的家庭矛盾冲突中,揭示了亲情之间的情感残缺,及普遍存在而又极易让人忽视的人生悲剧。中国是一个注重血缘伦理关系的国度,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性善”观念,已被大众普遍地接受,并督导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人性善”的核心是“亲亲”,邵认为血缘关系,如父母与子女及兄弟姐妹之间有一种天然的情爱。正是这“亲亲”的观念,给每个家庭血缘关系蒙上了一层温柔的面纱,…  相似文献   

7.
作品通过一个女性莱尼及围绕着她的众多男女“他们”的生活,反映了德国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纳粹对人性的摧残与扭曲。另一更为重要的主旨在于表达自己对生命存在模式的思索,对理想人性的追求。这一追求与思索是通过人物莱尼和“他们”的生命状态的描写而表达的。但其间又流露了作者思想的矛盾与迷惘。最后笔者提出了“生态人”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特别重视读者,她不仅不断以自己预期的读者接受来调整作品,而且还建立了一整套构建作者与读者的良好关系的理论.读者的阅读期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张爱玲的艺术创作取向,她的写作模式主要有:“传统+现代”、“东方+西方”、“边缘+猎奇”、“人性+兽性”四种,目的是为了适应更多的读者,满足他们不同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9.
孙惠芬小说对社会、文化和人性进行了全方位观照。她肯定了标志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中的农民进入城市行为,却又伤痛于他们的愚昧和落后;她肯定代表着社会进步的都市文明,却又伤痛于它对人性的扭曲和扼杀。“伤痛城市”亦“伤痛故土”是她的文化心态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0.
《读者》成功的奥秘表现为“三奇”,传奇:用持久的、人性的东西打败了时尚、热点的东西:离奇:她不走常规之路,为自己设计了有“孩子气”般的理想状态,舍弃完美,追求特色;神奇:她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恰似陶渊明般的高人隐士在指点,产生了读者崇拜。  相似文献   

11.
萨苏 《社区》2008,(17):51-51
美女如云中,还是温柔的袭人最让人难割舍。一片好了歌中雪芹也忍不住独把她来呵护.送她个好丈夫羡煞十二钗。莫以为袭人总吃亏,别忘了宝哥哥的初夜被谁夺。 看四大名著,不但可以看书,看情节。还可以看人——看尽妙人无数。  相似文献   

12.
梁实秋散文艺术世界的深层结构秦新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一、观念层次:展示“人性”、弘扬“人性”的思想内涵在梁实秋散文艺术世界的深层结构中,构成“观念层次”的是他对人生的态度──讴歌人性、描摹人性,怀恋传统、颂扬传统,展示出一种温和、保守的传统古典主...  相似文献   

13.
冰心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别是“美”与“丑”的典型。冰心以审美为参照系,展示女性健康的人性,塑造了“爱”与“美”的群像;张爱玲以“审丑”为切入点,剖析女性畸变的心态。她笔下的女性终身束缚着“奴性意识”的枷锁,丢了人格甚至丧失了人性。作家的社会经历和文化背景,营造了自己独特的生活审视特征。基于各自生活阅历的差异,冰心笔下的人物纯洁、典丽;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凄苍,丑陋。但是,不论“贤淑”还是“丑陋”,都是时代生活的某一个方面的“真实”,都是为了人们的觉醒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小说的人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学史上 ,致力于人性探索的作家中 ,张爱玲是其中一个。在四十年代的“孤岛”上海 ,张爱玲的小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她的笔触 ,直抵人性深处 ,对人性的假、丑、恶 ,做了酣畅淋漓的挖掘和表现。本文即从这个角度 ,剖析了张爱玲的小说内涵及她对现代文学作文题材的开拓。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很多读者都把晴雯等的被撵归咎于袭人的告密。但在《红楼梦》中,袭人并不是唯一有条件告密的人,她也没有陷害晴雯等的主观动机。从原文中袭人作为"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二名的位次和"贤"字的定评来看,作者也没有把她当作一个告密者。宝玉挨打后袭人与王夫人的单独谈话,完全是就宝玉的前途而言的,与告密无关。至于晴雯、芳官、四儿的被逐,真正的元凶应该是大观园中的婆子们,袭人是清白的。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男性话语中,女性受压抑的声音和女性主体意识长久地躲避在男性声音的后面,隐而不显。张爱玲采取的就是将女性放在从属的位置上,让她们自由言说自身的压抑和苍凉。张爱玲以女性世界人性的被扭曲、被虐杀为着眼点,并专注于人性和人性的弱点,成功地刻画了一群人性扭曲的女性形象。她的“苍凉美学”取决于张爱玲的性格特质,在她笔下的阴性荒凉情境中,暗藏了现实作家与文本女性的双重情感。  相似文献   

17.
庄子哲学中“道”既存于本体世界又存于经验世界,这造成了“道”在两个世界的“割裂”,从而相应地分成“道之真”和“道之气”两个方面,进而,这种“割裂”被带入其人性论中,造成人性的“割裂”,则其人性相应地分成“人性之真”和“人性之气”,这两方面相互制约和斗争,构成了人性的内在矛盾。庄子在《渔父》中提出“法天贵真”思想,分别从本体层和经验层来解决此人性矛盾,从而既使“人性之真”和“人性之气”形成了良性互动的人性论图式,又使得生活在经验世界的个体人超越为体道真人。最终,在人性和人生两方面实现了由人向“道”的回归,也使庄子哲学得以完整。  相似文献   

18.
大灾、大难有大善、大爱。“5.12”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迅速发出动员令。“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场与死神的殊死搏斗迅速展开。一曲人性关爱的悲壮序曲奏响。这是人间真情的集中体现,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9.
繁漪是《雷雨》中具有“雷雨”性格的悲剧性人物,而繁漪的人生悲剧又是一出性格悲剧,她性格中强烈交织着的封建与反封建、勇敢与软弱、崇高与自私促成了她的极端行为,以致把剧中人物包括她自己一步步推向毁灭的深渊。像繁漪一样人性张扬的女性形象在曹禺的剧作中还有陈白露、金子、愫芳等,这一系列繁漪式女性形象无一不折射出曹禺崇尚个性解放、关注人性张扬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20.
荀子社会治乱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社会治乱思想的逻辑起点是“治乱非天”,理论依据是人性假说。从人性的生物性为“性恶”出发,提出要“化性起伪”,其核心内容是“隆礼重法”。针对人性的社会性一面,提出要“明分使群”,其目的是建立有等级差别的封建社会制度。在荀子看来,“礼”、“法”、“分”、只是一种社会规范体系,必须由人来贯彻执行,因此人是关键因素。据此,提出了“尚贤使能”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