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奖征联     
笑尘 《老年人》2005,(7):50-50
题赠联最见才情心志。人在生活中有所思、有所遇、有所感、有所寄托,于是或题或赠,化而为联,寥寥数语,往往远胜长歌,足抵文赋。古人说“诗言志”,其实联亦可言志。很多人喜欢自题书斋、作品、器物,便是一种明心见志、宣示情思的手段。此中佳作不少,如梁章钜(《楹联丛话》作者)自题草堂联:“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吁可愧;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几分自谦,几分自嘲,颇饶佳趣。李鸿章自题门联也似从肺腑流出:“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祈大年无须服药,但能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即称地上神仙。”…  相似文献   

2.
《老年世界》2010,(12):42-42
言为心声。诗言志。言志也即抒情,写景诗要有情在里面,抒情诗更不能例外,本节讲讲抒情诗。大凡为诗,对景生情,起兴,那在诗的字里行间就能表现出来。成功的诗家,自然懂得那些道理,而我们初学者很容易误入歧途,讲写情的诗变成空泛的不着情调的其他形式,所以,有必要剖析成功的诗大家的成功之作,来启发我们在写抒情诗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  相似文献   

3.
征联启事     
笑汀 《老年人》2006,(4):44-44
人生际遇,大多如流水浮萍,随聚随散。真能珍惜其情其境者,当为少数钟情而敏慧的性情中人。此中情愫,往往积梗在胸,化而为块垒,必一吐而后快,于是有感遇之歌吟作焉。其为情也,或相怜相惜之情,或相知相赏之情,或相扶相助之情,不一而足;或有不足为外人道者,便假物象以寄托譬喻,因而感遇之诗词,往往呈朦胧扑朔之境态。相较而言,怀旧之作则一般直接明了得多,旧人、旧情、旧事、旧梦,娓娓托出,无绕月之云,无笼花之雾。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感遇怀旧诗词,如春水繁星,弥漫于文坛的天地。宦海浮沉,江湖飘泊,红尘奔赴,世间百态,人生诸境,都在作者的一感一…  相似文献   

4.
笑汀 《老年人》2005,(12):48-48
物象之姿态精神,很难以片言只语勾画出来,为求形之全、神之活,往往需要铺张敷衍,细笔描摹。因此,古今咏物之作,大多为诗词歌赋,因其篇幅之宽余,可尽情骋怀游笔。而咏物联则“蕊寒香冷”,孤芳寂寞。是以检点古今联坛,咏物联可谓“多乎哉?不多也”。至于卓群超俗的咏物联,则更是凤毛麟角。其实,从联体来看,咏物不必求全责备,能基本上出其形、入其神即可。因为以联咏物,本身便很少考虑绘神绘形、入细入微的效果,所重所贵的是寄托某种情思或某种志趣。做好咏物联,至少应该兼顾所咏之物的某个特征或象征意味及其与人类生活的某种契合关系。前人有…  相似文献   

5.
有奖征联     
《老年人》2005,(5)
老有所为是广大老年朋友的共同志向,本刊第8期举办言志征联活动,内容如下(劲骑出句):1.征上联:挥戈挽日,夕阳红处作芳晨2.征下联:皓首丹心,老骥长怀千里志(截稿日期:2005年5月28日)有奖征联  相似文献   

6.
有奖征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笑汀 《老年人》2005,(1):46-46
对联是中国文学特有的语言艺术体式,在各种内容和形式的对联融汇而成的无边春色里,开得最早又最灿烂的便是春联这“一枝红艳”了。 中国古有题桃符以避鬼驱邪之俗。五代时蜀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因 其 词不 工 ,乃 亲 自 命笔 ,题 “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  相似文献   

7.
在所有的对联中,咏史怀古联最难做好。因为要做出一副好的咏史怀古联,必须具有相应的历史知识、独到的历史思考与眼光,以及精警的语言艺术。人之咏史怀古,往往别有怀抱,或借论史以抒志趣,或藉怀古以浇块垒,此心此情,自无不可。然而若不明史实即乱发议论,则未免贻笑大方;若一派陈词滥调,或者尽说些人所共知的道理,则又何苦来哉?中国文学史上,咏史怀古联的佳作、精品不少。中国的文人雅士,大多有怀往忆旧的心态与习惯,现实生活中的缺陷,又往往容易触发对历史的一分追思。中国历史的悠久及遗址、典故的丰富,更为人们发思古之幽情,提供了驰骋的…  相似文献   

8.
李慧 《现代交际》2012,(3):55-56
"诗言志"是中国最古老的诗论命题。"志"的训诂及"诗言志"产生的时代确认是学者们绕不开的问题。此两者也是大部分学者展开不同阐释的依据。同时,由于汉学的国际化,"诗言志"渐成为研究中国诗歌的元问题,许多外国学者也提出了观点鲜明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中西绘画差异在于西方绘画刻画第一自然的写实艺术,中国画是对第二自然的写心绘画。正如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文学观一样,中国画是画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情感的自然流露,特别是中国文人画重在传达“趣”、“兴”、“意”、“情”、“志”之胸臆。或借绘画抒发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的悲愤;或借其鸣热情洋溢、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之情;或借其表明自己归隐山林、陶醉山水的隐居情逸;或借其发国家支离破碎的伤感及对敌国的愤恨之情。但无论是意,是情还是趣,皆发乎于心,以绘事为媒介将其表现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引扬雄的话说就是“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徐复观称“中国以山水为主的自然画,是‘见’的艺术,同时也成为‘感’的艺术”。对中国画的真实——“写心”的探索可以指引那些走入盲区的从艺者或者初学者向着探索艺术最本真的道路前进。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一生平易近人,曾与各界的不少人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作家、戏剧家、历史学家和文字学家,深得毛泽东同志的称许。两人常叙话时局、探讨学问。毛泽东每次致函,都亲切地称他“沫若兄”。一九四五年,郭沫若对毛泽东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毅然亲赴陪都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十分敬佩,以“泽东”二字冠首,题一联云:泽色绘成新世界;东风吹变旧山河。到了晚年,郭沫若又题赠如下一联:泽及中华,十亿万人民皆波澜;东升红日,五千年瘴气尽收之。联首、联尾分别嵌入毛泽东的名和字,堪体妙…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的文化都是诗意的.诗歌是以最精练的艺术形式集中反映人的情感和社会化生活的文学样式.中国自古就有"诗言志"的说法,毛长苌在<诗大序>中写道"诗,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孔子也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经怨".在诗歌中,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愿望、需求、动机、兴趣、理想等心理因素通过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生动地表达出来,所以诗歌自古就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12.
马旭 《国学学刊》2023,(3):27-36+139
杜甫题画诗是杜诗题材中的一种,杜甫诗意图是指宋以后画家或文人取材杜甫诗诗句、诗篇或者意象而创作的图像,二者是诗画结合的具体表现,通过分析杜甫题画诗与杜甫诗意图的“再现”功能和“寄托”诗学思想,能够发现诗画“合璧”促进了杜诗的经典化。杜甫题画诗以“言志”“表真”的方式描述绘画,生发绘画所蕴蓄之情,能够体现画外之音,象外之意,作为杜诗题材的一种,题画诗提升了杜诗的价值,成为开此体之先锋者。杜甫诗意图从重形似到重神似、从表现杜甫诗意到表达画家情意,与中国绘画理论发展有关,更与杜诗接受密切联系,题画诗与诗意图通过同质性互为关联,并以各自擅长的方式促进了杜诗经典化。  相似文献   

13.
张琛 《现代交际》2012,(1):63-64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文化巨人,他创立了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以"仁"为本的儒家思想体系。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以自己的为学经验为弟子树立了旗帜,"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内外兼修,以到达圣人之境。  相似文献   

14.
贺升学毕业,是对联创作的新领域,前人几乎无此成例,唯从题郡馆邑馆联中可找出一些痕迹来。如清代李篁仙题北京长沙邑馆联:“何人当贾傅才名,忆江上祠堂,万里每萦香草梦;此地是燕山旧址,愿湘中子弟,大家争摘桂枝来。”便是用燕山窦家五子登科的故事勖勉湖湘子弟博取功名之作,大概与升学毕业联相类。毕业升学联易做难工。说易做,因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成语典事,比如赞扬苦读,就有“车胤囊萤”“、孙康映雪”“、苏秦刺股”“、孙敬悬梁”,以及“凿壁偷光”“、焚膏继昝”“、铁杵磨针”“、牛角挂书”等等;称颂登科,则有“金榜题名”“…  相似文献   

15.
佳作选登     
胡静怡 《老年人》2006,(7):49-49
贺升学毕业,是对联创作的新领域,前人几乎无此成例,唯从题郡馆邑馆联中可找出一些痕迹来。如清代李篁仙题北京长沙邑馆联:“何人当贾傅才名,忆江上祠堂,万里每萦香草梦;此地是燕山旧址,愿湘中子弟,大家争摘桂枝来。”便是用燕山窦家五子登科的故事勖勉湖湘子弟博取功名之作,大概与升学毕业联相类。  相似文献   

16.
大美无言     
捧读宋词,常常陶醉于其中的无言之境。“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这是柳永的无言之境;“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是李煜的无言之境。这些句子一读起来,就让人鼻子酸了,心也酸了。尤其是前者,其情境实在凄美:京城之外设帐饯行,一场急骤的秋雨刚刚停了下来,如血的残阳映照着长亭,一对恋人在寒蝉凄切的呜叫声里,默默无言两眼泪,即将分别而去。送行的兰舟停放在一边,无情的老艄公在一遍遍催促启程。可怜此时一别,不知何年能够再相见,胸中纵有万语千言,此时都已无  相似文献   

17.
闫永明 《职业》2013,(18):122-122
中国的文化教育向来有"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因为有所承载,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才十分厚重。现今的中职技术学校就业班的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相应的承载,才能让自身的课堂教学活动更加厚重而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笑尘 《老年人》2010,(1):46-46
中国楹联艺术之花,萌始于五代,历宋、元、明诸朝,渐次开绽,至清一代,演成万紫千红之盛况。从19世纪中叶至民初,湖南成为楹联的鼎盛之乡,中国楹联的第一流高手,大多出自“湘军”,就连以军政和经济名世的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等“中兴名臣”,其为联也,亦足以雄视联坛,流芳联史。究其原委,自非一言所能蔽之。但安化陶澍的人格、修养与感化力,对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的湖湘书生,无疑有着重要的陶冶与浸润之功。  相似文献   

19.
有奖征联     
笑尘 《老年人》2005,(5):50-50
顾名思义,喜庆联是为可喜可贺之事所作的对联。如家国的庆典、创业的成功、某个具体目标的实现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婚诞、寿庆、乔迁等,都足以让人们一挥生花之笔,一吐祝福或兴奋之情。与其他联语相比,“当事人”往往更乐于读喜庆联。因为喜庆联除了予人以语言艺术的享受之外,更能  相似文献   

20.
古往今来,国人喜欢借助对联形式抒情言志,装点环境。一副好的对联,集哲理、妙语与书法为一体,如同一首对仗工整、音韵铿锵、语言精练的诗歌。或抒情,或状物,或言志,或劝人,或讥讽,或抨击,虽字数不多,却可表现出高深的意境,甚至可与鸿篇巨制相媲美。因而不少精彩楹联广为流传,脍炙人口,成为文坛的瑰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